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互惠公平,从创新顾客的互惠偏好程度、激励契约类型与激励效果的关系入手,构建创新顾客参与企业创新活动的激励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和分析,探讨激励契约的外部性和互惠关系对于激励效果的影响;此外,进一步分析如何联合经济激励和心理激励,降低企业获得创新顾客高努力投入的成本;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模型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当创新顾客之间出现互惠关系时,最优激励契约取决于创新顾客心理偏好与风险态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创新顾客的风险规避程度较低时,最优激励契约为相对绩效契约;当创新顾客的风险规避程度较高时,最优激励契约为团队报酬契约。  相似文献   

2.
从数字经济下网络社区创新顾客参与企业创新活动的角度出发,从创新顾客的生产率、信任度、激励契约类型与激励效果的关系入手,构建创新顾客参与创新的激励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和分析,探讨生产率和信任度对于最优激励契约设置的影响,此外,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模型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当生产率较低时,如果信任度很高,具有同伴监督优势的团队报酬契约是最优激励契约。当生产率较高时,如果信任度较高,企业选择提供团队报酬契约;随着信任度的降低,具有承诺优势的相对绩效契约是最优激励契约。随着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转变,相对绩效契约的使用频率变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综合考虑横、纵向公平偏好,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激励顾客参与创新的数学模型,不仅将模型从2个代理人扩展至多个,还完善了单边维度公平偏好下顾客参与创新激励模型.通过模型求得顾客参与创新的有效时间、最优激励契约以及企业期望净收入.研究表明,企业雇佣高公平偏好顾客可增加顾客参与创新的有效时间.当企业可以观测到顾客参与创新的有效时间时,企业设置的绩效报酬系数应随顾客纵向公平偏好程度的增大而提高;当企业不能观测到顾客参与创新的有效时间时,若顾客整体的创新能力较高,企业设置的绩效报酬系数应随顾客横、纵向公平偏好程度的增大而降低,否则,企业设置的绩效报酬系数应随横、纵向公平偏好程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构建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考察单纯市场机制、政府创新成本分摊和政府战略性创新补贴下,竞争市场中制药企业的最优创新决策,探究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对药品价格、制药企业利润和药品市场配置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否存在政府创新激励,两家制药企业的最优选择均为进行研发创新,尽管在某些条件下,研发创新可能导致两家制药企业陷入囚徒困境的局面;政府战略性创新补贴能够引导制药企业的创新投资实现社会最优配置,而单纯市场机制和政府创新成本分摊,在多数情形下将导致制药企业创新投资的扭曲;政府创新成本分摊机制总是有助于提高制药企业的创新报酬,而政府战略性创新补贴能否提高制药企业的创新报酬取决于医保支付水平。特别地,当医保支付水平较高时,政府战略性创新补贴将损害制药企业的创新报酬;政府创新成本分摊和战略性创新补贴均能够提高药品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前者会推高创新药的价格,而后者可降低创新药价格。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选择以及如何匹配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和医保支付政策,平抑创新药价格、提高创新药供给的可持续性和增进药品市场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寒  邵云飞  代应  祝静 《运筹与管理》2018,27(6):131-139
针对研发外包中服务商道德风险防范与激励问题,在考虑服务商自有资金限制下,设计了研发外包支付契约,分析了契约的特性。研究表明,服务商自有资金的多少会影响支付契约的激励效果。当服务商自有资金很少时,支付契约对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激励效果较差。当服务商自有资金达到一定量时,随着自有资金的增多,支付契约的激励效果越来越强,特别的当服务商自有资金超过很大一个量时,支付契约能激励服务商实现系统最优的工作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6.
构建考虑顾客策略行为的两周期供应链博弈模型,分析分散式和集中式决策下,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决策及顾客策略行为强度对各成员企业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两部定价契约和数量折扣契约的协调问题,提出一个基于成员议价能力的利润分配机制,并探讨顾客策略行为和成员议价能力对最优补偿金额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顾客策略性越强,对供应链成员和总利润的负效应越大,且存在一个阈值,超过此阈值后,供应链各成员利润和总利润均降至最低限,但供应商利润总是高于零售商;2)两部定价契约和数量折扣契约能实现上述供应链的协调,但总有一参与方独占整个供应链的利润;3)基于成员议价能力的利润分配机制下,最优补偿金额与补偿提供方的议价能力负相关,顾客策略行为将导致补偿金额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在指数函数需求下,建立两级供应链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引入供应链成员的利他偏好,分别探讨了仅制造商具有利他偏好、仅零售商具有利他偏好及双方都具有利他偏好三种情形下利他偏好对供应链成员定价决策和利润的影响以及批发价格契约的协调性.相关结论如下:供应链成员的利他偏好能够促进对方利润的增加,但不一定总能够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当仅有零售商具有利他偏好时,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不变;在仅有制造商具有利他偏好和双方都具有利他偏好下,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介于无利他偏好情形下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之间,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集中决策时的最优绩效水平.这些结论不仅能够为供应链成员选择合作伙伴提供理论支持,也进一步拓展了批发价格契约协调供应链的理论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不对称信息带来的代理成本对供应链利润分配的影响,文章以委托代理理论和合作博弈为基本研究方法,引入虚拟第三方为利他的委托人,研究基于代理成本的供应链利润分配问题。结果表明:为了实现对供应商逆向选择的激励和销售商道德风险的激励,当虚拟第三方提供给供销双方的转移支付之和等于供应链总期望销售收入时,供销双方则得到自身预期的收益,否则,双方需在差额上进一步进行谈判协商,最后结合算例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9.
电子商务环境下,创新投入成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核心手段,而企业的偏好行为对其创新投入决策产生影响。本文探讨基于利他行为的供应链管理,通过在两类典型双渠道供应链研究中引入参与者的利他偏好,得到了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均衡策略,并分析了利他偏好对均衡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产品单位可变成本较低时,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他偏好有利于他方而不利于己方;当产品单位可变成本较高时,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他偏好只对己方有利而对他方不利。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供应链管理中利他行为存在的必要性和适度性,对促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单一供应商生产的两种产品存在替代性,需求受自身价格、新鲜度以及替代品价格共同影响的条件下,研究了受数量损耗影响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定价策略及协调问题.比较分析了集中式与分散式决策下的最优策略,讨论了竞争替代系数以及可控的新鲜度和数量损耗率对最优决策的影响,进而给出了继续提升系统总利润的决策空间和顾客共赢的决策范围.并设计了"利润共享契约"对供应链进行协调,当契约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该契约能实现供应商、零售商和顾客三方的共赢,供应商也拥有继续提升系统总利润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知识转移是创投与创业企业降低合作风险、提升合作效率的重要途经,如何激励创业企业提高知识转移积极性一直是创业合作的重要议题。考虑到创业合作双方对知识转移内容及行为观测、评估的不一致及由此诱发的激励偏差和公平失衡问题,研究构建了完全理性情形和激励偏差与公平偏好双重作用情形下的创业企业知识转移激励模型,并深入探讨了激励偏差和公平偏好对创投最优激励强度和创业企业知识转移最优努力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完全理性情形下,激励偏差与创投最优激励强度呈倒U型关系,与创业企业知识转移最优努力水平正相关;在公平偏好和激励偏差共同作用情形下,创投最优激励强度选择呈现出显著复杂性,需综合考虑公平偏好、激励偏差、知识可转移量和风险成本等因素以实现最优激励,同时公平偏好加剧了激励偏差对创业企业知识转移意愿的影响程度,与知识转移努力水平U型相关。  相似文献   

12.
如何合理评估货币政策对R&D项目中的共享型复合实物期权价值的影响已成为非国有企业决策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根据非国有企业决策者的认知偏差和分子动力学理论,在分析R&D项目中的实物期权特征及价值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共享型复合实物期权价值预期模型,研究表明:当货币扩张程度增强时,项目价值预期增大;当货币扩张程度减弱时,项目价值预期减小。另外,货币扩张强度对期权价值的上、下限和预期值具有非线性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范围对期权价值预期的解释程度不同;货币扩张系数与期权价值的上下限成正比,但与期权价值的预期值不完全成正比。最后通过仿真实验检验了该影响的变化机理和效果,从而为非国有企业决策者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导游最优激励合同后得出,当小费、回扣为旅行社带来直接收益的情况时,在激励相容条件下,导游引导游览活动的最优激励合同是其绝对风险规避度、边际激励成本变化率和可观测变量方差的递减函数;导游赢得小费活动的最优激励合同为“临界型激励合同”,即只有当导游所创造的收益超过某临界值,对其的激励才是正向的,若小于该临界值,激励将是负向的;导游获取回扣活动的最优激励合同只与其完成回扣任务的业绩有关;当小费和回扣不为旅行社带来直接收益的情况时,那么在激励相容条件下,导游在小费和回扣活动上的努力依赖于激励报酬,而且导游的最优激励合同与其在小费和回扣活动上的收益无关。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由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闭环供应链,构建制造商具有利他偏好时零售商考虑和不考虑其利他偏好两种决策模型,对该二级闭环供应链价格决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零售商不考虑制造商利他偏好时,与双方皆无利他偏好情况下的渠道总利润相同,零售商利润的增加只是单纯由制造商的进一步让利来换取,且制造商利他偏好程度越大让利越多;零售商考虑制造商利他偏好时,零售价较低、一级回收价较高,可使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到便利的产品及服务,更促进了旧产品的回收,有利于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此外,通过对不同情况下的利润比较分析,得出零售商考虑制造商利他偏好是最优选择.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防范经理事后隐藏信息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指出了经理隐匿信息的道德风险行为对所有者的危害性.其次,构造了一个防范经理在签约后隐匿信息的报酬契约.再次,在委托代理框架下给出了契约的最优解.最后,分析了最优契约的特征与性质.文章得到的一些结论对经理选任聘任机制和报酬激励机制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首先,指出了经理隐匿信息的道德风险行为对所有者的危害性.其次,构造了一个防范经理在签约后隐匿信息的报酬契约.再次,在委托代理框架下给出了契约的最优解.最后,分析了最优契约的特征与性质.文章得到的一些结论对经理选任聘任机制和报酬激励机制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盼  江韶波 《运筹与管理》2022,31(11):161-166
针对由一个零售商两个制造商组成的竞争供应链,建立了零售商处于领导地位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了收益分享合同和成本分担合同下流程创新效率和竞争强度对流程创新水平和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影响,并探讨了最优激励合同类型。研究发现,流程创新效率的降低会使得制造商流程创新水平和供应链成员利润降低;竞争强度的增大会使得制造商流程创新水平和供应链成员利润增加。此外,在流程创新效率较高和竞争强度较低时零售商提供收益分享合同有利,在流程创新效率较低和竞争强度较高时零售商提供成本分担合同有利。  相似文献   

18.
存货质押三方契约中银行对物流企业的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萍  徐渝 《运筹与管理》2010,19(3):94-99
存货质押贷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贷款渠道,已有文献缺乏对监管人的分析。运用激励理论,拓展分析存货质押三方契约背景下物流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时的激励问题。分别在卖方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市场结构下,构建优化模型并求解,结论是若银行对物流企业信息服务努力程度具有完全信息时,固定委托费用合同是最优激励合同;若银行具有不完全信息时,分成合同是最优激励合同;若物流企业受到有限责任约束,应采用固定委托费用合同。  相似文献   

19.
利用委托代理模型来深入研究了激励方案与顾客非自发性知识共享行为间的关系.当企业无法直接观察到顾客知识共享的努力水平,并且顾客知识共享的努力水平与知识经济收益间存在不确定的关系时,只是向顾客提供固定奖励不是一个可以最大化知识经济净收益的激励方案.最优激励方案中必定需要包含随着知识经济收益变化而变化的变动奖励部分.顾客知识在向经济收益转化的不确定性水平越高则激励方案中的固定部分的比例就越低,而变动部分的比例就越高.而当顾客风险厌恶水平越高时,激励方案中的固定部分的比例就越高,而变动部分的比例就越低.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二级供应链中制造商隐藏成本信息和销售商隐藏努力行动引发的低效率问题, 结合委托代理理论, 引入一个虚拟第三方为利他的 委托人, 建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下供应链协调模型, 来甄别制造商的真实成本且对销售商的努力实施有效激励, 并通过模型求解得到供应链实现协调时各契约参数需满足的关系. 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协调契约能够激励制造商自愿真实上报成本信息, 刺激销售商寻求低成本的制造商进行合作并付出最优努力. 最后, 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契约模型对供应链协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