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荧光光谱法研究枸橼酸氯米芬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溴化乙锭为荧光探针,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枸橼酸氯米芬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7.4的模拟体液条件下,枸橼酸氯米芬与DNA可发生相互作用,但作用较弱.当枸橼酸氯米芬浓度较低(≤1.00×10-4mol/L)时,主要作用方式表现为沟槽方式;当枸橼酸氯米芬浓度较高时,主要作用方式表现为混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荧光光谱法研究三唑磷对DNA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采用荧光光谱法并结合溴化乙锭(EB)荧光探针、I-离子效应、DNA熔点效应及盐效应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三唑磷与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DNA对三唑磷的内源荧光产生强烈的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两者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54×103L.mol-1和1.082  相似文献   

3.
恩诺沙星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在生理条件下(pH=7.4)对恩诺沙星(ENR)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证实了恩诺沙星通过嵌插方式和静电结合方式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实验表明,DNA能猝灭恩诺沙星的内源性荧光,DNA与恩诺沙星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其结合常数为2.73×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2。  相似文献   

4.
异烟肼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异烟肼(IN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在pH=7.4的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Tris-HCl)中,随着异烟肼浓度的增加BSA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说明它们之间的作用为荧光猝灭作用.并求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LB=1.07×104 L mol-1(t=25 ℃),KLB=0.579×104 L mol-1(t=35 ℃).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授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van der Waals作用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致癌物质丙烯酰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指出丙烯酰胺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通过对荧光光谱数据进行计算可求得丙烯酰胺与BSA在298,302和306K3个温度下相互作用的Stern-Volmer常数,并判断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利用双对数方程求出两者的结合常数为1.13×106 L.mol-1,结合位点数为1。通过分析作用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可知丙烯酰胺与BSA之间的作用以疏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为主。文中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丙烯酰胺对BSA构象的影响,进而利用位点竞争实验确定了丙烯酰胺主要结合在BSA的位点一上(site I)。还研究了几种人体内常见的金属离子对丙烯酰胺和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这些金属离子都不同程度减弱了丙烯酰胺与BSA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光谱法研究金霉素和土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金霉素(CTC)和土霉素(OT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在pH=7.4的三羟甲基胺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Tris-HCl)中,随着金霉素或土霉素浓度的增加BSA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说明它们之间的作用为荧光猝灭作用。求得金霉素与BSA  相似文献   

7.
槐定碱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荧光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生理酸度(pH 7.4)条件下槐定碱与溶菌酶(LYS)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荧光猝灭光谱、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实验显示,槐定碱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复合物引起的静态猝灭是导致溶菌酶内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求得不同温度下槐定碱与溶  相似文献   

8.
在生理条件(pH 7.4)下,以吖啶橙(AO)为荧光探针,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圆二光谱(CD)和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并结合熔点、粘度及盐效应实验,研究了西玛津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随着溶液中西玛津的浓度增大,DNA-AO复合物的荧光逐渐被猝灭,表明西玛津与AO发生了部分置换作用,而且西玛津的存在使得DNA的熔点和粘度增大,由此推断西玛津与DNA发生嵌插结合。此外,FT-IR光谱分析和盐效应结果表明西玛津与DNA还存在静电结合。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疏水作用力是西玛津与DNA结合反应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伊红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伊红和牛血清白蛋白(以下简称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伊红是与BSA中特定部位(弱极性区域)相结合,且符合Scatchard模型。  相似文献   

10.
锌(Ⅱ)没食子酸的配位行为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没食子酸(GA)、Zn^2-在接近生理条件下的配位行为及其与DNA的作用.探讨了溶液的pH值对配位行为的影响.计算了GA和Zn^2-在溶液中的配位数,推测了二元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以及DNA对GA-Zn^2-体系的荧光淬灭常数.结果表明GA单独存在时,几乎不与DNA发生作用.当GA与Zn^2-按1:1形成配合物后.可以与DNA发生作用.三元复合物的形成,使体系的吸收光谱红移,荧光强度降低.HPLC的保留时间改变.GA任Zn^2-介导下与DNA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主体化合物N-(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胺)-N′-苯基脲(1),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1与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主体1的荧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牛血清白蛋白(BSA)或人血清白蛋白(HSA)的加入呈线性增强。同时主体1可猝灭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2,5-二-[2-(4-羟基-苯基)乙烯基]吡嗪(1)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406 nm的光激发该化合物在525 nm处有发光,加入人血清白蛋白或牛血清白蛋白后发光增强,其荧光强度与白蛋白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9.1×10-7  相似文献   

13.
在pH 7.4的Tris-HCl缓冲液中,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谱(CD)以及粘度实验和熔点实验研究农药氰戊菊酯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氰戊菊酯浓度增大,DNA农药体系出现紫外增色,CD谱收缩现象,DNA的粘度和熔点明显增大,说明氰戊菊酯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结合,氰戊菊酯可导致DNA链增长,破坏右手螺旋以及碱基堆叠。测定不同温度(293,302,310K)下氰戊菊酯与DNA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并通过Van’t Hoff方程计算出两者作用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分别为78.63kJ.mol-1和359.5J.mol-1.K-1,据此推测疏水作用是两者结合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Dy/WO3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稀土Dy掺杂的WO3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B)体系中,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质谱等技术测定了不同辐照时间下RB的降解中间产物,发现RB的降解过程以苯环的开环氧化反应为主,脱乙基反应为辅.同时发现降解中间产物有脱去1~4个乙基的RB分子碎片;质谱分析发现降解中间产物除了存在上述脱乙基RB的分子碎片外,还存在RB、脱乙基RB的羟基化产物以及结构难以确定的小分子.通过上述分析方法的综合,推出了Dy/WO3光催化降解RB的初步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用AcNPV穿梭载体Ac-Bacmid与野生型BmNPVDNA共转染家蚕BmN细胞,通过同源重组得到整合了lacZ/Tn7at/miniF表达盒的BmNPVBacmid,除能在大肠杆菌/BmN细胞中穿梭复制外,还能感染BmN-PV的非允许细胞Sf9,成功地构建了BmNPV的双穿梭载体.经与重组转座质粒pFGHe转座,获得了插入gfp/HBVe融合基因的重组rBm-Bacmid(rBmGHe),在家蚕细胞中表达了既能发射绿色荧光又具有HBeAg抗原性的双功能融合蛋白.Bm-Bacmid为杆状病毒BactoBac策略增添了一个新成员  相似文献   

16.
实验发现稀土铽离子能与3,4-二羟苯丙氨酸发生络合反应,并发射出铽离子的特征荧光.本文对铽离子与3,4-二羟苯丙氨酸的络合发光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由此提出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检测3,4-二羟苯丙氨酸的新方法,并且试验了其它氨基酸对其测定的干扰情况,表明该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激发波长为300nm,发射波长为490nm 与550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3,4-二羟苯丙氨酸浓度在2.0×10-8~5.0×10-5mol/L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2,其检出限为6.0×10-9mol/L(S/N=2).用本法对混合样品进行回收率测定与对药物多巴片的测定,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锰离子对Fenton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Fenton反应是生物体内产生羟基自由基(.OH)的主要反应.Mn2+在体外可以参与类似反应生成.OH.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自旋捕捉-ESR技术比较了Mn2+参与类Fenton反应(Fenton-like reaction)与Fe2+参与Fenton反应的能力,利用芳环羟基化(aromatic hydroxylation)反应-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Mn2+对Fe2+参与的Fenton反应的影响.利用电泳技术检测了上述反应产生的.OH对质粒DNA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Mn2+与过氧化氢(H2O2)反应产生.OH的能力仅为相同条件下Fe2+的5%左右.但Mn2+可以在Fenton反应中明显促进.OH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