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实现对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综合评价,文章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计算灰色关联投影贴近度,引入协调度模型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并进行二次加权计算。对比所得到的截面静态评价结果和面板动态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和较大的地区差异,产业发展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研究认为,京津冀应努力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和优势互补,推动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缩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域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影响力是对被评价主体能力的综合的动态的反应.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CVC)作为联系产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创业企业发展和激励创新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其影响力进行动态评价,可以综合反映其动态能力,有利于其他主体对其进行直观评估.文章基于CVC多层社会网络,构建了包括整体网-社群网-自中心网的多维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加入时间权重,对时序数据提出基于移动时间窗的动态评价模型.该模型既能对被评价对象在静态时间窗上进行多维度影响力评价,又可以反映动态时间窗中影响力变化趋势及其时间延续性,动态衡量被评价对象的多层次综合影响力.文章采用该模型对中国国资背景的CVC进行了动态影响力评价,验证了所研究在实际应用上的有效性.该方法将多层社会网络与影响力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为动态评价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可用于对具有网络特征和时间延续性的对象进行动态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构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2010~2018年全国30个省市(除西藏、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动态演化与区域差异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伴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且东部相较于中西部区域内差异更大。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动态演化显示,整体上中国各省市数字化发展水平变化速度状态表现为上升趋势,相较于中西部,东部拥有更大的速度变化状态。地区前期数字化基础、经济发展的一阶滞后、政府科技投入均会促进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会抑制数字经济发展,地区规模对数字经济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此外,不同线性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内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Panel Data模型,采用中国31个省份,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信息化与物流产出的关系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别进行研究.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对物流产出的提高意义重大,其弹性系数为0.198.再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动态分析了不同变量冲击下物流产出的变化,结果发现信息化对物流产出的影响趋势最大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资金投入对物流产出呈现下降趋势,物流设施总体比较平稳.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新经济地理学K关联的思想构造了外部技术创新溢出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技术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主要是东部地区带动的,东部地区的省份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他省份存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并没有对其他地区技术创新产生溢出效应,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存在竞争效应。(2)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R&D经费、R&D人员和知识存量均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并且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产出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不同的是,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R&D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比R&D资本要大,而西部地区R&D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则要大于R&D人员。  相似文献   

6.
科普能力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区域科普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必须考虑其变化发展的动态趋势.针对静态评价不能反映出科普发展动态过程的不足,从科普人员、场地、经费、传媒以及活动等五个方面进行指标筛选并构建了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静态核主成分法评价的基础上,考虑时间权重,运用Topsis法进行动态合成,对2011-2015年我国31个地区的科普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TOPSIS-核主成分分析的动态评价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科普能力建设的动态过程;2)我国各地区科普能力发展极不均衡,但总体发展趋势良好,科普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内涵,建立测度生态文明治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中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依托GPCA模型,研究了各省区生态文明治理的动态趋势,治理指数排名及其变化;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了梯度划分和空间格局衍化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中国东、中、西部各省市区生态文明治理水平均有所进步,但东、中部进步的幅度更大;与2001年相比,2012年区域生态文明治理评价指数排名较前的省区依然集中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省区相对靠后,区域不平衡状态未有明显改善,也未出现"俱乐部现象";四分位聚类分析图也显示中国生态文明治理存在"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依次梯度递减。  相似文献   

8.
运用2005~2011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环境污染指数,应用DEA-Malmquist方法在考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的基础上测度中国各类装备制造业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应用Tobit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环境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环境污染指数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技术效率持续上升,技术退步是导致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后期下降的原因;市场竞争、资本深化和外资引进对环境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曾小春  李随成  高琨 《运筹与管理》2021,30(12):158-164
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技术有效供给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对其不同的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激励与惩罚。而如何确定激励与惩罚的界限显得尤为重要,考虑被评价对象的奖惩感受,采用模糊化的奖惩界限,从模糊奖惩特征的视角进行研究。首先建立区域技术有效供给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突变级数法对其进行静态评价,其次以模糊奖惩特征的视角建立区域技术有效供给发展状况的动态评价模型,运用我国2013~2018年30个省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静态评价值高的区域受到奖励的幅度大,静态评价值高的区域受到惩罚的幅度大;反映了不同区域技术有效供给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静态评价结果显示差异小,而动态评价结果显示差异较大;静态结果与动态结果比较分析,实行模糊奖惩,做到奖优罚劣,对奖惩的界限模糊化,弥补了清楚的奖惩界限在实际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反映了区域技术有效供给发展的灵活性及柔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开展、技术获取和技术创新产出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RD经费、专利申请数等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和评价了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业在2004~2014年间的技术创新能力.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产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8~2013年的中国科学院统计数据,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活跃度的静态变化和动态变化进行了双维度分析。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的组合收敛方法,客观描述了中国科学院各区域的合作创新活跃度空间分布特征及趋势;采用速度激励模型对科研院所创新活跃度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活跃度存在收敛特征,科研院所的创新活跃度存在地域差异,东部产学研合作创新比中西部较活跃,中科院整体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在活跃度的演化速度上,各分院都呈现出差异化发展趋势,其中部分活跃度较高的科研院所增长逐渐饱和,速度变化呈现下降状态。  相似文献   

12.
给出了一种基于多元统计的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方法,该模型方法以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聚类分析等方法为主,将之与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有效集成。再以中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环境子系统为例,根据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质量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综合环境支持能力4个方面对中国各地区1999-2005年可持续发展环境支持能力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动态分析。指数化的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以上4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支持能力逐年增强,可持续发展综合环境支持能力综合指数均值从1999年的0.021上升到2005年的0.446,2001年以后有加速提高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具有激励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问题,在分层规则和激励导向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时序增益激励赋权方法。首先根据各被评价对象在各指标上的整体增益速度的趋势和状态,遵照分层规则对评价指标识别并分层;然后将整体增益速度的趋势和状态“积”性集结得到相应的激励量,并根据激励导向以组合赋权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通过中国31个省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实证分析对方法的应用过程进行了说明。该赋权方法从激励的视角充分考虑了被评价对象在各指标上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据此,被评价对象可判断自身优势和不足,决策者也可统筹把握被评价对象整体发展情况,实现精准引导、统筹兼顾和公平激励。  相似文献   

14.
主要工作是通过Copealand重排序方法构建动态评价模型,研究动态评价中的一致性排序问题,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首先,利用基尼系数赋权法建立评价模型,确定静态评价结果和排名;然后,通过Copealand法确定出一个综合不同年份排序的一致性排序;最后,根据评价对象不同年份排名的发展趋势对一致性排序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排序.主要特色一是通过Copealand法集合不同年份的排序确定最终的一致性排序,避免了通过引入时间权向量确定动态权重时人为主观因素太强的问题,解决了动态综合评价中的一致性排序问题;二是通过对一致性排序的修正,保证了最终的排序能够体现不同年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了多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在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给出了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运用DEA-SBM模型测度了碳排放约束下1999年-2010年中国30省、市、区及四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变异系数及K-Means聚类分析考察了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最后对各省份及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绿色能源效率总体均值呈现U型趋势;绿色能源效率的区域格局按照由东向西递减.四大区域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均呈现收敛趋势;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处于高效区的省份全部为东部沿海省份;中效区的省份大多是中部省市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西部区域的各省份多数处于低效区;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的潜力差异较大,西部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最高,其次为中部和东北部,东部的节能减排潜力最低.  相似文献   

17.
首先构建了能源效率提升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G1法、熵值法、AHP法、标准离差法确定每一项指标的主观与客观权重,并根据相对熵的原理,依据所确定的各项指标主客观权重来计算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并依据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能源效率提升的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然后,选取中国东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能源效率提升的管理能力进行实证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提升的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3.9724,处于接近较高能力的水平,发展潜力较大.各分项能力评价的分值排序依次为管理决策能力、制度管理能力、技术管理能力、能源调控能力、平台建设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其中管理决策能力、制度管理能力、技术管理能力三项的评价值均高于能力均值,而其他四项的评价值均低于能力均值.最后,针对各项管理能力提出了能源效率提升的相关举措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保持经济绩效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技术创新能力为研究主线,从低碳的视角,建立一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管理能力4项主体指标和16项个体指标构成.同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法(FCE)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动态损失厌恶投资组合优化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秀  王佳 《运筹与管理》2014,23(1):188-195
为了研究行为金融学中损失厌恶的心理特征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建立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动态损失厌恶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以我国股票市场为依托进行实证研究,将市场分为上升、下降和盘整三种状态,研究动态损失厌恶投资组合模型的表现,与静态损失厌恶投资组合模型、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和CVaR投资组合模型进行比较。通过改变参照点对动态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动态损失厌恶投资组合模型优于静态模型、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和CVaR投资组合模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指出了传统的静态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缺陷,在考虑上市公司静态业绩评价和评价值增长变化两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理想点法等构造的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最后通过电力类上市公司的动态综合评价说明了该方法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动态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