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变换协调发展水平值的功效系数,定义了既能反映系统间协调程度又能反映系统当时所处发展水平的协调系数.通过对泰安市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泰安市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系数.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新疆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的区域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新疆北疆、南疆、东疆三个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区域波动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稳定等方面的缘故及投资需求,又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Tourism)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城镇化(Urbanization)交互影响渗透,科学认识TEU系统中各子系统互动关系和发展演化规律,对于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系统交互耦合作用机理,构建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熵值法的旅游业、生态环境和城镇化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模型以及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测度2004-2015年旅游业、生态环境和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和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宁夏旅游业和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表现出阶段性下滑和时滞性特征;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不断上升,协调发展水平较高,但在2013年出现下行的拐点;系统耦合协调度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并随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下行的趋势.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改善工作,推动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系统整体进入优质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4.
江苏-西部能源需求-供给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江苏省能源需求与西部能源供给及江苏省能源进口量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建立了江苏-西部能源需求-供给系统.分析了系统的稳态、周期、分叉、混沌等若干动力学行为.通过调节参数可以使系统处于稳定发展或周期震荡区域中.基于Silnikov定理,应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了能源系统的同宿轨的表达式.证明了在两个平衡点处均有Silnikov型的同宿轨.根据Silnikov定理确保了能源系统有Smale马蹄和马蹄形混沌.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五化"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区域"五化"协调发展测度模型以吉林省及其九州市"五化"协调发展现状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2008-2015年吉林省的"五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稳定有升的趋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五化"协调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绿色化发展相对滞后;第二,吉林省九州市"五化"发展耦合度从低度耦合向中高度耦合发展,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过渡到勉强协调,再至初级、中级协调状态,整体协同发展趋势一直持续转好.最后,从促进"五化"协同发展、加强各子系统间相互协调发展、提高各化发展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3):418-432
在中国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双重目标下,科学评价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考虑了指标之间的不可分性,使用NUSBM模型和ML指数测算了中国30省份2005-2015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同时采用三阶段NUSBM-ML指数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将采用SBM-ML指数测算的结果、Hybrid-ML指数测算的结果与本文测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增长23%,技术进步具有重要贡献,而技术效率下降是制约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内部主要原因。(2)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东-中-西"的格局,中部与东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3)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了4%,外部环境水平偏低制约着整体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比中部地区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水平的影响。(4)评价全要素能源效率时忽视指标之间的不可分性会高估评价结果。最后建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改善全要素能源效率,在内部方面以提高技术效率为主,而外部方面则要通过环保措施、调整结构、价格机制、吸引外资、强化研发等举措改善不利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普惠金融在南疆的发展程度,使用2008-2017年面板数据测算出南疆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通过测算泰尔指数反映出南疆各地州的城乡差距,最后建立门槛面板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普惠金融对南疆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影响表现出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水平下,他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倒"U"型,即城乡收入差距受普惠金融的影响表现出先显著扩大,再缓慢扩大,最后明显缩小的关系.为了促使普惠金融在南疆得到更好的推广,基于金融环境和金融机构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助力降低普惠金融在南疆地区的门槛,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电化学储能造价高导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困难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电-热储能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最优化规划方法。分析铅酸电池和蓄热罐的物理特性,建立其状态表征模型;设计电-热储能系统融合平抑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保障供需平衡、峰谷套利三种功能场景的协同运行策略,建立考虑电-热协同的规划优化策略;基于最优化理论,以年总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一种考虑电-热储能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模型,并以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有效提升能源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  相似文献   

9.
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分析了2011-2014年西部地区物流产业效率水平测度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整体效率水平不高,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值和前沿值存在一定差距,仍具有较大上升空间.其具体表现为:1)由于第一阶段没有将外部因素和随机因素加以控制,使得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综合效率水平被过高估计;2)分析各投入变量松弛冗余和产量不足的情况,表明过多物流投入会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应合理规划物流资源投入的地区及使用方案,减少物流资源的浪费;3)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存在空间联动,应对区域物流内外部进行协同管理,从而带动空间均衡效应的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中国31个省市在2000-2019年间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首次考虑结合Moran’s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各个省市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在逐年提升,较多省市依然处于不同程度的非协调发展状态,目前四大区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平均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显著高-高集聚特征的省市都位于东部地区,而表现为显著低-低集聚特征的省市都位于西部地区。(3)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总体相对差异有60%以上是区域间相对差异造成的,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相对差异最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相对差异最大。(4)全国及四大区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都在扩大,较为落后的省市难以在短期内赶超领先的省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可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能源消费及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协调区域要素投入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产函数框架下,利用1980-2013年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要素投入数据,通过控制面板组内自相关、截面相关及组间异方差的变系数模型和面板因果检验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投入要素间长期均衡和因果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投入要素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浙江省的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最高,分别为0.515和0.95,江苏省的劳动产出弹性和浙江省的能源消费产出弹性为负,分别为-0.124和-0.338,表现为边际报酬递减特征.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满足反馈假说,并提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调整劳动和能源的投入结构及加大经济转型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非参数共同前沿框架下,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APEC地区17个成员1990-2012年间的能源效率,深入分析了APEC地区不同群组间能源利用技术的差距,并以动态视角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方面挖掘能源利用技术差异的根源,探寻能源效率差距扩大的原因.研究结果发现,发达国家和新兴东亚经济体在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的能源效率没有差异,发展中国家在两种前沿下的能源效率有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与潜在的最优技术水平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发达国家和东亚新兴经济体的能源效率起点较高,且提升速度较快,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效率起点低,提升速度较慢,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与潜在最优技术之间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各国家和地区可以从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调整生产规模等方面提升能源效率,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3.
在后工业化时代,如何通过区域资源配置优化推动区域工业发展,提高工业产出效率和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了关键问题。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相对前沿技术效率测度、产业投入产出分析、构建区域资源对工业生产带动效应的测度模型,探索区域资源对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识别各地区工业发展的技术效率、区域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资源配置效率,能够对工业发展战略和模式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引。结果表明:区域资源禀赋与工业发展显著相关,区域土地、资本要素、政府服务和农业发展对工业发展拉动效果明显,而劳动力要素禀赋、其他产业(如批发业、建筑业等)发展及区域外资源禀赋对工业发展起负向影响;分地区来看,当前业与资源禀赋不协同;工业发展未能较好的利用区域资源,区域资源禀赋也未能实现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应该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的使用情况,对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工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工业合理发展,保证资源使用高效率和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4.
对北疆主要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及预测,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建立了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以北疆主要的5个地区为例,评价四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其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方法,对北疆5个地区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引入ARMA模型预测法,对该区5个地州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北疆五个主要地区的经济和环境增长较快,且二者互不影响,社会和资源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四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主要制约因素是社会保障;未来5年四大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前10年的相似,总体表现为小幅上升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人-机-环境系统安全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基于三角形隶属度函数和模糊熵耦合提出了人-机-环境系统安全性的模糊熵评价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影响某企业人-机-环境系统安全性的模糊熵评价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机-环境系统安全没有协调发展.该模糊熵评价方法可为人-机-环境系统安全评价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超效率DEA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要素投资效率框架,结合能源效率的内涵与特点,构建了以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和资本存量为投入指标、GDP为产出指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建立了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并对我国2000-2010年29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而西部能源效率最低;中国能源效率变异系数先降后升,省际能源效率差距逐渐拉大.与传统的DEA方法相比,基于超效率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更具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7.
骆琪  何喜军 《运筹与管理》2021,30(5):193-199
技术供需有效协同是实现产业中高端发展的重要驱动,本文综合考虑产业技术供需子系统发展水平、供需子系统间耦合作用及协同效应等因素,将Vague集相似性度量与距离协同模型结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技术供需子系统间的灰色关联度,建立了基于Vague集距离与灰色关联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供需复合系统的综合协同发展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9年至2016年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供需协同水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技术供需协同发展处于高协同低发展阶段,综合协同发展水平增速缓慢;供需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显著;北京和天津的技术供给发展较快,需求相对不足,而河北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因此,兼顾技术供需高质量发展与区域技术供需协同匹配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于波涛  于渤 《运筹与管理》2010,19(2):161-169
为达成工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国家和地区政府分别制定关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空气和水质量的政策,推进工业运行、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三者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生态位态势理论为指导,界定工业生态位的内涵,提出工业生态位的层级划分和工业生态位进化能力的维度结构分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研究区域工业增长、能源消耗和环境容量的效率关系,并测算工业运行CRE效率指数对不同投入产出指标波动的敏感度系数,继而挖掘制约工业生态进化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为促进工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和政府部门制定工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有效的环境治理符合新型城镇化的特定要求,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2007-2011年环境治理的财政支出效率进行动态测度与评价,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治理的财政支出效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区域之间差距逐步缩小,但区域内部差距逐步扩大;全国处于生产前沿面的省区数量不断减少且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实现了条件β收敛,对外贸易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别成为促使东、中、西部区域财政支出效率条件收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王宏宇  刘刊  范德成 《运筹与管理》2017,26(12):173-182
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和区域资源禀赋,合理发展区域农业,提升农业对区域资源使用效率和区域资源产业配置效益,形成区域农业高效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技术效率测度、产业投入产出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构建农业产业生产效率的测度模型,探索地区农业产出的技术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率,为农业生产和区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农业产出与资源禀赋未形成最佳匹配,应在大力提高农业对区域内资本资源、政府服务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鼓励过剩的资源在产业间和区域间进行适度转移,从低使用效益产业转移到高使用效益产业,从低产出弹性区域转移到高产出弹性效益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