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利用低混杂波电流驱动的准线性理论模型,研究了由于磁场的随机涨落而引起的快电子的反常输运对驱动电流分布和驱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电子径向扩散将使驱动电流分布变平和展宽,同时驱动电流减小。  相似文献   

2.
在给定等离子体密度分布下,从电子、离子的能量方程出发,根据不同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的热传导率不同,分别求出了中心负剪切模式,常规剪切H模式和L模式下的等离子体温度分布,然后通过求解波迹方程与相对论情况下的Fokker-Planck方程,分别计算了这些模式下的电子回旋波电流驱动和波功率沉积.得到在中心负剪切下,驱动电流最大,驱动效率最高,功率沉积和电流分布区间跨度大;在常规剪切H模式下,驱动电流较小,分布区间跨度比较窄,驱动效率相对较低;在常规剪切L模式,驱动电流效率最低,分布区间跨度也非常集中. 关键词: 托卡马克 电子回旋波电流驱动 中心负剪切 常规剪切  相似文献   

3.
利用托卡马克集成模拟与实验分析平台(OMFIT)开展了HL-3装置ECCD驱动效率的研究,分析了ECCD系统发射天线在等离子体环向与极向所成的角度、等离子体密度、电子温度和磁场对驱动电流大小和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向角和极向角范围分别为185°~200°、85°~105°时,ECCD电流驱动效率比较高,驱动电流可以覆盖到归一化半径0.4~0.6。研究还发现,电子温度显著影响ECCD电流驱动效率,温度越高驱动电流越大;在弱场侧磁场强度(1.9~2.2T)越小,驱动电流分布归一化半径越小和驱动电流越大。  相似文献   

4.
HL-1M感应与低杂波组合电流驱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结合HL-1M的基本参数,利用准线性的低杂波电流驱动理论和等离子体的电回路方程.研究了在控制等离子体总电流不变情形下欧姆感应和低杂波注入组合驱动电流的问题。结果表明,这一组合驱动方案对HL-1M装置的运行是可行的,其驱动电流分布可以通过改变低杂波注入功率、波谱形状、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密度以及总等离子体电流等加以控制。组合驱动的电流分布将优于欧姆驱动的电流分布,并可能抑制诸如锯齿振荡等一些MHD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HL-1M的基本参数,利用准线性的低杂波电流驱动理论和等离子体的电回路方程,研究了在控制等离子体总电流不变情形下欧姆感应和低杂洲入组合驱动电流的问题。结果表明,这一组合驱动方案对HL-1M装置的运行是可行的,其驱动电流分布可以通过发迹低杂流注入功率、波谱形状、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密度以及总等离子体电流等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6.
应用改进后的程序详细计算了不同径向扩散系数对低杂波电流驱动剖面分布的影响。通过计算发现:考虑径向扩散效应后,驱动电流分布变平展宽,电流驱动的分布随着扩散系数的增大逐渐向外层移动,由局域性分布演化成非局域性分布;驱动电流的大小和效率随着扩散系数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利用反弹平均的三维Fokker-Planck方程,对电子回旋波加热和电流驱动进行数值模拟.考虑超热电子径向扩散对电流驱动的影响,在方程中加入径向扩散输运项,采用九点格式的中心差分对方程进行数值离散得到系数矩阵,采用不完全LU分解对系数矩阵进行预处理,利用双共轭梯度稳定法求解得到分布函数.在不考虑电子径向扩散输运条件下,得到电子回旋波驱动电流密度与功率沉积密度的分布;考虑径向扩散输运的计算结果与BANDIT3D进行比较,驱动电流分布的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HL—1装置中LHCD和等离子体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了在HL-1托卡马克的不同放电阶段的低混杂波驱动特性,给出了驱动电流及驱动效率和等离子体参数,如电子平均密度nc,等离子体电流Ip及纵向磁场的关系,也给出和分析了波驱动和入射波功率的关系,在放电平段,对正反向驱动效率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相似文献   

9.
低杂波电流驱动中径向扩散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改进后的程序详细计算了不同径向扩散系数对低杂波电流驱动剖面分布的影响。通过计算发现:考虑径向扩散效应后,驱动电流分布变平展宽,电流驱动的分布随着扩散系数的增大逐渐向外层移动,由局域性分布演化成非局域性分布;驱动电流的大小和效率随着扩散系数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低杂波电流驱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求解二维FokkerPlanck方程,得到了HT7托卡马克低杂波驱动电流随时间的演化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理论值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为HT7托卡马克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解电流扩散方程,考虑了快电子的径向扩散效应对驱动电流的影响 关键词: 低杂波电流驱动 数值模拟 径向扩散  相似文献   

11.
刘祖光  李新霞  杨明 《计算物理》2020,37(4):467-472
EAST等离子体高约束模运行条件下,在等离子体边缘区域观测到明显的等离子体电流带.在EAST托卡马克装置非圆截面平衡位形下,使用射线追踪方法研究低混杂波高平行折射率N分量对电流驱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8≤N≤-6时,平行折射率分量能够在小半径(0.7 < r/a < 1)区域驱动kA量级的等离子体电流.对于具有台基区、等离子体边缘温度更高的电子温度剖面,驱动电流的位置r/a>0.9.低混杂波朗道阻尼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另外,高N低混杂波在等离子体边缘的功率沉积和电流驱动与电子温度分布和发射谱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12.
HL-1装置中LHCD和等离子体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在HL-1托卡马克的不同放电阶段的低混杂波驱动特性。给出了驱动电流及驱动效率和等离子体参数,如电子平均密度ne、等离子体电流Ip及纵向磁场的关系。也给出和分析了波驱动和入射波功率的关系。在放电平段,对正反向驱动效率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低杂波电流驱动模拟计算编码中福克-普朗克方程的数值求解。考虑了螺距角散射造成的高垂直温度效应(二维效应)和相对论效应。同时.福克-普朗克方程中包括了描述尾部电子约束的项。数值结果表明,二维效应和相对论效应的加入均能提高电流驱动效率。驱动电流随尾部电子约束改善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随着托卡马克实验的发展,人们正在寻求和研究多种更适合先进托卡马克高约束性能等离子体的电流驱动方法,然后加以比较和选择。尽管达到兆安量级的低杂波电流驱动已经在许多托卡马克上取得成功,但低杂波不能渗透到反应堆尺寸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密度增加而降低,使得在反应堆尺寸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使用低杂波驱动电流受到限制。有人预计在反应堆托卡马克中采用电子回旋波驱动电流比低杂波驱动更有效,不幸的是,直到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实验证明这个预言的正确性。阿尔芬波电流方式,它具有在等离子体中传播不存在密度极限问题等优点,也许更适合未来的反应堆托卡马克。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HL-1托卡马克的低杂波电流驱动实验中,驱动效率对低杂波注入功率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等参数的依赖关系很分散。分析表明,其可能原因是驱动电流的计算不够精确,携带电流的快是电子相当的部分逃离等体后损失到也栏或真空室壁上,以及放电的重复性差等。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HL-1托卡马克的低杂波电流驱动(LHCD)实验中,驱动效率对低杂波注入功率和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等参数的依赖关系很分散。分析表明,其可能原因是驱动电流的计算不够精确,携带电流的快电子的相当部分逃离等离子体后损失到孔栏或真空室壁上以及放电的重复性差等。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LHCD的径向扩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低杂波驱动电流的准线性理论,利用二维Fokker-Plank方程模拟程序,求出速度空间扩散的驱动电流,考虑快电子的径向扩散效应对驱动电流的影响,对原有程序加以完善,并HT-7,HT-6M装置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径向扩散后,原有的驱动电流以分变平很宽,并且变得光滑,同时驱动电流明显减小,驱动效率降低,另外,对于不同的径向扩散系数,电流密度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给定的等离子体总电流和中心电流密度条件下,数值求解平衡方程,求出不同拉长比和三角形变因子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温度、密度、磁场分布,然后通过求解波迹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分别计算这些位形下的电子回旋波波迹和电流驱动.结果表明:电子回旋波X模从顶部发射时,随着拉长比的增大,波迹会向弱场侧偏移.电子回旋波X模从弱场侧发射时,电子回旋波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沉积的功率份额随着拉长比的增大而增加,驱动电流位置随着三角形变因子的增大向等离子体中心移动.驱动电流位置随环向和极向发射角的减小向中心移动,对应的电流密度峰值也变大.  相似文献   

19.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回旋波电流驱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将波迹方程与相对论情况下的完全Fokker-Planck方程联合进行求解,研究了寻常波基频电子回旋波从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平面弱场侧发射时的电流驱动。数值结果表明:随着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温度的提高, 功率沉积和电流分布的位置将向等离子体的边缘方向偏移,并且产生的总的驱动电流随之减小;入射波极向发射角和环向发射角度的改变对功率沉积、电流分布及其大小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考虑到捕获电子效应的情况下,对求解二维Fokker-Planck方程的编程进行了反弹平均的修改,使用了交替方向隐式法来求解方程。分析和计算了在不同扩散系数和不同共振区间的情况下,捕获电子效应对驱动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逆纵横比的增加驱动电流密度有明显的下降,在磁轴附近捕获电子效应对电流驱动影响很小;提高波功率并不能很好的改善捕获电子效应对电流驱动的影响;右移共振区间提高共振电子的速度,也不能很好的改善捕获电子效应对电流驱动的影响。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