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高中一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这一章教学中,“克原子、克分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同时又比较抽象。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就很难接受。即便当时能听懂,以后在实际应用中,还会发生问题。例如过去有的学生把“1克原子氧”当成是1克重的氧原子:认为32克氧和2克氢中含有不同数目的分子。这就说明概念掌握的不够牢固。在这一次讲授时,经过对教材进一步的分析,以及教学的实践,体会到在“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中,必须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使学生树立清楚明确的“克原子”(克  相似文献   

2.
“克原子”、“克分子”是一般学生中容易弄混的概念,不单是克原子和克分子互相混淆(如有同学问一克分子里有6.023×10~(23)个分子为什么一克原子里也有6.023×10~(23)个原子?);克分子和分子、克原子和原子之间也互相混淆(如有同学回答一克分子的氧气里有多少个氧分子时说有一个氧分子;回答一个克原子氢气里有多少个氢原子时说有一个氢原子);不少的同学以为克原子就是一克的原子,克分子就是一克的分子。这样,每一章的习题中只要关涉到克分子克原子的问  相似文献   

3.
“化学通报”1957年1月号刊载张海若同志写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一文中,我以为其中有一个概念值得商榷,有一处错误必须更正。张海若同志认为“克分子是……重量单位”,他说“n代表物质以克分子为单位的重量”,并在0.2克分子CO_2与8.8克CO_2中间画上等号。这是不恰当的。“克分子”不是重量单位,它的物理意义是:①物质一定数目的分子,即6.02×10~(23)个分子,②它们的总重量若以克为单位来表示,则其数值恰等于其分子量。其物理量表示方法应该是M克/克分子(M表示分子量数值)。例如某物质0.2克分子重3.6克,其一克分子重: 3.6克÷0.2克分子=18克/克分子。张海若同志所举的两个例子,可作如下计算:  相似文献   

4.
初学化学的人,往往不易掌握“克原子’和“克分子”这两个概念,遇到这方面的计算时容易搞错,教师反复讲授,同学反复学习,的确浪费不少时间。因此,如何讲好“克原子”和“克分子”的概念是值得研究的。我在教学中也和李老师一样,曾遇到同学提出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任何元素的1克原子中都含有6.023×10~(23)个原子?为什么1克原子中含有6.023×10~(23)个原子,1克分子中也含有6.023×10~(23)个分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中學化学教学中,讲解克分子、克原子,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按照课文那样,说明“物质的一定量用克表示时在数值上等于它的分子量”,然后说明“任何物质的一克分子含有同数的分子”,过去我曾经这样讲过,一般同学感到难于接受,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物质的一定量(就是不明白这一定量)要用克来表示(有的则认为过去提到物貭分子的重量不是用克来表示,而是用氧单位来表示,为什么现在又提出用克来表示呢?),特别是此一定量为什么又刚好在数值上等于它的分子量,如氧的分子量为32,則一克分子氧为32克,这32克是怎样来的呢?同学們是难以了解的。最后又提到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貭里都含有同数的分子,同学们更是茫茫然了。尽管你用通俗的例子说明假定一个苹果是4两,一个桔子是2两,其重量不同,但它們的个数相同,一般同学还是不大相信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质的重量可以不同而分子数完全相同的道理,因  相似文献   

6.
关于“克分子”的讲解,一般是这样的顺序,先说明“克分子是用克做单位来表示的物质的一定的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分子量”然后再证明“各种物质一克分子里含同数的分子”,这个讲解顺序,是很多同志采用着的,教科书上也是这样。我却采取了另外的讲解顺序,或者叫相反的路线,我首先向学生说明的是:所谓“克分子”,就是“6.023×10~(23)个分子”,一个克分子的水就是6.023×10~(23)个水分子,一克分子可以说是6.023×10~(23)个分子的简称,然后指出:一克分子某物质的重量,正好等于该物质分子量的克数。我认为,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我采取的讲解路线更优越些,主要理由有二:1.教员讲课,必须把主要的本质的教给学生,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质,重量各不相同,然而,它们都含有  相似文献   

7.
Ⅳ、克原子和克分子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一)胡国华同志说张海若同志的“全文中似乎强调了做计算题一定要用克分子,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似乎还值得商榷。”该不该强调呢?我觉得是应该强调的。强调用克分子做化学计算题不但不会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恰当地提高。因应用克原子、克分子来解答计算问题有一定的优越性,能使学生正确地计算和掌握应用问题。这些优越性已为张海若同志所缕述,不再赘。更重要的是:根据分子式或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化学应用问题时引用了克原子、克分子,不但简化了计算,而且还把原子分子的概念引入重量(克数)的计算。如不经过这个步骤,学生是很难捉摸题目中的道理的,即使学生能照样地解答题目,也必然是机械的生搬硬套。胡国华同志说:“如果 FeS_2中的硫全部生成 H_2SO_4的话,则一个 FeS_2分子应当可以生成二个 H_2SO_4,因此可以找出119.9克 FeS_2能生成2×98克 H_2SO4_。”这里一个 FeS_2分子和119.9克FeS_2有什么关系?知道了一个 FeS_2分子能生成二个H_2SO_4,是怎样找出119.9克 FeS_2生成2×98克 H_2SO_4的呢?学生不懂的地方就在这里,胡国华同志用“因此”二字就轻轻地带过去了。我以为这里必须引用克分子的概念来作为桥樑,概念才够清楚,思维才合乎逻辑,计算才更简单。我们可以教学生这样想:  相似文献   

8.
“克原子”与“克分子”的概念,对于化学过程定量方面的掌握以及依照公式与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为了确切掌握这些概念需要较长的时间。把这些概念教给学生越早,学生就越有可能在以后研究化学的过程中发展与利用它们。据我的工作经验,把“克原子”与“克分子”概念在七年级介绍给学生就已合适。这里,我愿提供大家参考。首先,我教给学生氧单位的概念。在和学生讲话时,我讲明下面一些问题:你知道多少种重量单位?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用  相似文献   

9.
胡国华、石峻山和兪馨畹三同志对本刊今年1月号张海若同志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1956年11月潘鸿章同志的“讲解克原子克分子的关键在哪里”二文内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其中有些问题(如克原子克分子概念的含义,在化学计算中克分子克原子概念的应用问题等)大家可以来讨论。  相似文献   

10.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第七个基本单位,就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个单位的概念,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等提出的[见“化学上的基本常数”,载于PureAppl. Chem.,9(3),453—459(1964)]。它是由克分子演变而来。早在1900年之前,W.F.Oswald 提出将质量以克计、等于分子量或原子量的物质的量,称为“mol”。后来,这个原文被改为mole,而mol原字则成了摩尔这个单位的国际代号。长期以来,人们曾把它看作化学中特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然而,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1克分子任何物质中都含有数目相同的分子,而相应的质量并不相等,似又不能作为质量单位。因此,在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11.
自从本刊提出了开展关于克原子和克分子问题的讨论以来,得到了许多化学教师的响应,到现在为止,本刊先后收到了数十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为了便于展开讨论,并使所讨论的问题更加集中、明确,现由本刊把这些文章分三方面作了整理:Ⅰ.关于克原子、克分子概念的含义;Ⅱ.关于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Ⅲ.在化学计算中克原子和克分子的应用。希望大家读后能继续深入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1971年10月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e)的决议。同时,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的符号、术语和单位委员会主席提出了“克原子、克分子、克当量、当量、克离子和克式量这类单位一律废除”的意见。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国际单位制。1977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规定我国要“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其后又颁发了有关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化学教学与文献中,已采用以SI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名称和符号。但现有分析化学教材,大多援引传统的“当量”概念,产生与SI单位不协调的问题。就此IUPAC分析化学学组曾提出推荐意见,似应予重视并试行采用。 SI引入摩尔这个物质的量基本单位后,传统的“克当量”单位,应与“克分子”、“克原子”、“克离子”等一并废用。考虑到分析工作中习惯用当量概念简化计算,IUPAC推荐在需用当量概念时如何  相似文献   

14.
“原子量”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比較难以理解。因为一般的重量單位,像斤、兩、吨、克等,都是具体的实际重量,而原子量的單位,“氧單位”学生往往感到糢糊抽象,难以理解。在“化学通报”1955年9月号,琴仿同志所写“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原子、元素符号及分子式’的教学”一文中,所談到的,原子量的教学,文中一方面講物質有重量,物質由分子組成,所以分子必有重量,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必然都有重量,原子的重量虽然微小,但是用科学方法、可以测定。但在另一方  相似文献   

15.
一、本课目的:使学生了解溶液的百分比浓度和克分子浓度的意义及其应用。二、教具:量瓶,烧杯,玻棒。三、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从略) (二)检查提问:1)“硝酸钾在20℃时溶解度为31.7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说“硝酸的溶解度为31.7克”是否可以?2)如果  相似文献   

16.
讀了化學通报1960年第4期中学化学教学栏內“我是如何帮助同学树立牢固的‘克分子’、‘克原子’的概念的”一文后,我觉得文中所介紹的經驗,用通过討論的形式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識及澄清某些糊涂概念,以及为了把基本概念交代清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师不应該只是照本宜讀,而应該另編一些通俗易懂的讲义,举些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例子作比喻,来说明基本概念的作法,都是值得我学习的。伹我觉得这样做时必須注意:(1)要严格遵守科学性的原則;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各个学校正大力提倡教学中啟發思維培养学生的积極性。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运用中不免有些偏差。我仅以在部队化学教学所形成的观点,談談自己一些意見。仅以初中化学“原子量”一课为例。我們講原子量很簡單,时間仅仅用十分鐘左右,可以說是开门見山不繞圈子。首先,肯定原子虽小仍有重量,以克为其重量單位則氧原子的重量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克,这样太不方便、所以要找一个适合的單位,达便是氧單位。然后直接肯定氧單位为氧原子实  相似文献   

18.
设分子量为 M之任一物质,在某体积时之重量为g,在该体积时该物质之分子数为 N,则 g=N·M (1)又设分子量为M_1之另一物质,在某体积时之重量为g_1、在该体积时该物质之分子数为N_1则 g_1=N_1·M_1 (2) 以(2)除(1)得 g/g_1=N·M/N_1·M_ 1 今在(3)中,若g,g_1分别为两物质之克分子量时,那么根据“克分子”之定义,则g=M,g_1=M_1,故(3)式可  相似文献   

19.
论摩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泉 《化学教育》1981,2(4):38-40
1.有关摩尔的争论简况摩尔源于克分子、克原子的概念.早在1956-1958年间,对克分子的含义,我国就有争论.一说它是数量单位,一说它是重量(质量)单位,一说它既是数量单位,又是质量单位,英、美、苏联在此问题上,也表现出混乱.摩尔定义条文,在讨论定稿中,就一直有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说明里指出:“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下列计算方面的技能:(1)根据分子式计算物质的分子量,化合物里各种元素的重量比和重量百分比。(2)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作简单计算。(3)计算溶质和溶剂的用量来制备一定量的一定百分比浓度的溶液。”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化学计算有下列缺陷。(1)算错分子量的原因是对分子式前面的系数所表示的概念模糊。虽然,大多数学生会抽象地背诵“系数是表示整个分子的个数的”,但是竟把2H_2O 的重量算成2×2 16=20。(2)不善于运用定组成定律。如:使72克氧气完全化合成水,须用多少克氢气?他们不是根据氢、氧化合成水时的重量比固定是:1:8这一简单数据入手。1:8=72:x而是列化学方程式求解2H_2 O_2(?)2H_2O4 32x 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