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邻羟基苄基氨乙酸与Cu(II)的双核配合物, 并得以了单晶; 同时合成了Cu(II)、Co(II)、Ni(II)与该配体的质子化配合物, 测定了它们的组成、溶解度和摩尔电导, 研究了它们的磁性、热谱、红外光谱及电子光谱. 用四圆衍射仪测定了单晶的结构. 讨论了这些配合物的配位情况以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铜(Ⅰ)、铁(Ⅲ)与邻羟基苄胺(HBA)的固体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溶解度、摩尔电导、磁性、红外光谱、热谱及绿色Cu(HBA)2·1.5H2O和棕色Cu(HBA)2的相互转化的研究。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培养得绿色含水Cu(Ⅱ)-HBA配合物的单晶,在无水乙醇中培养,得棕色无水Cu(Ⅱ)-HBA配合物的单晶,测定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4种2-[(卤代苯胺基)羰基]苯甲酸与Cu(Ⅱ)、Ni(Ⅱ)、Co(Ⅱ)配合物的制备,并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分析以及磁化率测定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配合物是通过羧酸根上羟基氧原子和酰胺羰基上氧原子配位成键,除Cu(Ⅱ)配合物分子为平面正方形结构外.其余均为八面体结构,只是扭曲程度不同.并对它们的配位场参数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4种2-[(卤代苯胺(?))羰基]苯甲酸与Cu(Ⅱ)、Ni(Ⅱ)、Co(Ⅱ)配合物的制备,并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分析以及磁化率测定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配合物是通过羧酸根上羟基氧原子和酰胺羰基上氧原子配位成键,除Cu(Ⅱ)配合物分子为平面正方形结构外.其余均为八面体结构,只是扭曲程度不同.并对它们的配位场参数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探索新的有效抗癌药物时,发现了一些Schiff碱及其和某些金属生成的配合物具有抗癌作用。为研究此类配合物的抗癌作用和结构的关系,我们合成了一系列Schiff碱类配合物。 本文合成了Cu(Ⅱ)与N(2-羟基乙基)水杨醛亚胺配合物,培养出了单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并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合成了吡哆醇与锰(Ⅱ)、钴(Ⅱ)、铜(Ⅱ)和镉(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通达摩尔电导、比移值,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测定和分析,推断了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甲壳胺与Cu(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均相条件下 ,通过甲壳胺 (CTS)与CuSO4 反应合成了甲壳胺 Cu(Ⅱ )配合物 ,并用元素分析、IR、X 衍射和TGA对Cu(Ⅱ )与甲壳胺形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不同pH值下形成的配合物有不同的构型 .在pH =7时配合物是由 1个Cu(Ⅱ )与 1个甲壳胺单元中C2 和C3 位上的—NH2 和—OH进行配合并通过羟基形成了桥式配位结构 .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N(1)取代5-氟尿嘧啶乙酸、5-氟尿嘧啶丙酸与铜(Ⅱ)、钴(Ⅱ)、镍(Ⅱ)和锰(Ⅱ)的十种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电子光谱的表征。讨论了各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状态。在Cu(Ⅱ)配合物中,Cu(Ⅱ)是与配体的N~3原子和C~4上的羰基氧原子配位,其他金属配合物中,金属离子是与配体的C~2的羰基氧原子和羧基配位。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N(1)取代5-氟尿嘧啶乙酸、5-氟尿嘧啶丙酸与铜(Ⅱ)、钴(Ⅱ)、镍(Ⅱ)和锰(Ⅱ)的十种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电子光谱的表征。讨论了各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状态。在Cu(Ⅱ)配合物中,Cu(Ⅱ)是与配体的N3原子和C4上的羰基氧原子配位,其他金属配合物中,金属离子是与配体的C2的羰基氧原子和羧基配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phen)(H2O)(o-tpha)]·H2O}n(1), [Cu2Cl4(phen)2](2), [Cu4Cl4·(bipy)2](3)和[Cu2Cl2(phen)]n(4)(bipy=2,2'-bipyridyl, phen=1,10-phenanthroline, o-H2tpha=o-phthalic acid)4个铜配合物.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4是具有一维无限结构的聚合物, 配合物2是双核Cu(Ⅱ) 配合物并由氢键连成超分子, 配合物3是四核Cu(Ⅰ) 簇合物. 常温下测定了4个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FISPS)、IR和UV-Vis-NIR光谱. SPS的测试结果显示, 4个化合物均在300~800 nm范围内存在光伏响应带, 但是它们呈现了不同的特性. 配合物1~3的表面光电压光谱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SPV), 配合物4的SPS呈现出负的表面光伏响应. 4个配合物的表面光伏响应带的位置、数量以及强度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一种新的肟类配体HL(HL=1-(4-{[(E)-3-乙氧基-2-羟苯亚甲基]氨基}苯乙酮肟)与一水合乙酸铜反应,合成了一种铜(Ⅱ)配合物[Cu(L)2].CH3OH。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是一种单核配合物,其中铜(Ⅱ)原子以四配位的形式分别与2个单肟配体的酚氧原子和亚胺氮原子结合,形成稍微扭曲的平面四边形几何构型。O和N配位原子互为反式,所形成的Cu1N2O2平面和Cu1N4O5平面的二面角为23.33(3)°。在这个晶体结构中,每1个配合物分子分别与近邻的2个配合物分子通过O-H…O氢键连接,沿b轴形成了1个一维的无限延伸的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Cu, Zn, Ni为“牺牲”阳极, 在无隔膜电解槽和含配体水杨醛缩L-异亮氨基酸Schiff碱的乙腈溶液中电解合成了Cu(Ⅱ), Zn(Ⅱ)和Ni(Ⅱ)配合物. 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Cu(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结果表明, 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ML·nH2O(L=C13H15NO3, M=Cu(Ⅱ), Zn(Ⅱ), Ni(Ⅱ), n=1, 1, 2), 配合物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 配体均以三齿进行配位; 电合成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 接近0.5 mol/F[Zn(Ⅱ), Ni(Ⅱ)]和1.0 mol/F[Cu(Ⅱ)], Cu(Ⅱ)配合物中Cu(Ⅱ)L/Cu(Ⅰ)L电对的可逆半波电位Er1/2为-0.79 V.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2个Schiff碱Cu(Ⅱ)/Ni(Ⅱ)配合物[Cu(L~1)_2](1)和[Ni(L~2)_2](2)(HL1=1-(4-(((E)-3,5-di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amino)henyl)ethanoe O-benzyloxime,HL2=1-(4-(((E)-4-methoxy-2-hydroxybenzylidene)amino)phenyl)ethanone O-benzyloxime),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X射线结构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类似的结构,均由1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1和2都是单斜晶系,但配合物1空间群为C2/c,而配合物2为P21/c。且中心金属Cu(Ⅱ)和Ni(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四配位的扭曲的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1通过π…π和C-H…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通过C-H…π作用形成2D超分子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较好平面性和疏水性的新型3,5-二碘水杨醛缩4,4’-二氨基二苯甲烷双席夫碱的Cu(Ⅱ)和Mn(Ⅱ)的配合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TG-DSC和摩尔电导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双席夫碱的结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结构为M2L2(M=Cu(Ⅱ)和Mn(Ⅱ)),稳定常数分别为3.78×105和1.96×105L/mol,结合常数分别为3.78×105和1.96×105L/mol,通过键合常数可知两种配合物可以很好地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它们与DNA的作用强弱顺序为:Cu2L2Mn2L2。  相似文献   

15.
用直接合成法合成了一种新配体-1,7-N,N′-二(邻氨基苯基)-1,7-二氮杂-4,10-二氧杂环十二烷[L]。经元素分析~1H、~(13)C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等分析证实了其结构。并藉该配体合成了Cu(Ⅱ),Cd(Ⅱ),Ag(Ⅰ),Ni(Ⅱ)四种固体配合物。经元素分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Cl_2]_2·L,[CdCl_2]_2·2L·2H_2O_2[AgNO_3]_2·L,[NiCl_2]_2·L·H_2O.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差热分析。配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均有明显位移或分裂;紫外特征吸收峰稍有位移。但摩尔吸光系数改变很大;摩尔电导表明配合物为1:1或接近2:1型电解质;差热分析表明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Cd(Ⅱ)、Ni(Ⅱ)>Cu(Ⅱ)>Ag(Ⅰ)。对Cu(Ⅱ)配合物进行了ESR谱分析,并且对甲醇溶液中Cu(Ⅱ)与配体(L)的掺入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掺入反应为典型的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16.
以三苯基膦(PPh_3)为共配体,合成了 2种新的铜(Ⅰ)和铜(Ⅱ)与菲啶(Phend)的配合物,其组成为[Cu(κ~1-Phend)_2Cl_2] (1)和[Cu_2(κ~(1)-Phend)_2(κ~1-PPh_3)_2(μ-Cl)_2](2)。这些配合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FT-IR、UV-Vis和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研究。典型配合物1的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Cu(Ⅱ)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平面四方形,而双核配合物2的Cu(Ⅰ)中心为含μ-Cl~-离子的不规则四面体构型。FT-IR谱、元素分析以及UV-Vis谱证实了它们的成分、几何形状和配体相互作用。2种配合物的结构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行了优化,以解释电子光谱特性。  相似文献   

17.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HL)](SO_4)_(0.5)·3CH_3OH (1)和[Cu_2(L)_2SO_4]·1.5CH_3OH (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苯甲酰腙)。单晶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Ni(Ⅱ)中心离子与2个酰肼配体的[ONN]配位原子组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2的最小非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独立的双核Cu(Ⅱ)配合物分子,它的2个Cu(Ⅱ)中心由2个酰肼配体中的2个O原子桥联。每个Cu(Ⅱ)离子还与L-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和η_2-SO_4~(2-)阴离子中的1个O原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和DNA的结合能力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8.
L-苏氨酸铜(Ⅱ)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L-苏氨酸铜(Ⅱ)超分子配合物[Cu(C4H8NO3)2].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差热-热重、紫外光谱和单晶结构对其结构进行确认。该化合物由1个Cu(Ⅱ)离子、2个L-苏氨酸阴离子和1分子结晶水组成,其中氨基酸的羧基氧原子及氨基氮原子与铜(Ⅱ)离子配位,形成六配位拉长八面体构型,单胞之间通过分子间氢键构成三维网状超分子体系。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紫外吸收波长为233nm,固态荧光发射之间通过分子间氢键构成三维网状超分子体系。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紫外吸收波长为233nm,固态荧光发射出现在357nm。电化学行为显示,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为不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反应过程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9.
Cu(Ⅱ)Fe(Ⅲ)Cu(Ⅱ)异三核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志红 《化学研究》2000,11(3):41-42,48
合成了三种以草酸根为桥联配体的异三核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摩尔电导及室温磁矩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 ,在Cu(Ⅱ ) Fe(Ⅲ ) Cu(Ⅱ )离子间存在着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溶液法合成了未见报道的Cu(Ⅱ)邻香草醛缩苯丙氨酸席夫碱-邻菲哕啉配合物,并得到单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和TG对配体及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解析表明,标题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晶胞参数为α=1.147 nm,b=1.914 am,c=1.349 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