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动谋划,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现阶段本科教育教学过程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培养单一、创新不足、跨界融合少等问题。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核两翼、双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双创为主体(一核),通过教务处统筹兼顾与各学院的纵深拓展(两翼),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实践"一体化优质科创平台。设计"理论授课"与"双创实践"交叉螺旋推进的双轮驱动课程体系,做到"学与做"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水平,培养创新引领型精英人才。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当前国内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要求同滞后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条件、方法间的矛盾,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对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电阻应变片的接桥方法"实验的具体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促进国内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当前国内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要求同滞后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条件、方法间的矛盾,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对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电阻应变片的接桥方法"实验的具体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促进国内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将素质教育融入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之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在理论力学课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实施素质 教育的主体性、全体性和全面性. 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力学与实践》2021,(1):83-83
为了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增进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力学创新人才,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舞台,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将于2021年5月23日共同主办"第十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本次竞赛由《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和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协办。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增进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力学创新人才,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舞台,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将于2019年5月19日共同主办"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本次竞赛由《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和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力学专业研究生的计算力学能力要素,介绍了培养研究生计算力学能力和相关课程设置的一些新理念和做法.初步实践表明,具有高水平计算力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受到工业技术领域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围绕国内航天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2009年创办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迄今已成功举办10届,并探索形成了依托这一"专家型"竞赛的研究生"4C"培养模式。阐述了"4C"模式的内涵,以挑战性专业赛题为牵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推动专业课程改革和推动产学研军民融合育人。从紧贴国家需求、培养科学精神、灵活的组织形式和举办专门研讨会等4个方面介绍服务"4C模式"的竞赛组织举措。总结了推进"4C"模式的主要做法和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来看,课程教学已经不再以“内容为本”,教学内容、资源、手段和组织形式等需要围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达成学生预期学习成果而展开。将金课的“两性一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和BOPPPS(bridge-in, objective, pre-assessment, participatory learning, post-assessment, summary)教学模型的“六个模块”相结合,探索了一种“导入有创新、目标较高阶、前测有挑战、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以产出为导向的后测和持续改进的总结”的教学模式。以“材料力学”课程为例,探索在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教、教什么”才能让学生“乐于学、学的到”,逐步形成了以“课程目标—资源建设—组织实施—综合评价—持续改进”的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为一体的课程教学闭环。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本文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分析了当前培养新型工科人才的背景和迫切性,探讨了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理念的力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和内涵,提出了建设实践教学新模式的途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质量、新模式的新工科,迫切需要借助国际化加快工程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入研究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现代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繁荣,高精尖科学技术人才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发展动力,社会和国家对我国科学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对外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形式,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机械专业技术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我国机械制造产业经济发展转型的主要驱动者.但是就我国目前机械专业类高校大学生专业培养现状来看,大多数机械专业大学生依旧缺乏主观学习意识和实践创新意识,导致自身难以完全符合机械  相似文献   

13.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动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从关键品质、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三个维度,总结出"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并提出基于科教融合、以赛促学的精益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思路、运行框架和实施环节三个层面阐述了该模式精准、精益、精简的设计构思.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为例,对“微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研究。探索了新模式下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设计及教学实践,创新了教学考核方式。采用比较法和问卷调研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微课-参与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大家的实践、创新等能力,符合“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侧重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相比研究生阶段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创新实践的指导.为了提升中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创新思维能力,对《振动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与实践探讨,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力学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为例,对"微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研究。探索了新模式下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设计及教学实践,创新了教学考核方式。采用比较法和问卷调研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微课–参与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大家的实践、创新等能力,符合"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科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应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工科类专业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将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室的开放试验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组成的创新性试验模块融入其中,进行了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精心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将基本流体力学理论引入到创新性试验中.在加强传授基础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力学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式,总结和分析了实践类课程“力学与实践”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本课程是为上海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旨在为本科生架起力学与实践的桥梁,帮助学生基于所学力学知识,综合应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方法研究工程实际中的机构运动和结构振动,并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教学实践表明,“力学与实践”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吴艾辉 《力学与实践》2017,39(3):299-301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了要求.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在研究型大学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中举足轻重.作者在近十年的基础力学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学"为中心,在完成教学大纲授课内容的同时以培养学生具有概念清晰的知识储备、主动思考习惯、质疑和创新思维的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同伴教学法、作业面批以及质疑等教学新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杨谦  王洪见  白欣 《力学与实践》2013,35(3):107-108
 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大家都深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却往往忽略了科技普及.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科学家的"摇篮" 工程. 科学家只有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这里的"巨人",就是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学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历史必然,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做好科学传播链上的第一"发球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