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通道式磁流变阻尼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的内通道式磁流变液阻尼器,该阻尼器的流场通道位于线圈内部,磁流变效应发生在两层固定的平板区域之间,并能保持磁流变液的流向与磁感应方向垂直,即保证磁流变液的大面积成链,产生大的可控阻尼力,又具备失效安全性;根据宾汉模型,建立了阻尼器的准静态力学模型;最后对研制的阻尼器进行动力学实验研究,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二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设备减振策略以被动控制为主,效果有限,难以适应变化的振动环境.磁流阻尼器是一种良好的半主动控制装置,能够随磁场强度的变化改变参数,但使用过程中多与传感器配合,系统复杂且控制效果受传感器性能约束.本文提出一种视觉引导的磁流变振动控制方法,将磁流变减振系统与视觉检测系统结合,利用随被控对象运动的高速相机在振动过程中检...  相似文献   

3.
由于磁流变阻尼器是一种高度非线性的装置,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控制系统是半主动控制问题的关键。本文采用改进的Bingham模型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特性模型,根据天棚阻尼开关控制、天棚阻尼连续控制和模糊控制三种控制方法,确立了从系统速度响应到磁流变阻尼器励磁电流之间的关系,并开发了一套半主动控制系统。在一个两自由度的简化车辆试验平台上进行半主动控制试验,对比研究了三种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1.3Hz~2.0Hz的低频段内,开关控制的最佳减振效果为15.1%,连续控制的最佳减振效果为14.9%,模糊控制的最佳减振效果为20.1%。可见,三种控制方法都能有效的减小车体的振动,模糊控制的减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磁流体特性对磁流变火炮后坐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保林 《爆炸与冲击》2006,26(3):245-249
针对火炮后坐磁流变阻尼器的特点,以某单管25 mm火炮实验用磁流变阻尼器为研究对象,基于Herschel-Bulkley本构模型,建立了该炮磁流变后坐阻尼器的轴对称一维层流模型,获得了不同磁场作用下阻尼力随活塞速度的变化规律。运用火炮的后坐运动方程,计算了不同磁流体特性指数下,火炮的后坐位移和后坐速度。计算结果表明,磁流体特性指数的变化对磁流变后坐阻尼器的性能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磁流变阻尼器sigmoid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揭示了各参数对该模型阻尼力的影响,证明了通过合理有效地选择参数可设计出符合工程实际应用的磁流变阻尼器.对确定性激励下磁流变阻尼器的Sigmoid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了采用非线性的阻尼器模型能更精确地描述汽车悬架的振动特性.从而证明了磁流变阻尼器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和Sigmoid模型磁流变阻尼器在汽车控制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斜拉索振动控制中MR阻尼器选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索全时段振动响应的均方根(RMS)评价MR阻尼器对斜拉索的减振效果。计算结果表明MR阻尼器型号是影响斜拉索减振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斜拉索的减振效果在选用合适的MR阻尼器时达到最佳。进而研究了MR阻尼器型号与阻尼器安装位置、施加的电压、斜拉索基频(张力、索长、质量)、激励荷载(类型、频率、幅值)等各种因素的关系,为MR阻尼器合理选型提供了优化设计的方法。型号选用主要是与斜拉索基频和MR阻尼器安装位置有关。在引起索基频变化的因素中,索质量对型号的选取影响最大;而索长对型号影响不大。对于索质量较大、张力较大、MR阻尼器安装位置较低、外界激励较大、频谱特征多变、低频为主时需要较强的MR阻尼器。进一步研究表明,半主动控制与开环控制的最优MR阻尼器型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半主动控制所选用的MR阻尼器型号可参照被动控制时最优MR阻尼器型号。  相似文献   

7.
王檑  潘忠文  王旭  祁峰  陈照波 《力学与实践》2017,39(6):579-584,590
为改善星箭界面振动环境,设计六杆隔振平台,采用磁流变阻尼器作为半主动控制元件,替代原有锥壳过渡支架.对整星隔振平台用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性能测试,得到反映磁流变阻尼器阻尼特性的实验数据.建立具有两个隐含层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对阻尼器进行建模,用于预测磁流变阻尼器阻尼特性以及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一种串行算法优化网络结构、权值和阈值,保证网络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和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与参数化模型相比,提出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小的训练误差和较强的泛化能力,能够很好地预测阻尼器的阻尼特性.  相似文献   

8.
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的复合阻尼器,并在电液伺服动静万能试验机上对其进行了性能试验,重点研究了阻尼器在低频(1Hz)下的工作性能,并采用修正的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结合试验结果,确定了其中的模型参数.研究得到将永久磁场和电流磁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阻尼器的逆向控制的设计思路是可行的,铜质隔磁环的设置保证了磁力线沿理论设计的路径穿行,又使线圈避免与磁流变液的长期接触腐蚀从而提高其耐久性.所采用的修正的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阻尼器的低频性能,为此类阻尼器在低频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阻尼器的阻尼力-位移滞回曲线比较饱满,阻尼力-速度曲线基本符合理论假定.在0.1~1Hz频段内,修正的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中的各参数取值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以提高磁流变液阻尼器控制性能为目的,分析了活塞式磁流变液阻尼器结构特点,并提出了端部阻尼器结构;通过实验研究明确了磁流变液流经圆形截面和矩形截面的力学特性,总结了磁流变液流经不同类型和尺寸的小孔的粘性阻尼力特性和磁场作用时的磁场效应,并得出了提高端部阻尼器控制性能的方法和措施。设计出控制性能较好的矩形截面孔的端部控制磁流变液阻尼器。给出阻尼器最大阻尼力和可控比与线圈磁场强度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内模控制及其在机构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振动主动控制通常采用最优控制,文中根据柔性机构的特点,采用内模控制策略。内模控制主要适合于具有周期性扰动信号的调节问题和具有周期性参考信号的跟踪问题,它的优点是对控对象参数具有鲁棒性,克服了最优控制需要精确掌握被控对象参数的缺点,文中首先介绍了内模控制的基本原理,然后给出了数值仿真结果,最后将算法应用柔性四连杆机构振动主动控制试验中,试验结果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12.
磁流变阻尼建筑结构多态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态控制易引起结构加速度局部放大和三态控制中刚度不易确定的问题,提出以速度响应作为状态切换参数的多态控制策略.以磁流变阻尼结构为例对采用不同的速度切换参数大小、输入地震动强度、场地类别和结构周期等相关因素对结构地震反应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存在一个对加速度响应的最优速度控制参数.并利用遗传算法对状态切换参数的取值进行优化计算,得到其简化计算公式.通过对一装有磁流变阻尼器的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多态控制策略与passive-off、passive-on和双态控制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多态控制策略比其它控制策略能更有效地控制结构反应,实用性较强;提出的速度切换参数估算公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计算转子-滑动轴承-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的阻尼固有频率及稳定性的方法,即将传递矩奉多项式法改进后,应用于这类具有分叉结点的系统,直接得到系统的特征多项式,然后用Bairstow-Newton僻因子法求出全部特征根。本方法具有占内存少、计算速度快、数值稳定等特点,文中对一转子模型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实测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4.
履带车辆磁流变减振器响应时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磁流变减振器是应用磁流变液在强磁场下的快速可逆变特性而制造的一种新型振动控制装置,是履带车辆主动悬挂系统的核心部分。本文从理论上分析磁流变减振器响应时间的组成,在磁流变液的Bingham模型和流体力学的基础上,分析了流体流变响应时间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近似算法,并在磁流变减振器的实验基础上,作出阻尼力与位移的曲线图,求出阻尼力突变并达到稳定的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5.
田晓耕  陈儒 《实验力学》1998,13(2):224-230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支架振动主动控制。结果表明,用压电陶瓷片作传感器和作动器,采用速度反馈控制,无论是谐和激励还是随机激励,支架振动都能得到有效抑制。振动控制中压电陶瓷片作传感器既简便易行,又减少了附加质量对被控结构动态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自调谐式吸振器,它利用磁流变弹性体这种新型智能材料作为吸振器的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通过外加磁场控制磁流变弹性体的剪切模量来改变吸振器的固有频率,实现吸振器的移频。并将遗传算法改进移植到吸振器,对其进行优化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遗传算法具有全局搜索和快速收敛的特点,它能使吸振器快速找到吸振器减振效果最佳点,并且经过优化控制的磁流变弹性体自调谐式吸振器在移频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减振效果最高可达25dB。  相似文献   

17.
Vibration Control of Active Structures: An Introdu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eumont  André 《Meccanica》1999,34(2):139-139
  相似文献   

18.
大型柔性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采用压电陶瓷作为传感器和执行器,对二维柔性板的振动抑制进行了实验研究。指出了在实际系统中采用同位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对二维柔性板的振动抑制实验。证实了同位控制的问题,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