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丙烯-乙烯共聚物/乙烯-1-辛烯共聚物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自主设计的一套可进行微层共挤出的口模,分别制备了2层、16层、32层和64层丙烯-乙烯共聚物(PPE)/乙烯-1-辛烯共聚物(POE)交替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得的层状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行为,利用等效盒子模型(equivalent box model)描述了层状复合材料与相应的常规PPE/POE共混材料力学行为的区别.通过对共挤出材料和共混材料的拉伸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具有层状结构特别是多层结构的共挤出材料具有比共混材料更为优异的屈服和断裂伸长性能. 相似文献
3.
4.
5.
乙烯 (E) /乙烯醇 (V)共聚物 (EVOH)为结晶性高聚物 ,作为膜材料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该体系中 ,不仅存在复杂的化学和物理结构 ,如序列分布、立构规整性和共晶结构 ,还存在复杂的氢键相互作用 ,是研究化学结构、聚集态结构和氢键相互作用之间关系的代表性体系 .通过DSC[1 ] 、X 射线衍射[2 ] 、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碳谱 (1 3C CP/MAS NMR) [3~ 7] 等不同的研究方法 ,前人对EVOH体系及与之直接相关的乙烯醇均聚物(PVA)的熔融温度、结晶度以及结晶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1 984年Terao等[6] 首先报道了在固… 相似文献
6.
7.
采用TGA-FTIR联用技术研究了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的热降解行为和热降解的气相挥发物。结果表明,EBA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其热分解温度范围为330~480℃;在320~430℃之间EBA通过主链侧基上的酯裂解而生成1-丁烯,此阶段中热降解气相挥发物主要含有1-丁烯、CO2和含有丙烯酸酯的碎片,约在370℃时1-丁烯的生成量达到最大;450℃以上时,聚合物材料脱羧后的骨架发生降解,其挥发性的产物主要是低分子量的—(CH2)n—(n≥4)的链烷烃。体系中还有少量的CO生成。 相似文献
8.
9.
董博;孙月明;王媚;陈延辉;姜涛 《高分子通报》2013,26(12):38-43
乙烯四聚高选择性合成1-辛烯,具有\"原子经济性\"反应的高选择性和低能耗性,符合绿色化工的发展趋势,备受学术界及工业界的青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烯四聚合成1-辛烯研究的最新进展,涉及乙烯四聚催化体系中的配体和助催化剂以及反应体系的溶剂等方面,讨论了乙烯四聚合成1-辛烯的反应机理,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新型双路易斯酸, 三甲基氯硅烷和三氯化铟,为催化剂引发傅氏烷基化反应,实现了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和聚苯乙烯(PS)共混物的原位增容。红外光谱验证了接枝物的存在。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反应共混体系和简单物理共混物的形态, 前者分散相的尺寸小于1 μm, 后者分散相的尺寸则较大, 一般为3~4 μm。原位生成的接枝物起到相容剂的作用,增容后的样品的力学性能得到较明显的提升。如:当POE /PS 为40/60 (wt%) 时, 与相同组成的物理共混的POE/PS 相比, 其悬臂梁冲击强度由1.9 kJ/m2 增加到9.7 kJ/m2, 断裂伸长率由3.4%提高到46.3%。增容后共混物的流变性能与物理共混物相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熔体混炼制备乙烯-辛烯共聚物/多壁碳纳米管/碳纤(POE/MWCNTs/CF,90/5/5,W/W/W)复合材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法对其进行釜压发泡,分析3种发泡温度(55、60和65℃)下制备的微孔样品的泡孔结构,着重研究其对微孔样品压缩性能和传感器压阻响应(灵敏度和线性响应范围等)的影响.结果表明,55℃下制备的微孔样品呈现较均匀的泡孔结构、较窄的泡孔直径分布(主要在10~30μm范围内)和厚度适中、连续性高的泡孔壁,这使其具有较高的回弹性、压缩强度、压缩模量和电导率.采用这种微孔圆片封装成的传感器具有较宽的线性响应范围(0~30%压缩应变)和较高的灵敏度(应变因子为1.67),根据泡孔结构对此进行了分析.该传感器具有较快速的压阻响应和恢复性能以及良好的重复性,在1000次循环压缩/释放测试中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且能检测手指按压、肘部弯曲、深蹲和脚踩等人体运动(对应较宽的压缩应变范围).研究表明,采用超临界流体发泡法制备泡孔结构较均匀、泡孔壁厚度适中且连续的微孔导电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传感性能.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应用取代基效应(SCS)方法研究了乙烯-乙烯醇(EVA)共聚物,得到了羟基(-OH)在两种不同溶剂中的SCS参数:在苯酚+重水(80/20W/W)中参数为S_1=42.77±0.08ppm,S_2=7.155±0.06ppm,S_3(s)=-4.08±0.02ppm,S_3(t)=-3.09±0.02ppm,S_4=0.48±0.03ppm,S_5=0.26±0.05ppm,在以邻二氯苯为溶剂时参数为S_1=44.97±0.61ppm,S_2=7.40±0.00ppm,S_3(s)=-4.51±0.17ppm,S_3(t)=-3.13±0.00ppm,S_4=0.63±0.04ppm,S_5=0.36±0.00ppm,同时利用所得到的SCS参数对该共聚物的~(13)C NMR谱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4.
15.
在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过程中,向其茎秆部节间的空腔分别注入在侧链α,β,γ位带有13C标记的松柏醇葡萄糖甙,得到13C标记的稻秆木素,用高分辨率固体核磁13CNMR对其组织进行分析,发现外源性的松柏醇葡萄糖甙并不影响水稻中木素的正常合成.证明了β-O-4,β-β,β-5和β-1结构是稻秆原本木素中的主要结构,另外还有少量的松柏醇和阿魏酸类结构,并证实木素在α位与糖类等组分有共价键形成.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固体高分辨13C CP/MAS和变温固体质子宽线技术对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非晶区的结构和分子运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非晶区中羧基之间可以形成氢键 ,其数量随着共聚物中丙烯酸共聚单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使得共聚物中非晶区分子运动能力随非晶区相对含量的增加而减弱 ,这是一种与一般的乙烯共聚物相反的变化趋势 .通过交叉极化方法间接测量了非晶区中乙烯链段的1H自旋 自旋弛豫时间 (T2) ,表明非晶区中乙烯链段的运动同样受到氢键的束缚 .随着温度的升高 ,羧基之间的氢键发生解离 ,非晶区的柔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以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为原料,通过控制VA的水解程度制得一系列不同组成的乙烯-醋酸乙烯酯-乙烯醇三元共聚物.研究表明:随水解程度的增加共聚物的结晶性越来越好.在一定水解度范围内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一种新型的热塑性弹性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核磁共振(1HNMR、13CNMR)技术对由双[N-(2,6-二异丙基苯基)-3-异丙基水杨醛亚胺]镍(Ⅱ)配合物/甲基铝氧烷(Methylaluminoxane,MAO)催化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得到的共聚物(EMMA-a)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表征,同时对自由基聚合制得的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b)作了相应的分析与表征。通过1HNMR数据,计算得到两种共聚物样品中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插入率分别为14.10%和10.26%(摩尔百分数)。基于13CNMR数据,分析比较了由配位共聚与自由基共聚所得共聚物样品在微观结构上的区别,结果发现,在共聚物的乙烯链段部分,由配位共聚得到的共聚物样品EMMA-a主要含有甲基型支链,而由自由基共聚所得共聚物样品EMMA-b具有长链型支链。另外,在共聚物的MMA链节部分,EMMA-a中的MMA单元的羰基(C‖O)碳的化学位移为177.27,而EMMA-b中的MMA单元的羰基(C‖O)碳的化学位移为175.96。 相似文献
19.
茂锆载体催化剂下的乙烯/辛烯共聚及聚合物的^13C NMR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茂锆载体催化剂下的乙烯/辛烯共聚及聚合物的~(13)CNMR研究刘胜生,于广谦,黄葆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关键词茂锆载体催化剂,共聚,序列分布,~(13)CNMR由于茂锆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单一活性中心等特点[1,2],并且能... 相似文献
20.
在亚乙基双(茚基)二胺化茂铪(rac-C2H4(Ind)2Hf(NMe2)2 ,简称1 ,Ind= 茚基,Me= 甲基) 催化作用下,对乙烯(E) 与1-辛烯(O) 无规共聚合进行了研究.作为比较,利用异亚丙基( 环戊二烯基)(1-芴基)二甲基锆茂催化体系((CH3)2C(Fluo)(Cp)ZrMe2 ,简称2 ,Fluo = 芴基,Cp = 环戊二烯基) 对乙烯/1-辛烯在相同共聚合条件下进行了共聚合.结果表明,在单体浓度比[O]/[E] 较小时共聚合速率随单体浓度比增加而增加,进一步增加单体浓度比则导致共聚合速率降低.催化体系1/Al(iBu)2H/[Ph3C][B(C6F5)4](3) 催化共聚活性比2/ MAO高得多.共聚物中辛烯含量随反应单体1-辛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两单体竞聚率乘积(rE×ro) 小于1 ,表明聚合物为无规共聚物.相同共聚单体浓度比下1/Al(iBu)2H/3 催化共聚物中辛烯含量比2/ MAO 共聚物中辛烯含量高,表明前者具有更强的共聚合能力.所得无规共聚物熔点温度、结晶度、本体粘度及密度随共聚物中辛烯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辛烯含量较高时共聚物呈现明显无结晶行为.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显示,同乙烯均聚物相比,共聚物具有较宽的熔融峰,甚至出现双熔点.同催化体系2/MAO 相比,1/Al(iBu)2H/3 催化共聚物具有更宽的密度变化范围,从0.965 到0.840g/cm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