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的指导下,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技术转移作为军民两大板块多领域、全要素、深层次对接的重要载体,其转移效率直接影响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实施。以2012~2016年间中国A股证券市场军民融合板块下45家企业的数据为基础,采用DEA的方法,通过测度不同区域技术转移效率,分析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效率的区域差异并进行收敛性研究,进而通过面板 tobit模型分析以企业、政府、高校、环境四个方面产生的六个因素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五年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效率波动较大,年际差异和省际差异都较为显著。军民融合企业自身规模、产品的差异化、政府的科技投入、技术市场成交额对技术转移效率有正向影响,高校数量、地区GDP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效率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本文建立了政府推动下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同创新模型。通过分析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并结合数值仿真模拟讨论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采购、政府资助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同创新参与三方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政府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会促使军、民企业选择协同创新;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产业的不断成熟,政府会借机放弃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其它配套政策的支持。(2)政府采购会持续促使民用企业选择协同创新;政府采购力度较小时,军工企业会向中途背叛方向演化,政府采购力度越大,越有利于军工企业向协同创新方向演化。(3)低强度的政府资助难以促使民用企业向协同创新的方向演化,中高强度的政府资助可以促使民用企业向协同创新方向演化;政府资助对军工企业协同创新短期内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客观地评价云平台下军民融合创新方案,考虑到各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信息随机性的问题,本文从创新环境、创新管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军民融合创新的关键因素,构建出云平台军民融合创新方案的评价体系,并采用云模型法来表示评价信息以实现定性信息与定量值间的转换。运用熵值法和DEMATEL法来计算上述评价信息的综合权重,同时根据云的距离测度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个融合方案与理想方案的相似度。最后通过实例对不同融合方案进行分析,并将其结果与精确数值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说明此方法可以为决策者选择创新方案提供参考价值,并能为军民融合创新方案的评价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协同创新是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内在动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跨越军地,针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合作后续稳定性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有限理性下以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为参与主体的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果与影响合作稳定性的因素,并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研究表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合作稳定性与双方合作收益、违约金、政府激励正相关,与基本收益、研发成本、信息沟通成本、技术二次转化成本、风险成本、背叛收益负相关,存在合理的收益分配系数有利于合作稳定性,同时给出了政府激励力度的基础标准。最后,为提高合作稳定性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从市场机制和政府奖惩机制两个角度出发,构建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影响协同创新行为稳定性的因素.研究表明: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行为稳定性与协同创新产生的成本、技术风险负相关;与技术转移能力、隐形壁垒强度、技术收益增量正相关;协同创新意愿与军民双方的技术实力差距相关;同时,在政府奖惩机制下,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行为稳定性增强,由此为促进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长期稳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能力,公正客观的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必要,研究新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对企业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并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调研和对比分析。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时应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研究并构建了包括创新支撑和创新主体两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新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划分,以期为企业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客观和准确地评价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本文构建了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熵权TOPSIS的粒子群(PSO)优化极限学习机(ELM)集成学习算法的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模型。首先运用熵权法客观确定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测度并综合评价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然后将评价值作为先验样本进行极限学习机的训练与测试,训练过程中利用PSO优化极限学习机的网络结构与连接权值,从而对绿色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最后以60家制造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将熵权TOPSIS-PSO-ELM算法与极限学习机回归拟合算法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熵权TOPSIS-PSO-ELM模型所得评价结果较已有方法更为准确可靠。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绿色创新发展能力提出了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对军工企业军民产品融合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刻画其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SD)数学模型.利用Vensim软件仿真与调控分析技术,对影响军工企业军民产品融合发展的主要变量进行调控分析,通过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方针,实现了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有效分析军工企业管理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军民融合概念股收盘价和交易量的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对军民融合概念股价格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之后对二者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发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在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间处于繁荣期,之后进入了稳定期,且收盘价格处在低水平和高水平阶段的持续期较为一致.对于收盘价和交易量的预测,则发现在2017年下半年二者走势都呈现出不超越前期水平的上升,最终趋于平稳,说明现阶段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已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军民融合模式下高新装备列装初期维修任务划分不科学、军地双方责任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装备列装初期对军方独立保障能力进行评估的思想.在构建了高新装备列装初期基层级独立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为解决该时期基础数据不充足、评估人为因素过大等问题,建立了基于灰色-模糊的军方独立保障能力评估模型.以某式自行加榴炮列装初期军方独立保障能力评估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以期实现军民融合维修保障决策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决策的转交.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创新服务平台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有效地整合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并围绕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服务,以此来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的集群效应.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明显缺乏,使得平台的运行效率低下,平台的发展背离原来的产业目标.关于创新服务平台绩效提升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对轨道交通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AHP和德尔菲方法建立了轨道交通创新服务平台绩效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模型.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服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生态环境及平台管理水平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及36个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港航业竞争的加剧,港口间的联盟与合作、港口与航运企业纵向一体化不断发展。尤其是,航运企业以收购或投资模式参与港口间的资源整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港航混合联盟。针对港口间的资源整合与竞争、航运企业与港口一体化等因素,构建港航混合联盟模式的收益模型,对比分析在区域港口竞争模式和港航混合联盟模式下港口和航运企业的收益变化,揭示地理位置、内陆运输成本、航运企业投资效果等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港航混合联盟模式能够实现整合港口和航运企业的双赢。同时,当港口与内陆的集疏运基础设施薄弱、航运企业的影响力较大时,非合作港口也会受益,此时港航横纵向混合联盟模式有利于推动整个区域港口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如何促进军民合作技术创新是军民深度融合战略背景下军民双方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包含民企、军企与政府在内的三方博弈模型,寻找出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均衡状态的稳定策略,并利用数值仿真分析了政府支持不同方式对军民合作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政府不同支持方式下,民企和军企相互促进,双方均向合作技术创新的方向演化,并最终保持稳定;随着时间的推进,政府最终均会选择退出支持,不同支持方式下退出速度不同;政府应对不同支持方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4.
跨界创新联盟是企业创新过程中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在带来企业创新资源共享效益的同时,联盟中复杂的关联关系也构成了联盟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新渠道。本文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与传染病模型,根据跨界创新联盟特点,在原有资产关联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行业关联、资产关联和创新合作关联三种关联关系,改进了风险传播的传染病模型,并进行了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行业关联、资产关联和创新合作关联对跨界创新联盟关联信用风险传染阈值具有综合性影响,增加行业关联和创新合作关联因素,有利于提高关联信用风险传染阈值的精度。此外,资产关联度越高则感染成员密度越大;行业关联度越低,创新合作关联度越高则感染成员密度越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钻石模型"为基础,从产业环境、产业支撑和产业创新等3个维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因子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明显高于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与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很大提升潜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表现突出,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6.
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是新创科技型小企业把握创新能力现状和制定提升策略的重要依据。根据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及特点,将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模糊前端创意生成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中试生产能力、商业化能力和新技术标准推广能力。从知识管理视角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包含一般意义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也包含凸显突破性技术创新“突破性”特点的指标和反映新创科技型小企业技术创新“开放性”特点的指标。利用比AHP更具优势的模糊一致偏好关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基于效用理论和云理论的能实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效结合的综合云评价模型。最后以实例详细阐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流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对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综合评价,文章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计算灰色关联投影贴近度,引入协调度模型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并进行二次加权计算。对比所得到的截面静态评价结果和面板动态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和较大的地区差异,产业发展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研究认为,京津冀应努力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和优势互补,推动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缩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域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