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晓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0):12255-12267
煤矿开采矿井涌水量对于煤矿防治水以及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并对其预测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与分析。指出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应建立多因素综合模型,将传统的单一模型进行扩大,提高适用范围和预测精度;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预测,将矿井涌水量与大数据有机结合,通过大数据分析涌水量的特征预测矿井涌水量;进行系统理论综合分析,将矿区涌水量作为一个系统,从时空序列中提取地下水变化特征,为涌水量的预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矿井涌水量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提出了矿井涌水量预测的新方法,并将其与自回归时序模型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运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矿井涌水量预测,精度高,自适应性强,在数据不十分充足的情况下,效果尤其好于自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预测矿井涌水量,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以鄂尔多斯巴彦淖井田为例,采用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模型的概化,建立了巴彦淖井田矿井涌水量预测的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拟模型,并结合矿井生产进度,以工作面月回采进度为单位,模拟预测了丰水期和平水期两种情况下,各工作面不同进度期地下水位分别疏降至2煤层底时的涌水量。结果表明:在前10个进度期内,工作面最大涌水量为1 328 m3·h-1,正常涌水量为1 134m3·h-1.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但能正确刻画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而且还能将矿井涌水量预测和矿井生产进度紧密结合起来,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矿井涌水量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关系到对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因此有效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成为了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更有效地预测矿井涌水量,针对降水充水类型的矿井以古书院矿为例,通过分析近五年降水量和涌水量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法推导出二者定量关系式,并对近20年的降水量采用水文频率分析法分析得出平水年、丰水年的平均降水量,以此作为因变量,根据推导出的降水量和涌水量函数关系式,分别预测矿井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达到有效预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分布参数法和集中参数法的角度出发,深入地综述和剖析了现有矿井涌水量预测的方法。同时以新汶矿区为实例,运用数值法、解析法和比拟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预计。与实测数据对比,对预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对于研究区水文地质资料详实的情况下可利用数值法进行预测。对于研究区资料不够丰富时,可采用数值法进行模拟进行预测,同时利用解析法进行对比。对于新建的矿井,水文地质参数不足时,可使用水文地质比拟法进行预测。这种评价对于类似条件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 要:在矿山实际生产过程中,涌水量精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预测值准确度不够的问题,本文运用大井法和GMS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某矿坑涌水量双重预测对比分析。采用地下水动力学“大井法”的承压转无压公式:得出最大降深平均涌水量为47948m3/d,最小降深平均涌水量为46501m3/d;使用GMS数值模拟软件得出矿坑平均涌水量为32000m3/d,最大涌水量为38000m3/d。对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大井法预测公式是在含水层水平、等厚、均质等严格条件下推导出来的,但矿山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满足公式的前提条件,其预测结果将会偏大;数值模拟方法适应性强,预测精度高,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各个方面,由该方法得出的数据将会比大井法得出的数据范围小且更为精确。双重预测方法得出该矿坑涌水量的大范围和小范围预测值,结果表明该矿坑涌水量较大是不争的事实,研究成果将为开采矿山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矿井涌水量的数学模型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增长曲线数学模型模拟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规律,解决了矿井涌水量的模型描述及矿井最大涌水量的预测,为矿井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给出了各种模型的建立,转换关系,估计方法及实例。  相似文献   

8.
在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岩溶地区,很多隧道均遭遇了地下水灾害,研究岩溶地下水系统在隧道工程干扰下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以重庆主城区拟建的鹿角隧道为例,分析其隧址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并建立隧址区地下水渗流模型;在此基础上,模拟隧道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采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数值模拟法对隧道进行最大涌水量预测。结果表明:隧道施工期,地下水影响范围随时间增加而变大,开挖两年后达到最大,地下水位在隧道运营十年后趋于稳定,但难以恢复到天然状态;隧道高程越低,隧道水力传导系数越大,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越大。研究结果明确了突水风险段,对隧道施工安全及设计决策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为运营期环境治理提供可靠判据。  相似文献   

9.
煤矿开采沉陷预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求解非线性大变形问题有限差分法(FLAC),对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和地表沉陷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岩体移动的基本特征和地表沉陷和相关参数,所得结果对现场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开采所致的地表沉陷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矿井水害是影响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而矿井涌水量的准确预测对煤矿防治水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时间序列分析软件(SPSS)对亭南煤矿2007年1月-2019年12月月度涌水量数据分析,建立了ARIMA(1,1,1)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20年1月-2020年6月的涌水量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与实际涌水量最大相对误差为2.306%,最小相对误差仅为0.464%,模型精度较高,能够很好地对亭南煤矿涌水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陈卓利 《河南科学》2014,32(7):1287-1290
针对矿井6个含水层和4个隔水层分析了鑫泰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同时深入研究了矿井的充水水源及充水通道.采用大井法和比拟法预测了矿井涌水量.经比较比拟法预测结果更可靠:开采-119 m水平时,Q正常=164.00 m3/h,Q最大=328.00 m3/h;开采-230 m水平时,Q正常=325.00 m3/h,Q最大=650.00 m3/h.为矿井水害防治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矿井水害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着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解决矿井水害的威胁,有效预防水害事故,分析微震监测数据即微震事件数与事件能量级与矿井涌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不同时期根据微震监测数据预测矿井涌水量,合理选择排水设备,预测突水事故,达到及时预警的效果。以亭南煤矿二盘区2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工作面涌水量与微震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微震事件数、能量级与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两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能够根据微震数据的变化预测涌水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涌水量预测一直是矿井防治水工作中重要部分,准确的预测可以预防矿井水害的发生.本文应用传统ARIMA模型对某矿过去近20年涌水量数据进行拟合建立数学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多因素众变量的影响,提取出涌水量数据中的趋势-循环因子、季节影响、波动因素,重新建立起数学回归模型,对两种不同方式所建立起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蒋洪亮  李美海  桑鹏程 《科技信息》2010,(36):I0217-I0218
本文利用现已有生产水平涌水考察资料及涌水量预测方法,分析了堡子山煤矿巷道涌水量的原因,并结合大量的现场实测数据(见表1)为基础,对堡子山煤矿开采水平巷道涌水量预测,可为类似矿井巷道涌水量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矿坑涌水量对矿井设计、生产方案至关重要,除考虑本身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同时兼顾旁河影响因素,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减小预测误差,使涌水量预测结果趋于实际。  相似文献   

17.
浅析矿井水涌水量预测的几种常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涌水量预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分析了矿井涌水量预测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和特点,提出了在矿井水涌水量实际预测中,应根据预测精度要求和水文地质特点等条件,合理选用适当的预测参数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沈阳市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水源为例,根据沈阳市浑南新区拟建地表水厂以取代地下水源的规划,分别针对按目前开采量开采和按规划中途停采两种情况对该区地下水位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停采后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更科学、更直观地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防止煤矿突水灾害的发生,通过对刘店煤矿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一中等。在分析矿区含水层富水性及灰岩岩溶发育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和比拟法预算矿井正常涌水量。两种预测方法所得结果基本接近,符合本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规律,为未来设计矿井正常排水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某矿为例,把变维分形理论引入矿井涌水量预测中,由此构建该矿井的涌水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在短期内极为一致,预测周期变长,则效果不明显。这表明变维分形理论在矿井涌水量短期预测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