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种沙蜥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种沙蜥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郭砺,包孟彩,栾雅文(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010021,呼和浩特)关键词草原沙蜥荒漠沙蜥变色沙蜥消化道组织学中图资料分类号Q959.62Q954.581材料与方法材料于1997年5月采自内蒙古西部,均为体长大于50mm的成...  相似文献   

2.
变色沙蜥于2004年7月采自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地区,成体在夏季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在提供饮水条件下的耐饥能力为45~52d,平均为48.5d,在不提供饮水条件下的耐饥能力为17-24d左右,平均20.3d。以胃内容物分析法研究其食性,结果显示在夏季的食物主要是蚂蚁,占食物总量的84%,其次是步行虫,占11%。  相似文献   

3.
三种沙蜥肾脏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沙蜥属(Phrynocephalus)的三种沙蜥即草原沙蜥(P.frontalis)、荒漠沙蜥(P.przewalki)和变色沙蜥(P.versicolor)肾脏组织学特征作了初步观察描述.肾小体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数量较少.血管球细胞界限不清,肾小囊脏层紧贴血管球,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在肾小体附近,分布着密集的肾小管.  相似文献   

4.
列出了有关沙蜥属的分类术语及其释义。并对中国的16种沙蜥提供了附图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变色白前的嫩茎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不定芽的继代培养和生根继代培养以及试管苗移栽和移植的研究,建立起变色白前嫩茎的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证明:MS+BA0.5mg·L^-1+NAA0.5mg·L^-1+2,4-D1.5mg·L^-1是嫩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适宜培养基;MS+NAA0.1mg·L^-1+AgNO30.4mg·L^-1+ZT1.0mg·L^-1是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1/2MS+ZT1.0mg·L^-1+NAA0.1mg·L^-1+GA30.4mg·L^-1是不定芽继代培养的适宜培养基;1/2MS+NAA0.1mg·L^-1+IAA0.4mg·L^-1是试管苗生根和生根继代培养的适宜培养基;在温室中,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为88.5%;移植到山坡上的试管苗保持了变色白前的生物学特征,且长势比野生植株旺盛。  相似文献   

6.
蜕皮周期中荒漠沙蜥表皮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蜥表皮在蜕皮周期中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观察,荒漠沙蜥的表皮在一个完整的蜕皮周期可分为6个发育时期,其中,在时期Ⅰ即休止期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发育时相2,即中层胀厚期,因此,休止期可细分为4个发育时相,此外,冰冻切片,苏凡Ⅲ染色,仅中层染为鲜艳橙色,显示中层不但存在,而且是富含脂数物质的结构,因此,中层可能对荒漠沙蜥皮肤防止水分蒸发的渗透屏障的建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荒漠沙蜥血清蛋白含量的年周期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荒漠沙蜥(Phrynocphalus przewalskii)血清蛋白仿及血清蛋白组分的周期变化进行了测定,测定时间为4-10月的每月中旬及1月中旬(进行人工冬眠的蜥蜴),血清总蛋白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蛋白组合组分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然后用双波长色谱扫描仪扫描,计算相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在深冬眠期的1月最高,为81.45g/L,4月出 一进入繁殖季节,其含量开始下降,夏季(6-8月)降为43.81g/L,其中7月最低,为38.07g/L,秋季的含量略低于春季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冬 眠前(10月下旬)及冬眠期(1月中旬),雌性的含量高于雄性,且差异显著(P<0.05),在出眠后的繁殖季节雄性的含量高于雌性,在冬眠季节清蛋白的比例相对增加,而球蛋白的比例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8.
青海沙蜥和密点麻蜥的分布状况,生活规律及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总结了分布于青海高原的青海沙蜥和密点麻蜥的分布状况,一日活动规律及其食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荒漠沙蜥利用生境和潜在可利用生境的9个生态因子,目的是调查其栖息地选择的地理和季节变异.研究表明荒漠沙蜥栖息地选择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地理差异.多数种群在繁殖前均选择植被盖度较低的、日晒条件好的生境,而繁殖后选择草本盖度较高、食物条件较好的生境.对照样方季节变异不明显,表明该差异主要由沙蜥的主动选择引起.繁殖前温度相对较低,沙蜥为了获得较高体温、保证生殖腺发育而选择低盖度生境;繁殖后期为了避免高温、快速积累越冬所需脂肪而选择高草本盖度生境.无论对照样方还是选择样方均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且参数的变异模式相同,表明栖息地的地理差异与生境的差异有一定关系.此外,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沙蜥也会权衡逃避敌害和取食的利害,而做出有利于其存活和繁殖的选择.如在灌丛盖度较高逃避捕食较容易的生境会较多地考虑日晒和取食,而在植被盖度较低食物不利时侧重取食.  相似文献   

10.
青海沙蜥的巢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提供了2001~2002两年间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标志重捕资料,并讨论了在种内水平上可能影响青海沙蜥巢域面积的因素,如性别、年龄、体重、种群密度以及扩散行为等.若尔盖辖曼乡青海沙蜥的种群密度偏高,为(238.92±16.88)只/1000m2,而巢域偏小,幼体、成体雄性及成体雌性的平均巢域分别是(26.11±10.67)m2、(63.71±31.43)m2和(8.31±5.44)m2.性别仍然是影响青海沙蜥巢域的最明显的因素,雄性与雌性巢域的比例达到了7.6∶1.另外体重也是影响巢域的因素之一.雌雄性均与多只异性发生巢域重叠,最高的雌性可与6只雄性有巢域的重叠.雄 雄的平均巢穴重叠达到了24.17%,而雌性间没有重叠.  相似文献   

11.
草原沙晰(Phyrnocephalus frontalis)生殖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草原沙晰(Phyrnocephalus frontalis)每年产卵一次,平均窝卵数为3,平均生殖投入(卵重/体重)为0.164,生殖投入与体长、体重、年龄不相关;窝卵数与生殖投入显著正相关,y=0.025x 0.095,r=0.462,即生殖投入随窝卵数增加而增加;体重与窝卵数显著正相关y=0.35x 0.86,r=0.65;体长与窝卵数刀显著正相关,y=0.1x-2.45,r=0.51。根据繁列期前后性比(♀/♂)的变化,推测部分雌晰繁殖后死亡,说明生殖对雌性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根据各项生态学特征的比较,草原沙晰的繁殖策略属K选择。  相似文献   

12.
福州陶江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生殖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活体性腺观察和组织切片法对福建闵候尚干陶江中国淡水蛏的生殖腺进行了初步研究,淡水蛏的性腺发育分为5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周期,繁殖期为3月下旬至4月,雌雄异体,有雄性早熟现象,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有双质核仁现象。  相似文献   

13.
珙桐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珙桐种子休眠期长,导致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成功率均低.通过比较机械破损、化学试剂处理、人畜尿液浸泡及湿沙层积等多种种子催芽方法,研究发现以长时间湿沙层积种子最好,既能解处坚硬内果皮对种子萌发的机械阻力,又能完成种子的后熟作用,既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又能提高发芽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4.
青海沙蜥雌性生殖对策及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沙蜥是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卵胎生蜥蜴 ,雌性性成熟的最小 SVL是 5 0 .0 mm.窝卵数 1~ 5枚 ,平均 2 .74± 0 .86枚 (n=2 3) ,常见窝卵数 2~ 3枚 ,窝卵数随 SVL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r=0 .70 30 ,P<0 .0 0 2 ) .单卵干重 0 .10~ 0 .2 0 g,平均 0 .14± 0 .0 0 5 g,随窝卵数的增加而显著变轻 (r=- 0 .70 77,P<0 .0 0 2 ) .窝卵干重 0 .2 0~ 0 .5 5 g,平均 0 .38± 0 .0 0 7g,随窝卵数和 SVL的增加而增加 (r=0 .8730 ,P<0 .0 0 1;r=0 .8776,P<0 .0 0 1) .与其卵生的近缘种相比 ,青海沙蜥雌性发育缓慢 ,性成熟较晚 ,年产单窝和较多窝卵数 .其生殖对策及进化是高寒环境选择的结果 .  相似文献   

15.
人工灌丛生境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生态位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柠条灌丛生境,丽斑麻蜥(Eremiasargus)主要栖息于灌丛之中,而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则主要栖息于灌丛之间的空地.二者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而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维重叠指数较高.以Nelson相似性系数衡量两种蜥蜴对资源的相互竞争能力,在空间生态位,草原沙蜥的竞争力大于丽斑麻蜥,而在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一维则相反.以各种因素衡量,丽斑麻蜥对灌从生境的适应能力强于草原沙蜥.  相似文献   

16.
对内蒙古土默特平原(40~41°N,109~112°E)由于生境变化引起的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种群特征的变化作了研究.在植被盖度<10%的沙地生境,草原沙蜥密度较高,当沙地种植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7~8年后,植被盖度变为>40%且食物较以前丰富充足,其密度下降,低年龄组死亡率增高是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营养生态位宽度指数增大,但沙蜥对鞘翅类昆虫的取食频次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南疆沙蜥(Phrynocephalus forsythii Anderson)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Micro-KJeldahl)、索氏提取法)Soxhlet Extraction)、原子吸收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对其粗脂肪、粗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初步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南骚沙蜥全体粗脂肪含量为28.25mg/g、粗蛋白含量为14.26mg/g,微量无素Cu、Zn、Ni、Co、Cr、例、Mn、sr、Pb及Fc铁含量分别为7.34μg/g、72.14μg/g、4.90μg/g、8.55μg/g、24.66μg/g、〈0.50μg/g、7.31μg/g、39.12μg/g、0.49/μg/g及557μg/g.因此,本研究为本地区民族医药开发以及药用蜥蜴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研究具有重点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1990年4-5月对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两种蜥蜴的静止代谢率均与环境温度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89;与体重呈负指数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和0.63,驯化试验表明在禁食条件下两种蜥蜴的体重减轻率也与环境温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