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V形槽硅微通道冷却器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V形槽硅微通道冷却器的结构和主要制作工艺,研制了冷却器样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冷却器在供水压力为2×105Pa时,封装面热阻尼系数为 0.051 ℃·cm2/W,能够用于封装峰值功率密度达到1 kW/cm2、工作占空比大于10%的激光二极管面阵.其冷却能力与数值模拟结果较吻合,尚存在流量较小的问题,原因可能在于导流槽内存在较大的水头损失,同时与导流槽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2.
高功率二极管激光器模块式微通道冷却器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功率二极管激光器(DL)的散热需求,对不同结构的微通道冷却器进行了模拟散热计算,优化了冷却器的结构参数.冷却器采用Cu-WCu合金复合结构,由多层金属片焊接而成,其内部散热片采用具有高热导率的无氧铜制作,上、下表面采用硬度高,热导率也较高的WCu合金制作.这种结构不仅避免了无氧铜较软、面形和棱边质量难控制的缺点,还可提高冷却器的强度,使冷却器可以做得较薄.冷却器外形尺寸为25.0 mm×12.0 mm×1.5 mm.使用连续二极管激光器板条和模拟热源对不同内部结构的微通道冷却器的热阻进行了实验测量,冷却器的热阻为0.4~0.8 K/W.研制的模块式微通道冷却器可满足连续50 W或脉冲功率120 W(20%占空比)的高功率二极管激光器板条的散热需求,堆叠的二维叠阵DL可以很好地用作高平均功率DPL的泵浦源.  相似文献   

3.
高平均功率的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DPL)要求用于泵浦的二极管阵列功率密度达到1kW/cm^2,由于二极管运行的电光效率只有40%50%,需要高强度的冷却器来对面阵进行冷却。V型槽硅微通道冷却器。结构紧凑,具有较高的冷却能力,可在其V形槽上同时焊接多条bar而形成面阵。从而能大幅提高封装工艺的集成度,降低封装成本,使大规模地封装高功率激光二极管阵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半干法烟气脱硫灰所含的大量亚硫酸钙导致脱硫灰处置和利用困难,制约了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推广.本文提出一种半干法烟气脱硫灰热分解制取高浓度二氧化硫联产氧化钙的的新方法.通过文献调研结合某电厂脱硫灰的热重特性,确定本工艺中关键反应的特征温度.针对新工艺的技术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即采用高温固体热载体作为脱硫灰分解热源,脱硫灰两级...  相似文献   

5.
微通道热沉是制作在硅芯片基底背面的微细通道,其水力直径范围为10~1 000 μm.微通道具有高表面积-体积比、低热阻、低流量等特点,是一种高效散热的解决方案.一个典型应用是激光二极管列阵的致冷.然而,微通道里流体的状态和传热与宏观状态相比有很大不同,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论文采用商业软件CoventorWareTM建立一个平板式微通道的有限元模型,据此对微通道中流体状态及传热进行了数值计算,获得了单个微通道中流场和温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对于2 000 μm×50 μm×500 μm的微通道,能够对500 W/cm2的热通量快速散热,热阻仅有0.042 3 K/(W·cm-2).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一数据中心空气冷却器的结构及性能参数的分析,在保持冷热流体进口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从增大换热面积,提升换热系数两个方面提出了针对该换热器的两种基本改进方案.其中方案二通道高度为6 mm的情形可在相同泵功的条件下,提升换热量9%,且仅要求对原换热器芯片间的距离进行调整,对原冷却系统的整体结构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钱中 《低温与超导》2011,39(10):44-46
针对微槽式芯片冷却器,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分析其稳态工况下的传热情况,获得其温度和热应力分布.分析了五种不同结构形式芯片冷却器工作性能的影响,比较了纯铜和氮化硅复合物两种材质对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质冷却器散热性能较好,但内部热应力却高于复合材质冷却器.通过将原冷却通道分割成两个相同的小通道,可提高冷却性能,且应将...  相似文献   

8.
9.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燃煤烟气脱硫脱硝的技术发展状况,其中包括目前应用的常规脱硫脱硝技术,电子束处理烟气方法以及脉冲电晕等离子法,并对这些方法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针对脱硫的工况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智能化高效烟气脱硫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控烟气管道中的温度、流量、颗粒浓度等动态拟合出实时二氧化硫的流量,经分析后及时输出控制指令,进而有效的控制脱硫装置的运行状况,提高脱硫效率,降低了成本。系统以西门子PLC作为脱硫装置控制核心,以紫金桥监控软件为上位机组态软件,通过实际的生产运行,系统的脱硫效率达到了96.2%,,且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size effect of a confined ideal Bose gas, the design concept of a quantum cooler is orig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oler consists of two long tubes with the same length but different sizes of cross section, which are filled up with the ideal Bose gas, and is operated between two heat reservoirs. Expressions for the refrigeration rate and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 of the cooler are derived. The effects of the size effect on the refrigeration rate and COP are discussed.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ler are revealed.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节流制冷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辅以惩罚函数法的优化方法设计了闭式节流制冷器的两种结构形式,并对这两种结构形式的节流制冷器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给出了它们的应用场合。  相似文献   

13.
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间隙密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隙密封作为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可以在完成密封作用的同时消除接触磨损和因此而产生的污染,同时由于间隙内气体的泄漏,引起了冷量损失,使制冷量减少。文中建立了层流工况下间隙密封的数学模型,推导了密封间隙的泄漏率。针对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的结构,对三处不同位置的间隙密封分别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位置的间隙密封设计要求。对于直线压缩机的间隙密封,压缩机间隙密封的泄漏会带来压力波损失并同时影响压缩机固有频率;为消除压缩活塞的偏置,要求周期泄漏量为零,对于膨胀机的间隙密封,除了泄漏损失还包括了穿梭损失和摩擦损失等。最后,考虑实际加工和装配工艺的局限性,对间隙密封的偏心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间隙密封的安装技术和检测手段提出了简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自调式J-T制冷器的流量测量,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气体流量计,结合制冷器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从进气端测量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较为合适,而在排气端测量选用湿式气体流量计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应变片的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位移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压缩活塞与排出器的位移大小及相位差对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的制冷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中通过对目前各种位移测试方法优缺点分析,结合自由活塞式斯特林制冷机自身特点,提出了采用应变片响应涡旋柔性弹簧形变来测量活塞和排出器位移的新方法。通过分析、设计和标定,建立了一套基于应变片的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位移测量系统。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位移测量系统是可靠的,具有体积小、投资省等优点,且不需要特别的安装空间。  相似文献   

16.
激光二极管高效铜微通道冷却器设计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铜微通道冷却器的散热分析,设计出5层结构的模块式铜微通道冷却器。采用常规的线切割工艺加工,散热通道宽大约200μm,深300μm,各层间用真空钎焊的方法组装。该冷却器对于腔长06mm、宽10mm的线阵激光二极管芯片热阻为0.58℃/W。通过面阵激光二极管封装实验证明,该冷却器可用于10%占空比工作的面阵激光二极管封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铜微通道冷却器的散热分析,设计出5层结构的模块式铜微通道冷却器。采用常规的线切割工艺加工,散热通道宽大约200μm,深300μm,各层间用真空钎焊的方法组装。该冷却器对于腔长06mm、宽10mm的线阵激光二极管芯片热阻为0.58℃/W。通过面阵激光二极管封装实验证明,该冷却器可用于10%占空比工作的面阵激光二极管封装。  相似文献   

18.
以等温模型为基础,对斯特林制冷机的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计算.通过编程计算分析了一些系统参数变化对理论制冷量、有效制冷量、冷量损失等的影响.得出当充气压力增大或回热器长度减小时,制冷量都随之增大,但制冷效率有一个最优值;当回热器直径变化时,有一个最优值使制冷量和制冷效率最大;当相位角变化时,制冷量有最大值的结论.为设计斯...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的不断发展, 不同的探测需求相继提出.为了实现气体探测器在高增益和低打火率的条件下长时间稳定工作, 结合气体电子倍增器(GEM)与微网结构气体探测器(MicroMegas)的探测优势, 成功研制出一种基于GEM作为预放大的MicroMegas探测器, 详细介绍了探测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并利用55Fe放射源对探测器增益、打火率、能量分辨和工作稳定性等性能进行了实验测量. 分析结果显示GEM-MicroMegas探测器可以连续工作30 h 以上, 探测器增益可以超过106, 相对于无GEM膜的MicroMegas探测器, 相同增益下打火率可以降低近100倍. 关键词: 微网结构气体探测器 能量分辨率 增益 打火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