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验研究了应用无烟煤表面改性吸附挥发酚。该方法是将含酚水流经表面改性的无烟煤表面,测量吸附前后酚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该法对中低浓度含酚水处理效果明显,具有处理工艺简单,容易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将两种软化剂分别掺入煤沥青,制得软化煤沥青,再与石油沥青混合,经SBS改性后得到复合改性炭沥青.采用四组分分析法和胶体不稳定指数(Ic)研究复合改性炭沥青的胶体稳定性.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软化煤沥青能够增加复合改性炭沥青中沥青质含量,减少饱和分含量,同时达到调节芳香分和胶质含量的作用,使复合改性炭沥青的四组分含量分布合理.所制复合改性炭沥青的Ic值较低,胶体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3.
在筛选单组分有机改性剂的基础上,采用由单组分有机改性剂和无机增炭剂组合的多组分改性剂对煤沥青进行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煤沥青相比,在160~175℃时,添加质量分数为2.0%~2.5%油酸和石墨粉或者添加1.0%~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石墨粉可以降低煤沥青的黏度至31~190 mPa.s,其高温结焦值与对比沥青的接近;多组分改性沥青结构组成基本不变,软化点下降3-9℃.  相似文献   

4.
复合改性硬质沥青的制备及微观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秦皇岛AH-70为基质沥青,外掺改性胶粉、SBS和硬沥青制备复合改性硬质沥青,考察制备方法(四步剪切法和三步剪切法)、剪切时间及外掺剂对其性能的影响,对制备过程中的微观相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步剪切法所制备的复合改性硬质沥青性能优于三步剪切法,每步较合适的剪切时间为60、60、30和2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胶粉、SBS和硬沥青的掺量分别为20%、2%、20%,所制备的复合改性硬质沥青的性能均满足浇注式沥青的指标要求;复合改性硬质沥青的制备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既存在物理共混又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制备过程中其相态结构发生转变,由沥青为连续相、SBS为分散相,转变为沥青和SBS为双连续相,最后又转变为沥青连续相、SBS分散相。  相似文献   

5.
SBS和EVA对炭沥青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BS和EVA对路用煤-石油基混合沥青进行改性处理,对SBS和EVA引起的炭沥青改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S改性后的炭沥青具有更好的高温抗车辙、低温抗裂性能和感温性能,采用4.5%~6%的SBS改性炭沥青(软化煤沥青比例为15%),所得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6.
SBS改性道路沥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沥青、SBS、聚合物/SBS改性沥青的发展沿革,以及聚合物改性沥青用于道路铺筑对社会带来的效益,并进行了展望。提出在SBS改性道路沥青方面主要是解决SBS与沥青混配问题,即相容性问题。而星型不等臂(SB)nR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无烟煤是生产多种炭材料的优选原料,研究其在热解过程中的结构演化规律对调控其衍生炭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山无烟煤(XSA)为原料,在不同温度(500~1 400℃)进行热解炭化,利用XRD和Raman光谱等分析手段,结合分峰拟合方法,计算各样品碳微晶的结构参数(La、Lc、N、d002)和芳香层片的有序性/无序性结构占比(AG/AT、AD1/AT、AD2/AT、AD3/AT、AD4/AT),进而在纳米尺度下研究XSA的热致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于1 000℃时,La增加缓慢,而Lc和N却略有减小,当超过1 000℃后,三者均迅速增大。d002随温度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1 400℃的d002仍大于0....  相似文献   

8.
针对沥青性能受沥青组分影响呈现出不同规律性,致力于沥青四组分对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利用沥青四组分试验将不同沥青分离成化学性质相近、并与路用性能有一定联系的4个组分,对不同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粘度、流变学性能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沥青组分与沥青性能(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粘度、流变学性能)的关联系数,从而定量得出沥青四组分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胶质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最大,芳香分对沥青低温性能影响较大;沥青质对沥青老化前后粘度变化影响最大,胶质次之,饱和分、芳香分对粘度影响较小;可为通过对不同沥青组分的对比以预测沥青高低温性能提供参考,该结论与通过调和法所测沥青性能与沥青四组分的关联性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沥青中酚类组分的浸出特性及其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中含有苯酚类化合物,考察5种沥青中酚类组分的浸出特性,分析浸出温度、浸出时间、除冰盐(NaCl)和pH值对沥青中酚类组分浸出量的影响,评价酚类组分对水体的潜在危害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评价浸提液中酚类组成.结果表明: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对酚类组分的浸出量影响不大,且浸出量都低于地表水限定指标;在浸出温度为100 ℃,浸出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NaCl和pH值对酚类组分的浸出量影响较大,最大浸出量超过地表水限定指标;对水体具有潜在危害性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是挥发性的烷基取代的一元酚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以煤沥青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氟化物对煤沥青进行改性处理,采用TG、CO2反应性以及XRD和SEM分析对改性沥青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氟化物有效地改善了炭化产物沥青焦的显微结构,使改性沥青焦更加致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沥青焦的氧化行为,从而明显提高沥青焦的抗氧化性能。相对未改性沥青焦,氟化物改性沥青焦CO2反应性降低了47%~74%。  相似文献   

11.
研究软化点在评价煤沥青聚合程度中的作用,描述热聚合改质过程中煤沥青热解缩聚行为,并分析了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质过程中各种沥青组分随热聚合温度和热聚合时间的转变规律.探讨QI组分影响煤沥青热聚合改质的机理,结果表明,原料煤沥青所含原生QI炭微粒促进了热聚合改质过程中煤沥青芳烃分子的聚合。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煤焦油沥青的组成,阐述了煤焦油沥青在碳材料生产中的作用,分析了煤焦油沥青改质的必要性,探讨了煤焦油沥青改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煤焦油沥青的实沸点(TBP)数据是煤焦油分离工艺模拟研究的重要基础依据。由于缺乏相关的蒸馏实验基础数据,将文献中煤焦油沥青热重分析数据转换为实沸点数据,采用石油化工中的虚拟组分概念表征沥青组分的基础物性,并以此为依据,用Aspen Plus对煤焦油分离进行工艺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用溶剂抽提法对TG-P进行了分离,采用GC/MS对HS组份进行了结构分析。借助于IR和 ̄(1)HNMR表征了HI-BS及BI-PS族组分的平均分子结构。在此基础上依据元素分析和平均分子量测定,计算出了两种族组份的结构参数,给出了两种族组份的平均分子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以软化点为85 ℃、0.30~0.45 mm的中温煤沥青颗粒为原料,采用悬浮法制备沥青球,采用混合氧化法(HNO3液相氧化和O2气相氧化)对沥青球进行不熔化处理. 不熔化沥青球经过炭化、CO2活化法制备沥青基球形活性炭. 采用SEM、TG/DTG、FT-IR对沥青球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采用悬浮法制备的沥青球表面光滑、平均球形度0.981、粒径分布集中,0.30~0.45 mm的沥青球质量占比超93%. 活化温度940 ℃,保温6 h制得的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为1 545 m2/g、微孔率为75.30%.  相似文献   

16.
孙久民 《河南科学》2008,26(6):697-699
应力吸收层是防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有效措施.通过SBS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试验,提出了SBS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配合比,并将成果用于试验路段的施工,抗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油酸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系统研究油酸对改质沥青的改性作用,分析油酸用量对改质沥青粘度、软化点和结焦值的影响,找出了改性沥青流变性能变化规律,指出了采用油酸添加剂所制改性沥青的工艺温度参数,并解释了油酸对改质沥青的改性原理。  相似文献   

18.
对苯二甲醛对煤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对苯二甲醛(TPA)对煤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旋转黏度计测定了煤沥青及TPA改性的煤沥青的表观黏度,研究了表观黏度与温度的关系;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煤沥青和TPA改性的煤沥青的热行为.结果表明,TPA改性的煤沥青的黏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呈现W型,在200~225℃之间处于低黏流区,表观黏度值约200~400 MPa.s,可以作为浸渍剂煤沥青使用;TPA改性的煤沥青在高于225℃时表观黏度值迅速上升;TPA改性的煤沥青在低黏度区域具有较低的活化能,这对煤沥青的浸渍工艺有益.图6,表2,参11.  相似文献   

19.
以精萘为原料,HF/BF3为催化剂,研究了催化聚合温度、催化聚合时间对合成萘沥青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元素分析(EA)和质谱(MS)等分析方法对萘沥青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研究表明,随催化聚合温度的提高,保温时间延长,萘沥青软化点、结焦值和TI组分含量提高,芳香氢含量降低,非芳香氢尤其是H_β含量增大;且随催化聚合温度提高,萘沥青分子中的脂肪侧链中的甲基含量降低、环烷结构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