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教救赎意蕴是许地山小说表现出来的重要特质。深沉的宗教救赎意蕴或隐或显地贯穿在其小说创作的始终。从早期理想化的宗教救赎意蕴到中期隐含于现实中的宗教“潜救赎”意蕴,到最后新宗教救赎意蕴的确立,这是许地山小说宗教救赎意蕴流变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2.
《夜莺与玫瑰》是王尔德的著名童话之一。他以诗人的慧眼、独特的解码方式,巧妙地将宗教元素及神秘典故融入其中。寄情于耶稣基督,其实是伟大的艺术家王尔德从那充满死亡和庸俗的十九世纪找到的最佳艺术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3.
古史辨派将疑古推向极致,而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逻辑看,重建上古史也是经学观念崩塌之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自我修复。这种修复不是重走过去的信古老路,需要在考古资料基础上重新建构。重构中国上古史,需要接受我们来自红山先民的认知,其关键是确立草原叙事视角,真正以民族平等、文化平等的态度合理建构更科学的上古史框架。  相似文献   

4.
影片《图雅的婚事》是导演由纯个人化表达向电影故事性转变的探索,因此更注重电影叙事表达和影像表意性。影片贴近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表现真实的生活质感,赞扬人类面对无奈命运时自我救赎的乐观坚忍精神。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诺曼·梅勒的代表作《夜幕下的大军》以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成功再现了1967年的反越战游行,引发读者对美国社会道德的深刻反思.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紧扣“抗议”“救赎”的伦理主线,通过探讨梅勒面对越南战争引发的伦理困境时所进行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建构,希图以此剖析《夜幕下的大军》所蕴含的独特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8.
诺曼·梅勒的代表作《夜幕下的大军》以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成功再现了1967年的反越战游行,引发读者对美国社会道德的深刻反思。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紧扣“抗议”“救赎”的伦理主线,通过探讨梅勒面对越南战争引发的伦理困境时所进行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建构,希图以此剖析《夜幕下的大军》所蕴含的独特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9.
《左传》既是历史著作 ,又是文学著作 ,具有双重性质和双重功能。文章从历史写作和叙事文学存在着部分交叠关系入手 ,就写作材料、材料的加工方式、作品成就、社会功能等方面 ,对《左传》叙事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作了深入剖析 ,高度肯定了《左传》在叙事文学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意象在《红楼梦》中的叙事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意象具有叙事功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叙事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尤其《红楼梦》的艺术贡献。它是小说诗化的重要形式特征。独特的意象介入叙事,从担当叙事者、主旨象征、情境创设、叙事层次转换、人物形象建构、叙事空间拓展、叙事修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叙事作用,使得小说文本呈示出独特的叙事风貌。  相似文献   

11.
吴家荣教授的新作<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是对中西叙事文学的叙事精神进行研究比较的论著,主要论述了中西神话、戏剧、小说和叙事形式的异同.全书逻辑清晰,言语精练,观点新颖,令人深思,是一部极具重要学术价值的中西叙事精神比较的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2.
杨家将在历史舞台的影响恒久远,然而杨家将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形象存在着差异,杨家将三代代表人物在历史叙事中表现为忍辱负重、忠君爱国、骁勇善战、远见卓识的形象,而后在文学叙事中又进一步彰显了其尽职尽责、孝敬父母、尚气节、体恤将士的形象,当下不断有文艺作品重塑杨家将形象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正义、面对困苦积极乐观的气节与品格。这些人们所敬仰的美好品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汤亭亭《女勇士》协调运用了教材叙写、故事重构、"鬼"叙事、"偶像"叙事、隐藏的叙事者与不可靠的叙事者等多个主题、手法,实质是多重叙事的"变奏"。  相似文献   

14.
在百年中国新文学中,道德同文学从来就没有分离过,文学叙事不但采取了道德策略,而且百年中国文学本身就形成了一种道德形式——叙事伦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年中国新文学的流变史就是道德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演变史。  相似文献   

15.
《大师和玛格丽特》通过几个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的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作家在信仰危机时代里对精神重建的渴望:在邪恶的现实面前,人应当坚信向善的信念;真理面前,人应当选择坚持,抛弃怯懦;人与人之间,应该用爱来维系,这些是建立理想社会的道德准则,也是人类走向精神救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王淑杰 《科技信息》2009,(21):185-185,134
俄罗斯是个笃信宗教的国家,拥有深厚的宗教传统,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内容,本文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宗教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宗教在俄罗斯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创作之独特,源于其采用现实人事和梦两相混合的创作方法。沈氏创作或隐或显地将自己不同时期的现实境遇及其在心灵深处的投射组织进文学叙事,从而构成其文学叙事隐含的内在意蕴。因此,只有洞悉其现实人事境遇和心灵深处投射的真实本义,才可能有更接近对沈从文作品本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何莺 《科技信息》2012,(23):243-244
《简爱》作品中始终以一种特殊的宗教意识贯穿其中,以此昭示或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它在叙事中大量地使用宗教叙事手法,来展示小说内在所蕴含的与众不同的宗教意识——强调在人性和神性之间统一。  相似文献   

19.
《废都》在1993年的出版与反响,不仅是一个文学事件,而且是一件影响较大的文化事件。如今尘埃落定。再次观照这部小说,它透出的文化信息,更加逼迫我们去重新思考。从贾平凹身上,从小说本身,我们感觉到了一种文化的没落与腐朽,一种前现代意识。缺乏当下急需的现代气息,更缺乏一种世界眼光,一种人类情怀。而这正是我们当代文学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20.
艾略特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长期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他对人类得到救赎的渴望,使他常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诗歌《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淡薄,表现了一代青年对一切的幻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