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Mie散射理论,给出了金属粒子的散射、吸收和消光截面以及散射场强度的计算公式,并计算了三种金属粒子在不同折射率基质中的光学截面和散射强度。结果表明,金属粒子的散射行为随基质折射率的变化规律相同,折射率越大散射特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根据Mie散射理论,给出了金属粒子的散射、消光和吸收截面以及散射场强度的计算公式,并数值计算了在λ=r=1μm时,金属Au粒子在五种不同的基质中的散射截面和散射光强,结果表明基质折射率越大散射特性越强。  相似文献   

3.
中红外散射的基质折射率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Mie散射理论对中红外波段三种不同类型散射体的散射和消光进行了研究,发现基质在三种不同类型散射体的散射和消光中所起作用完全不同。对于无吸收的高折射率散射体,基质折射率越大面积散射比(或面积消光比)越低;对于反常色散散射体,基质折射率越大面积散射比和面积肖光比越高;而对于金属散射体,基质折射率的大小对于散射和消光影响极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Mie散射理论,给出了散射强度、散射截面及吸收截面的计算公式,并对不同基质中碳化硅材料在反常色散区中的散射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反常色散区中,随着基质折射率的增大,散射强度的峰位发生红移,峰值增大;散射截面和吸收截面的峰位发生红移,峰值减小,这为该材料在反常色散区中的光学理论、实验及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质折射率对反常色散散射体散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ie散射理论,给出了散射强度、散射截面及吸收截面的计算公式,并对不同基质中碳化硅材料在反常色散区中的散射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反常色散区中,随着基质折射率的增大,散射强度的峰位发生红移,峰值增大;散射截面和吸收截面的峰位发生红移,峰值减小,这为该材料在反常色散区中的光学理论、实验及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金属类散射体的Mie散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Mie散射理论研究发现,各种金属在中红外区的的散射行为极为相似,是一种反照率极高但散射效率极低的散射体,数值研究揭示了这类散射体系的光学截面以及散射强度的分布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一种动-静态光散射颗粒折射率测量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成凤  杨冠玲  何振江  李丰果  彭力 《光子学报》2008,37(10):2009-2013
提出一种动静态光散射颗粒折射率测量方法.该方法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得颗粒样品的线宽分布函数,然后将此线宽分布连同一组折射率值代入静态光散射公式推算出不同折射率值下的散射光强空间分布;第二部分是用光电探测器测出实际的散射光空间分布;第三部分是将不同折射率下的推算值与实测值做均方偏差运算以做比较,取均方偏差最小时所对应的代入折射率值作为颗粒折射率的最终测量值.此方法对样品的分散度无要求,适用于微米到亚微米级的颗粒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 A.L.Aden和 M.Kerker微粒子 Mie散射理论计算了处于高分子介质中的Al2 O3微粒子的消光截面、散射截面以及散射强度分布函数 ,并和它们在空气介质中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关于折射率对散射光场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Mie散射理论,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手法,研究了光散射现象以及散射介质的折射率对散射光场分布的影响.通过对空气中不同折射率的散射介质形成的散射光场光强的实验比较,论证了散射介质折射率的实部变化对散射光强的影响不大,其主要影响是通过对相位的变化来实现的,也即散射介质折射率的虚部变化对光强的影响很大,在实际应用中不可忽略.这一结论对以散射光场的分布为基础的各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球形粒子相对折射率对散射光场强度最大峰值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Mie散射理论,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验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球形粒子相对折射率对散射光场强度最大峰值分布的影响.发现,光强度的最大峰值所对应的散射角,随相对折射率实部的变化而变化(除散射角0°和180°),但并不随相对折射率虚部的变化而变化,也不随尺度参数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张小林  毛毛  银燕 《光散射学报》2017,29(2):102-106
利用米散射理论数值计算分析了尺度参数为0.1~100时球形典型气溶胶粒子的散射和吸收特性对复折射率的依赖性关系。气溶胶粒子复折射率的实部和虚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粒子复折射率的实部和虚部可以分别影响其散射和吸收特性。若实际大气气溶胶粒子大多是成核模态和积聚模态的小粒子,基于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特性可以获得其复折射率的唯一解。但是,如果大气中存在大量的粗模态粒子时,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特性对其复折射率的依赖性较为复杂,只有选择有限的合适复折射率库区间,才有可能获得更合适的有效复折射率。  相似文献   

12.
在石油类污染水体中,油会吸附在悬浮颗粒物表面而形成一个双层结构,影响水体后向散射系数光谱特征, 分离水体石油类物质与悬浮颗粒物对后向散射系数光谱的贡献, 能提高水体石油类污染后向散射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将美国Wyatt公司生产DAWN HELEOS Ⅱ18角度散射测量仪、美国SEQUOIA公司生产的LISST-100x B粒径仪和美国Hobilabs公司的后向散射仪HydroScat-6 Sprctral Backscattering Sensor(HS6)联动观测,构成后向散射系数光谱测量系统,分别测量不同水样的散射强度电压值、粒径分布及粒径浓度、后向散射系数等参数,提出了利用Mie散射理论计算未知折射系数物质的体散射函数β(λ,θ)的新思路及分离后向散射系数光谱的算法。选择已知折射系数m的石英砂作为颗粒物与采自不同油田区域的油污水进行配比,获取不同特性水样,测定相关数据。首先, 根据Mie散射理论计算出各样本对应的水体体积散射函数β(λ,θ);其次,建立的DAWN HELEOS Ⅱ 18角度激光散射仪测定散射强度对应的电压值V(θ)转化为体积散射函数β(λ,θ)的关系式;再次,根据最优化方法估算出油砂混合的等效折射系数mos以及油的折射系数mo;最后,利用β(λ,θ)和估算的mos值及mo计算出各类样本的后向散射系数bb(λ),分别建立油污水bb,o(λ)和石英砂bb,s(λ)与油砂混合总bb,os(λ)的分离算法。分离算法的建立一方面提高了水体石油类污染后向散射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另外一方面拓展了米散射理论在海洋水色遥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雷达波段内磁性吸波颗粒光散射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在微波雷达隐身技术中广泛运用的吸波材料颗粒,根据米氏(Mie)散射理论对磁性吸波颗粒在雷达波段内的光散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在Mie系数中引入磁导率变量,分别计算了磁导率、折射率及颗粒粒径等参数对吸波颗粒光散射特性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磁性与非磁性吸波颗粒的散射光强、散射系数、吸收系数等散射特性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磁特性的变化对其散射性能造成影响,磁导率的增大将使颗粒的吸收性能增强而后向散射强度减弱,有利于吸波颗粒雷达散射截面的减小,同时磁导率变化对颗粒散射特性的影响受到复折射率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外混合气溶胶粒子光散射的等效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饶瑞中 《光学学报》1996,16(8):099-1108
以两种典型的气溶胶粒子组成的单分散和多分散处理混合气溶胶粒子系统的光散射的各效率因子,各散射截面和散射相函数分析了以等效折射率描述由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各种粒子组成的混合气溶胶粒子系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单分散系统,本不同的混合比下对于许多尺度参数吸收效率因子和散射相函数的等效性很差,对多分散系统,在不同的混合比下等效性较稳定但各散射光学量的余差很大,因而对多分散系外混合气溶胶粒子系统如使用等效折射  相似文献   

15.
一种内混合气溶胶粒子模型光散射的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林  黄印博  饶瑞中 《光学学报》2012,32(6):629001-266
以包含灰尘、黑碳和水三种成分的单分散内混合初次气溶胶为例,利用消光、吸收、散射效率因子和不对称因子,探讨了以等效折射率描述具有不同成分的内混合气溶胶粒子系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尺度参数为0.1~25时不同半径比下,消光、吸收和散射效率因子的等效性较好,相对误差分别在3%、3%和4%以内;不对称因子的等效性相对稍差,相对误差在13%以内。当半径比a/b小于1/5,即内混合体中所含灰尘和黑碳较少时,等效折射率实部和虚部值基本可以确定,而不必考虑尺度参数的影响。用除散射相函数之外的其他光学量来等效时,较为容易找到等效的气溶胶粒子。  相似文献   

16.
By means of geometrical optics, an approxim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to compute the light scattering intensity of absorbing spherical particles illuminated by a plane wave. For absorbing particles, the effective refractive index and the effective refractive angle are related to the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and incident angle. The formulas for calculation of the break of phases of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ase of transparent particles, are exactly derived. Verification of the geometrical optics approximation (GOA) was performed by case studies and comparison of the present results with the Mie scattering. It is found that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A and the Mie theory is excellent in forward directions for weakly/moderately absorbing particles. Differently, for strongly absorbing particle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is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s and large scattering angles.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A and the Mie theory is better for larger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7.
双层散射介质的单次后向散射光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邓勇  骆清铭  鲁强 《光学学报》2006,26(4):95-599
从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出发,基于米氏(Mie)散射理论,建立了双层散射介质的单次后向散射光谱的理论模型,该模型通过偏振门屏蔽来自下层的噪声背景,只保留来自上层的单次散射光。计算分析了粒子的形态学参量如平均尺寸及其分布、相对折射率变化时,单次散射光谱的特征。并用傅里叶波形分析法研究了这些参量对单次后向散射光谱曲线形状及其谐波幅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只经历了表层粒子单次散射的光谱信号对表层粒子的平均尺寸及其分布、相对折射率具有灵敏性。对光谱曲线波纹结构的幅值、频率,散射强度,光谱谐波的幅值有直接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早期癌症的散射光谱特征识别及其特征提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To improve light extraction from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 devices, we introduced a diffusive substrate with 25 μm thickness consisting of high refractive index resin and scattering particle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diffusive substrate with high refractive index matrix converts the waveguided emission into external emission from both glass substrate and indium-tin-oxide/organic layer. We used the ray tracing method to optimize the scattering effect and to verify the coupling out effect of the diffusive high refractive index substrate. With the use of the ray tracing calculation, an increase in the external emission up to a factor of 2.7 was expected compared to use of a common glass substrate. Experimentally, the coupling out effect of the diffusive high refractive index substrate strongly depended on the thickness of 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 (ETL) due to the well-known interference effect. The current efficiency increased by a factor of 1.3 for an organic EL device with a 60-nm-thick ETL and by a factor of 6.8 for one with a 120-nm-thick E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