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普遍存在于众多工程问题中,激波管实验是研究R-M失稳问题的主要手段.高精度的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ar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PLIF)技术具有分子量级的示踪能力,可获得界面气体浓度(摩尔分数)分布,为研究界面失稳混合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在弱激波(Ma=1.25)冲击扩散型气柱界面实验中,采用PLIF技术对R-M失稳引起的SF6-Air界面混合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椭圆形初始界面的长短轴比,得到了3种扩散型初始界面失稳演化过程中气体摩尔分数,观察到了斜压机制下界面的简单拉伸、二次不稳定性、挤压射流等现象.利用浓度分布进一步得到了界面的瞬时混合率,通过瞬时混合率、界面整体平均混合率以及混合率的概率密度分布,分析了界面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界面混合特征,初步讨论了界面失稳混合的机制.演化初期,界面在斜压涡的作用下发生拉伸卷曲,通过增大浓度梯度来促进界面的混合.当演化进一步发展,二次不稳定性出现后,界面通过小尺度对流的方式达到湍流混合状态,而浓度梯度驱使的分子间混合逐渐减弱.由浓度梯度引起的扩散与由二次不稳定性引起的对流存在着"竞争"关系,二者共同主导了界面的混合. 相似文献
3.
4.
利用激波管装置及马赫数为1.27的弱入射激波实验研究了SF6非均匀流场的R-M不稳定性。Air/SF6初始正弦界面由厚度为0.5μm的薄膜相隔得到,由阴影方法记录界面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由于不稳定性,重流体(SF6)向轻流体(Air)演化成"尖钉"结构,而轻流体演化为"气泡"结构;由于界面切向速度差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尖钉"头部翻转成蘑菇头形状;由于流场密度分布不均,低密度区流场扰动增长较快,扰动振幅发展的实验结果与PPM数值计算的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速摄影结合激光片光源技术,研究了反射激波冲击空气环境中重气体(SF6)气柱的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通过在横式激波管试验段采用可移动反射端壁获得不同反射距离,实现了反射激波在不同时刻二次冲击处于演化中后期的气柱界面,得到了不同的界面演化规律。反射距离较小时,斜压机制对气柱界面形态演化的影响显著,界面衍生出二次涡对结构;反射距离较大时,压力扰动机制的影响显著,界面在流向上被明显地压缩,没有形成明显的涡结构。由气柱界面形态的时间演化图像得到了界面位置和整体尺度随时间的变化,对反射激波作用后气柱界面的演化进行了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6.
7.
界面不稳定性, 特别是Richtmyer–Meshkov (RM) 不稳定性, 是流体力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无论在学术研究领域还是工程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背景. RM 不稳定性问题自提出以来, 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 其研究无论是在实验方法、数值模拟还是在理论分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激波管中开展激波与界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即研究界面初始扰动在激波诱导下的演化规律, 是目前研究RM 不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RM 不稳定性实验研究包括3 个部分, 分别是激波的产生、界面的形成以及流场的观测. 综述了RM 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并针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RM 不稳定性今后实验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汇聚激波作用下界面不稳定性的发展规律; 激波冲击下多种形状及大振幅界面的演化机理; 三维界面的RM 不稳定性发展规律; 可压缩湍流的形成与混合机理. 相似文献
8.
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流体混合区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矩形激波管,在马赫数分别为$M=1.5$和1.7的条件下实验研究了气/液界面
上(即Atwood数$A$接近1时)由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引起的流体混合现象. 得到
了气/液界面上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后期流体混合区域宽度随时间的发展呈现出线
性关系的结果,即$h \propto t$. 比较了不同马赫数和初始扰动下的发展情况,发现当
马赫数增加时,同一时间混合区域
宽度随之增加,混合区域宽度增长变快;而相比于波长差别不大的弱多模态初始扰动(无人
为干扰界面), 当界面初始扰动获得随机外界干扰时,界面混合区域具有较大的宽度以及增
长速度. 并且增加激波马赫数和初始扰动多模态性,流体混合程度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9.
反射激波冲击重气柱的RM不稳定性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值研究了二维气柱在入射激波以及反射激波作用下的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发展规律, 采用有限体积法结合网格自 适应技术的VAS2D程序, 精确刻画激波和界面的演化. 入射平面激波的马赫数为1.2, 气柱界面内气体为六氟化硫(SF6), 环境气体为空气, 激波管的尾端为固壁. 通过改变气柱与尾端之间的距离调节反射激波再次作用已经变形的气柱的时间, 获得不同时刻下已经变形的气柱形态、界面尺寸以及环量演化受到反射激波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反射激波再次作用气柱时, 气柱所处发展阶段不同, 界面演化规律以及环量随时间的变化也不相同, 反射激波与气柱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涡量产生和分布与无反射情况差异较大, 揭示了不同情况下界面演化的物理机理. 相似文献
10.
运用算子分裂技术,增加二阶空间中心差方法和两步Rung-Kutta时间推进方法计算动力学粘性以及热流部分对流场的影响,将可压缩多介质流体动力学高精度欧拉计算方法MFPPM发展到适用于NS(Nayier Stokes)方程的可压缩多介质粘性流体计算方法MVPPM.通过与界面不稳定性实验结果的比较,来检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验证计算程序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一个激波管实验和两个果冻实验,即英国AWE(Atomic Weapons Establishment)激波管实验和LLNL实验室的果冻环实验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实验室进行的爆轰驱动下单层果冻界面不稳定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以及对应时刻的实验图象均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竖式激波管装置实验研究了Air—Water界面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问题,这种不稳定性由高压气体膨胀驱动流体界面得以实现。实验结果表明,界面运动平均加速度介于60倍到795倍的重力加速度之间,在随机初始扰动条件下,不稳定性在整个界面同时产生。在初始压力为0.18MPa,水柱高度为230mm的实验中,气泡和尖钉增长系数分别为0.069和0.198。随着界面运动平均加速度的增加,气泡增长系数逐渐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14.
15.
采用高速纹影法实验研究了柱形汇聚激波与球形重气体界面相互作用的 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问题. 激波管实验段基于激波动力学理论设计, 将马赫数为1.2 的平面激波转化为柱形汇聚激波, 气体界面由肥皂膜分隔六氟化硫(内)和空气(外)得到. 采用高速摄影机在单次实验中拍摄激波运动的全过程, 对柱形激波的形成进行了实验验证, 并进一步观测了汇聚激波与球形气体界面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波系发展和气体界面变形以及反射激波同已变形界面二次作用的流场演化. 结果表明: 当柱形汇聚激波穿过气泡界面以后, 气泡左侧界面极点沿激波传播方向保持匀速运动, 气泡右侧界面发展成为射流结构, 气泡主体发展成为涡环结构; 在反射激波的二次作用下, 流场中无序运动显著增强并很快进入湍流混合阶段.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在自行研制的无膜激波管中,实验研究了不同快速卸压装置对该激波管运行特性的影响。通过控制高压段充气压力和测量压力波形,得到了高低压段压比和激波马赫数的关系曲线以及在测压点处形成激波所需的最低压比。实验结果表明排气快慢对激波形成距离和所形成激波的强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不同装置产生的结果差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流体伴随激波的作用,在不同密度介质的界面处往往存在激波诱导的界面不稳定性,即RM(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由此不稳定诱导了物质间的相互混合。文中研究了低马赫(1.23)激波作用Air/SF6界面RM不稳定性问题。Air/SF6初始界面由厚度为1~2μm的硝化纤维薄膜相隔得到,利用阴影测试法研究了Air/SF6界面在1.23马赫数激波冲击下,界面混合宽度随时间的发展过程,以及反射激波作用后混合宽度的再增长。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宽度线性发展前期与经验公式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激波管中波系间的相互干扰,实验模拟了爆炸波对水汽的作用,并通过光学测试方法,对水汽同质核化、凝结非定常瞬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爆炸波强度较弱时,水汽不发生凝结;而在一定强度爆炸波后的非定常流场中,水汽会发生同质核化、凝结.这说明较强爆炸波后的绝热冷却过程可以使水汽发生相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