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引言1957—1958年德国年轻科学工作者R.L.Mossbauer在进行博士论文的工作中,发现了一种原子核对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或共振散射现象。这种效应后来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为穆斯堡尔效应(简称ME)。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很快得到科学界的普遍承认,1961年穆斯堡尔因此项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这一效应的研究和应用也就飞速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一门穆斯堡尔谱学。穆斯堡尔效应之所以受到极大重视,是由于它为研究核周围物理化学环境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新方法。它的优点在于核共振现象对γ射线的能量高度灵敏,因此可用它来探测γ射线能量的极微小的变化。在穆斯堡尔谱学发展初期,主要限于低能核物理中的运用,例如用来测定核激发态的寿命和核磁  相似文献   

2.
1980年7月24日至8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举办了穆斯堡尔谱学及非晶态磁学专题讲习班.由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J.MD.Coey博士主讲.与会单位有中国科学院的高能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工厂等20多个单位,代表共有七十余人. J·M·D·Coey博士是一位博学多识,经验丰富的青年科学家.他讲学的主要内容:(1)穆斯堡尔效应的原理及其应用;(2)非晶态磁学,主要介绍他多年来的研究工作. 穆斯堡尔效应又称为无反冲γ射线共振吸收.Coey博士详细介绍了穆斯堡尔谱学的发展动态;阐明了测量穆斯堡…  相似文献   

3.
夏元复 《物理学进展》2011,1(3):386-414
穆斯堡尔谱学由于具有很高的能量分辨本领而成为固体物质微观结构研究的有力手段。近年来,由穆斯堡尔谱学能得到实地(in situ)结构信息的长处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简要回顾穆斯堡尔谱学的原理和穆斯堡尔参数的意义后,评述各种iu situ穆斯堡尔实验方法,最后讨论它在近年来的一些应用实例,着重于表面科学与催化。  相似文献   

4.
穆斯堡尔谱学由于具有很高的能量分辨本领而成为固体物质微观结构研究的有力手段。近年来,由穆斯堡尔谱学能得到实地(in situ)结构信息的长处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简要回顾穆斯堡尔谱学的原理和穆斯堡尔参数的意义后,评述各种iu situ穆斯堡尔实验方法,最后讨论它在近年来的一些应用实例,着重于表面科学与催化。  相似文献   

5.
许可  马克岩  王海军 《大学物理》2020,(4):42-47,55
1958年,29岁的德国物理学家穆斯堡尔发现γ射线的无反冲发射与共振吸收现象,即穆斯堡尔效应,随之产生了穆斯堡尔谱学,此人亦因该发现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穆斯堡尔效应之发现造就了对于核力矩与电磁场间超精细相互作用一种全新的测试技术,其精度可至10-13数量级,从而可分析出固态物质的诸多微观性质.其后,穆斯堡尔谱学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冶金、地质、生物、考古等各领域.  相似文献   

6.
前言 穆斯堡尔效应是原子核对r射线的无反冲的共振吸收和发射现象,它是鲁道夫·勒·穆斯堡尔(LR.Mossbauer)在1957年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穆斯堡尔效应自发现以来,发展极其迅速,现已成为专门的学科─—穆斯堡尔谱学.穆斯堡尔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渗透到物理学、化学、矿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0
穆斯堡尔1958年在慕尼黑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他发现了现在称之为穆斯堡尔效应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在发射γ射线时会发生反冲,γ射线的能量和反冲的大小有关。像原子这样轻的物体,其反冲是很大的,并且不同的原子反冲会有很大的不同。他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晶体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全部参加这一反冲。当然,晶体相当大,它的反冲是非常小的,实际上对γ射线的能量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配合金属材料特别是非晶磁性材料的研究,我们研制了一台能进行热扫描测量的穆斯堡尔谱仪中温装置.该装置的特点是:具有恒温及恒速升温和降温的功能.利用这一功能既能做不同温度的恒温M谱,又能进行热扫描测量.由于用穆斯堡尔热扫描技术能在不加外磁场的情况下,准确地测量样品的居里温度Tc,因此国外早已应用了这一方法. 本文参照国外文献[1,2]对用穆斯堡尔热扫描技术测量样品的Tc进行了尝试,大量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测量样品的Tc是准确可靠的.我们已将该方法列入了常规的测试方法中. 一、实验装置和基本原理 与M谱仪配套的中温实验设备…  相似文献   

9.
1985年穆斯堡尔效应应用国际会议(简称ICAME)于9月16日-20日在比利时鲁文(Leuven)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2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国的三名代表和正在国外工作的五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穆斯堡尔效应是原子核对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的现象.它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中都  相似文献   

10.
李士  多良 《物理》1990,19(1):41-42
穆斯堡尔成象技术是1987 年由美国国家标准局S.J.Norton首先提出的[1].它与X射线成象(又称为CT断层成象)、核磁共振成象(NMR)一样能给出立体图象,虽然现在还不能在医学中应用,但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却已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介绍穆斯堡尔成象之前,先介绍一下NMR成象.由于穆斯堡尔成象与NMR成象都依赖于原子核共振效应,因此它们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NMR成象的原理是:由于原子核共振频率正比于局域磁场强度,因此,当施加一个外磁场于自旋体系时,不同频率的信号对应于实验样品内不同的空间位置.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频率的信号转变为…  相似文献   

11.
光辉 《物理》1981,(10)
由中国核物理学会委托南京大学筹备召开的全国穆斯堡尔谱学会议于1981年6月16日至21日在南京召开.83个单位的13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穆斯堡尔谱学是利用原于核对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新学科,它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会议期间,代表就穆斯堡尔  相似文献   

12.
穆斯堡尔效应,即原子核无反冲的γ射线共振吸收或散射现象,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率(对~(57)Fe,为10~(-12),刘~(67)Zn,为10~(-15)),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冶金学、材料科学、表面科学、生物学、医学、地质学、矿物学,考古学等领域。本文扼要地介绍穆斯堡尔谱学在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磁性材料、非晶态合金和铁电材料研究中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用Sn^2+和2Sn^2++Sn^4+盐对天然丝光沸石进行了离子交换,测量了交换后甭洗烘干样品的穆斯堡尔谱。通过对穆斯堡尔谱共吸收峰相对面积的计算阳出了样品中穆斯堡尔核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一、引 言 穆斯堡尔效应是原子核的γ射线无反冲共振吸收现象.它是西德人Roudolf·L.Mobauer在1958年发现的.由于观察到的共振线非常尖锐(接近原子核能级的自然宽度),故此现象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它能研究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但大量的工作还是将它应用于固体物理学、化学、冶金学、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 由于原子核在发射和吸收γ射线时会产生反冲,所以自由的原子核发射的γ射线能量比共振吸收所需的能量少2Ek(Ek为原子核的反冲动能).而自由原子核的Er要比γ射线的自然宽度大几个数量级,故难以观察到γ射线的共振吸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要介绍了穆斯堡尔γ射线极化效应的基本理论、极化γ射线产生的方法和有关应用。  相似文献   

16.
Fe_(20)Al_(80)非晶态粉末是通过180球磨而制备的。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不但证实它的非晶性,而且给出它的平均颗粒度大小和晶化产物。穆斯堡尔谱测量确定了该非晶态粉末的顺磁性和晶化度。  相似文献   

17.
提起穆斯堡尔效应,人们很自然联想起它的发现者、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R L.Mossbauer)教授.这就好比当你停立在丰碑之下,会油然想起丰碑的纪念者一样.也许人们会不加思考地认为,穆斯堡尔所以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因为他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但是人们并不一定都了解,穆斯堡尔效应是他在偶然之间捕捉住了一个新奇的现象而发现的.他的伟大在于没有忽略他的实验中这种特殊的微小反常现象,而是以最大的努力从实验和理论角度去充分剖析这个未知的效应. 穆斯堡尔教授生于1929年 1月 31日.…  相似文献   

18.
描述穆斯堡尔谱仪系统原理、结构、驱动机制 ,对探测器的选择与 14.4 ke V能量窗口的甄别、放射源匀加速运动、驱动波形与同步问题进行了分析 ,指出谱仪使用和调整时应注意的问题 ,并就其对穆斯堡尔谱精确测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19.
王克斌  李士  唐孝威 《物理学报》1981,30(9):1279-1283
应用穆斯堡尔谱仪测量了AI对57Fe*核14.4keV的γ射线的衰减系数μ,两组测量值的平均结果为μ=(0.00874±0.00020)cm2/mg。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穆斯堡尔效应原理目前已知的约2000种核素中,绝大部分是不稳定的,它们会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就是原子核的放射衰变。穆斯堡尔效应研究的是放射性原子核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γ射线。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要自发地放出能量、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能态,并最后到达基态,而核的成分不变。这种现象就是原子核的γ跃迁或γ衰变。γ射线不带电,它是比伦琴射线波长更短的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它包括三种形式,即放出γ射线的γ辐射、发射轨道电子的内转换和发射一对正负电子的电子对内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