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解答     
《物理》1954,(8)
问:高一物理課本說,「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就是慣性的定義,所以又叫做惯性定律。」這種说法對不對? 答:我們通常是把牛頓第一定律叫做慣性定律。但是,「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就是惯性的定義」,这種说法不能認為是正確的。這種說法所以是不正確的,因為它必然導致一種錯誤的看法,就是把牛頓第一定律看作僅僅是一個定義,不是力學現象中客觀規律性的表现。為甚么舗D第一定律是力學現象中客觀規律的表現呢?可以扼要说明如下:設想我們選定一個參考系統,在這系統内用實驗確定某一個質點的機械運動狀態(靜止、匀速直線運動  相似文献   

2.
在一九五四年發佈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精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課本的指示”里,規定着從高一課本第九章“萬有引力定律”中删去叙述哥白尼宇宙構造学說和开普勒定律等內容的起道五节,但同時又提出“教師在講解這個定律(指萬有引力定律)以前,應該簡短地告訴学生关于天体運動的兩種學說、新世界觀與教會勢力的鬥爭以及太陽和行星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這樣,在教師面前就出現了兩個問頤:(一)既然删去了前五節,為什么又要介紹上述一些內容?(二)怎樣來按照指示完成这一项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中等學校物理教学中,牛頓运動定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题。通過這個定律的學習,可以使学生明确力的概念和機械運動的基本规律,同時也可以說明在直線運動中物體為什么能作匀迹運動或變速运動。因為這個定律是分散在幾堂課中講授的,學生所得關於這個定律的知識可能很零碎,因此有必要用一堂綜合課來進行系统的複習。下面是我在進行這一工作時的一些體會,介紹出來希望获得同志們的指教。在复習開始時,首先向學生說明複習的主要內容,以及通過這次複習我們對牛頓運动定律将得到什么樣的認識,這樣可以使学生的注  相似文献   

4.
關於教学工作的改進,在前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关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里,會经明確地向我們指出:“这首先要求教師努力鑽研教材,深刻领會和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思想内容和科學內容,相應地改進教学方法,以求正確地系統地進行教学。”從这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改進教学的努力目标,還可以看到改進的途径。從1954年暑假以後,許多中学教师都已開始積極地鑽研起教材來。但在热情鑽研之下,不久有的感到鑽下進去,有的却又覺得沒有什么可鑽的,於是就產生了这樣的问题:究竟應該怎樣鑽研才能“深刻領會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教本下册光学部分在§75漫反射一節中提到:“我們所以能够看見本身不發光的物体,而且从任何方向都能看見它,就是因为物体表面發生漫反射的緣故。”接着又提到:“如果反射面非常平滑,例如好的鏡子,那么光線在这面上任何部分的反射都不是漫反射,因此我們就看不見鏡子的面。”这一段確实比較难讲。在今年春季我校的教育实習中,不少实習生只能說出因為光照在物体的表面上向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在任何方向都能看見物体,而不能解釋為什么因為漫反射就能看見物体的表面。同時对於看不見鏡子的面这一點表示怀疑。本文想就这兩個問题來討論一下。  相似文献   

6.
在这里謹就这一課題的教学提出一些意見,不恰当的地方还希望同志們指正。 1.在这一課题中,学生將知道什么是匀加速運动和匀减速運動,将要認識平均速度、即時速度和加速度等重要概念,將要掌握匀變速度運動的規律並用來解决一些实際問题。这一課题的系統是这樣安排的,在一般地複習了前一章所學的變速運動以後,介紹平均速度,即時速度和加速度三個概念,然後在这個基礎上仔細研究勻加速運動的规律,把自由落体運動作為勻加速度運動的具体例子列在勻加速運動之末。然後再研究勻减速度並歸納出勻變速運動的概念,把竖直上拋物体的運動作為勻减速運動的具体例子列在它的後面。  相似文献   

7.
克重和達因     
在現用高一物理課本第31節中寫道:“在地球上每一個地方,1克重和達因相當的數值,就等於那個地方用每秒每秒厘米做單位的重力加速度的數值。在兩極1克重=983達因,在赤道1克重=978達因,在北京1克重=980達因,平均起來差不多是1克重=980達因,1千克重=980000達因”。照這樣說來,作為力或重量的單位的克重,其大小是隨地點的不同而不同的,而1克質量的物體,其重量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是1克重,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在物理学中重量或力的單位是必须有確定意義的。在同一本書第29節里也說道:“現  相似文献   

8.
許多同學對物理課有這樣一個反映:覺得物理課很有興趣,不過總感到學得不够扎實,特别是在作作業和应用上感到特别困難。同時我在自己的教學質量檢查中,也發現同學學習中的普遍缺點是知識不够鞏固,形式主義的偏向相當嚴重。當然,造成學生知識不鞏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使学生的知識鞏固,需要從整個教學的各個方面來進行細緻的工作,但是複習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复習是鞏固学生知識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對这一工作過去是重視不够的,覺得印發了複習提綱,在課堂上把教材的重點系統地概述一下,或是用提問的方式進行複習就可以了;既不作實驗,也不進行觀察,單純地倚靠提綱及系统講述;認為複習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但是看一看同学是怎樣進行复習的呢?有的同學把提綱逐题答下來進行背誦;有的同學過分重  相似文献   

9.
答:从發電廠到用電地點的電路要用三條電线,是因為現代的電力系統幾乎都是採用三相制的(兒參[1],第103頁;[2],第247頁;参[3],第423頁)。所以这問题就歸結到一個从純粹的实用和經济观點才能解答的電工学底基本問题:為什么要採用三相制?要找出一個唯一的或主要的理由來說明这問题是不可能的,因为三相制是由於应用方便逐漸發展形成的,而不是一次制定的。耍在这里举出幾個比較中肯的根本理由也是困难的,可以說:幾乎还没有一本教科書(普通物理学的或電工学的)能够全面地來說明採用三相制的理由。現在我們來試着歸納一  相似文献   

10.
什麼是力     
“什么是力?”这個問题的答案,从不同的观点出发,有幾种形式上不同的說法。从一個物体要得到加速度必须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这一事实出發,(註:这一事实只有在慣性系统中才成立。)可以把力定義為:“力是物体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同新等三同志所编著的高中物理学課本就是这样定义的。採用这种說法,我們就可以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而以这個标准物体所得到的加速度的大小来度量力的大小。可是固体發生形变時必須受到力这一事实,使我們还可以把力定义为:“力是固体發生形變的原因”,而与此說法相联系,我們也可以选取一個标準固体,而以这個標準固体所產生的形變的大小來度量力的大小,例如彈簧秤就是以彈簧的伸長  相似文献   

11.
質量     
質量——物体的慣性及其引力性質的量度。質量——物体最重要的性質之一。物質的“基本粒子”——电子、陽电子、質子、中子等,以及原子和分子在靜止狀态下郡具有对於每一粒子形态來說是嚴格確定了的質量的數值。物体的慣性表现在其有加速度時。因此,可以根据牛頓力学第二定律用实驗方法來测量質量: F=d/dt(mv)。(1)該定律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和物体的動量对時間的改变率之间的联系,物体的動量等於它的質量m与运动速度v的乘积。例如,可以用一个拉至一定長度的彈簧秤使一系列物体获  相似文献   

12.
理論联系实際是学習苏联先進教学經驗所必须贯徹的一個方面。很好地運用那些使学生获得实際应用理論原理的方法与技能的教学形式,在我們培养人材的教学計劃中是佔着重要地位的。物理习题課就是这樣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解题过程來達到上述的目的。从上面的认识出發,而且从学生的学習情况來看,分析一下有關在解题过程中如何進行学習的一些问题是有必要的。一、解题是否只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的答案,而不管演算过程的物理意義? 学生作题往往会有这樣的情况,只求答案“正确”,不管演算过程的物理意義。这樣的情况大致表現為以下的幾個方面: (1)不分析题目,不清楚地划出原始數據和未知量;题意还沒有搞清楚,就馬上進行計算。  相似文献   

13.
黄昆 《物理》1955,(11)
对於原來证明的步驟,以及在表面層内斥脅强的各向同性假設在証明中的關键意义,韩康琦同志的說明都是正確的。关於所提的兩點批評,特做下列的說明,供韓康琦同志考慮。我們知道,液体的各向同性的性質,在宏观物理中只能看作是液体所固有的基本性質。但是,在分子理論的基礎之上,对於这問题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这就是,各向同性乃是分子無規則排列的結果。文中的論証仍舊是以此为根据。就是說,我們認为分子在表面層之内仍舊保持着无規則的排列。引脅强的各向異性則是由於在作用範圍之內有一部分分子的缺少。在文中認为,斥  相似文献   

14.
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就定律本身来講,學生是沒有甚麽難懂的。可是,在講述第一定律之後,接着講的是幾種過程與循環、分子自由度和能量均分等等,進而得出第二定律的結論。中間這段教材,我以為就大一學生來講,是不大容易分别有系統地很好掌握的。他們不曉得為什么要講這一套。對於所謂可逆過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学課本上册第76節輪軸的一課,是通过槓桿原理進行解釋的,在这里把磨也列入,我覺得不妥当,因為“磨”不能和其它的輪軸一樣确定出一個重點和一個重臂來。我們推磨時,是克服它的摩擦力而做功,如果用槓桿原理來解釋它省力的原因,就应確定出它的重點所在。很明顯这個重點应是磨的摩擦力的合力點。在磨上產生摩擦力的接觸面,是以磨脐为中心的中心对称的圆形,所以在磨盤上任意找出一點A,就能找出它的一個对称点B,从磨的轉動情况和它的構造上看,这兩点的摩擦力是量值相等方向相反的兩個平  相似文献   

16.
关於“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茲就個人初步考慮到的一些問题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希望大家在參考之餘,展開討論,並給以批评和指正。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课本前幾章所講的是关於質點的動力学,從分析直線運动的現象開始,紧接着闡述運動定律和討論運动的合成,最後达到能量守恒定律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结論。本章所論述的,就力学的整個系統而論,則是所谓“剛體靜力学”。但本書並沒有引用“動力学”和“靜力学”等名稱,这是因為本章所給學生的是物理学中的力学基礎知識,内容比較簡單,方法也比較淺易,還不需要作“動力学”和“靜力学”的分類;而更重要的,則是由於這樣就能使学生對力學现象作全面的和聯繫的觀察與了解,把“靜”和“动”的相對意義與依存关系系統地統一結合在本書第一至第六各章之中。試看,在本章第一節(课  相似文献   

17.
振動     
振動和波動,在自然界中是很廣泛的現象,在許多生產过程中又都可能牽涉到它們的应用,因此,就物理学和工程技術的許多部門來说,对於振动和波動的了解,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在中学和大学的物理教学中,振動和波动也是很重要的內容之一。振動和波動都是物質有週期的運动。一般地說,振動是單個物体所表現的有週期的、周而復始的運動現象;波動是大塊物質受了擾动从擾動中心傳佈開來的有週期的、周而復始的  相似文献   

18.
一個物体上的某一點,同時受到兩個力作用時,这兩個力合成一個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則求出:即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表示这兩個力的線段作鄰接边所作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線來表示。反过來,一個單独的力作用在物体上時,也可以分解成兩個分力。但是,一個力是可以分解成無数对分力的;因为把这個力当作对角線,可以作出無數個平行四边形来,而每一個平行四边形的兩條鄰接边都可以認為是这個力的分力。因此还必須根据問题所給的條件,才能决定一個力的分力。譬如,問题中已經規定了兩個分力的方向。那么,以这個力作為对角線时,就只能够作出一個平行四边形來,在这种情形下,兩个分力是完全确定了的。  相似文献   

19.
在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常常表現出許多對於物理知識的形式主義的了解。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题時能够很熟練的背誦出教科書中的關於物理概念和定律的詞句,但是對它們的意義的了解却非常不够,或者很不透澈。學生能够寫出物理定律的公式,但不能很好地運用它們來解決實際問題。讓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吧。高中一年級的學生當學完了牛頓第三運動律後,由於教師的强調,都知道作用和反作用是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可是,在他們碰到實際問題時卻忘掉了這一點。例如,當回答‘人為什麼能够跳高’這一問題時,有不少學生是按照如下的理解回答的:‘當人在地面上站着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物理》1955,(5)
问:牛頓运動第一定律应如何解釋才不致引到“物质世界像是由什么‘神’推一下才运动起来”的錯誤見解? 答:宇宙间萬物都處在普遍的聯系中。絕對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任何事物都免不了和別的事物發生聯系,受它們的影響,同時影響它們。由於這種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存在,就必然要產生運動。牛頓的第一定律假定物體不受外力的影響。这样的情况可能个別地、暫時地存在,决不可能永久存在。在物理現象中随处都可以看到聯系和相互作用,例如:萬有引力、電磁力、原子核力等等。完全不需要再來一個“神力”推動一下,才能產生物理運動。物質是由於自己固有的普遍聯系而自行運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