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行超声内镜(EUS)检查的258例上消化道胃黏膜下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上述患者行手术或微创手术(ESD等)切除,均有术后病理资料,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通过计算并比较EUS对不同病理类型和病变起源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对EU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EUS对不同病理类型诊断的灵敏度:脂肪瘤平滑肌瘤异位胰腺间质瘤,平均灵敏度为90.9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脂肪瘤异位胰腺间质瘤平滑肌瘤,平均特异度96.1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对不同起源层次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灵敏度以固有肌层最高(91.18%),与固有肌层比较,黏膜下层特异度最低(7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灵敏度为85.55%,平均特异度为93.27%,各组间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治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3.
郑楠 《甘肃科技》2022,(22):100-102
本研究探讨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选取敦煌市医院肛肠科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2例,按不同术式分为ESD组(52例)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40例),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ESD组不同病灶直径患者手术时间和总体手术时间均明显长于EMR组(P<0.05)。ESD组病灶直径≥2.0 cm患者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高于EMR组(P<0.05),病灶直径<2.0 cm患者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CRP、ACTH、Cor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ESD组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和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复发率则低于EM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治疗早期结...  相似文献   

4.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对25例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在确定病变范围及浸润深度后行黏膜下剥离术。先超声内镜判断浸润深度及利用Lugol液染色确定病灶范围,后采用术中标记、粘膜下注射、边缘粘膜切开、剥离及创面处理等方法。结果显示,病灶完整切除,术中无穿孔、出血;术后3、6、12月常规随访,均无复发。1例术后3个月出现食管狭窄,给予扩张后狭窄缓解。结果表明,对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安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泡状中鼻甲部分切除手术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经验及术后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36例鼻-鼻窦患者行泡状中鼻甲部分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泡状中鼻甲患者采用微创黏膜下切除术后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部分切除方法,36例中20例恢复快,愈合好,并发症少。结论:鼻内镜下行中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泡状中鼻甲,具有手术微创及操作简单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内镜下金属夹止血联合肾上腺素液局部黏膜注射治疗Dietdafoy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8例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止血成功,未发生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金属夹钳夹止血联合肾上腺素液局部黏膜注射治疗是Dieulafoy病出血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粘膜下肿瘤的诊断。方法 :对常规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 2 6例病人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经超声内镜诊断 2 6例病人中、平滑肌病 9例、平滑肌肉瘤 1例、癌肿 3例、异位胰腺 1例、胃息肉 2例、囊肿 1例、腔外压迫者 9例。结论 :超声内镜诊断粘膜下肿瘤诊断率几近 10 0 %。如配合使用细针穿刺 ,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探讨护理配合在内镜下消化道粘膜剥离术(ESD)中的重要作用.回顾性分析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413例内镜下胃肠黏膜剥离术(ESD)的护理配合体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及内镜胆管下内支撑引流术,通过其治疗胆道梗阻的应用效果。方法:常规ERCP后,根据病变选择适当的引流方式。结果:26例胆道梗阻患者实施了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和(或)内镜下胆管下内支撑引流术,疗效满意。结论:内镜下胆管引流术是解除胆道梗阻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 17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按脑出血的部位、血肿量、有无脑室积血和中线结构移位 ,分别进行比较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结果表明 :179例中并发消化道出血 4 4例 (2 4 .6 % ) ,死亡 37例 (2 0 .7% ) ;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以脑基底节区出血并脑室积血为最高 (38.9% ) ,其次依序为蛛网膜下腔、脑干、脑叶、小脑和局限于脑基底节区出血 ;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为 50 % ,无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为 11.1% .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主要与出血溢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血肿量大等因素有关 ,且病死率高 .  相似文献   

12.
虎纹蛙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虎纹蛙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虎纹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和泄殖腔。除口咽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纵肌层稀少;胃、肠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胃和十二指肠可见粘膜肌层。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还观察到食道粘膜上皮有纤毛结构。研究表明虎纹蛙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3.
南方鲇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学技术,对鲇形目南方鲇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食道、胃和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食道壁肌肉层极厚,并为横纹肌;胃、肠壁的肌肉层为平滑肌,胃盲囊部、幽门部的肌肉层明显比贲门部厚,肠前段的环肌层较中段厚,后段的环肌层最厚。胃腺发达,贲门部的胃腺较厚,从盲囊部下段至幽门部,胃腺逐渐减少至消失。食道近胃贲门处,贲门部和胃幽门部的粘膜下层有丰富的致密结缔组织,且有众多分支伸入肌肉层,逐渐分支变细直达肌肉细胞之间,彼此联结成网状,该结构在鱼类消化道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5.
用龙桂开银浸法对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在胃贲门部和幽门部分布密度大,胃体部密度小,呈“U”形分布;在十二指肠密度大,从空肠到回肠密度逐渐变稀;在大肠上、下段分布密,中段稀,也呈“U”形分布;从食道中段到下段密度中等,并呈递增分布.细胞颗粒被染成黑色、棕黑色,细胞形态多样,有锥体形、三角形、长梭形等。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和腺上皮之间,在结缔组织里发现有少量的嗜银细胞,细胞充满嗜银颗粒,嗜银颗粒在细胞外有时可见到。  相似文献   

16.
大弹涂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4种兔抗胃肠激素抗体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5-HT细胞位于食道、贲门胃和直肠;Som细胞集中分布于食道.少量位于贲门胃;PP细胞在幽门胃分布较多,小肠内有少量分布;NPY细胞位于幽门胃和小肠.4种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对其可能的内分泌方式和生理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猕猴消化道肥大细胞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猕猴捕自河南省济源市,其消化道组织标本固定于等渗甲醛——醋酸混合液内,用长时间甲苯胺蓝染色法显示肥大细胞.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各段均有肥大细胞存在,且主要分布于粘膜层的固有层,胃的粘膜层中肥大细胞分布密度最大,结肠次之,食管最少.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动物消化道形态可塑性的变化与食性、食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对黑线仓鼠、棕色田鼠和小白鼠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鼠类的消化道形态存在差异;消化道长度不仅仅取决于食性,还受食物质量的影响;食性和食物质量的差异可能会引起不同消化器官形态结构产生适应性反应.胃的形态结构主要与生活习性有关,小肠与食物质量关系紧密,盲肠和大肠与则主要反映食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以吡啶为唯一碳源、氮源,采用吡啶质量浓度每代递增(0.1,0.2,0.3,0.4,0.5g/L)的5代富集培养方法,从3头骆驼消化道分离筛选吡啶降解菌株,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高效降解菌株对吡啶的降解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共获得3个属22株吡啶降解菌,其中瘤胃7株,归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产碱菌属(Alcaligenes sp.);肠道15株,归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芽孢杆菌属和产碱菌属.筛选获得的菌株都可以较好地降解吡啶,其中1株产碱菌(KF641851)经96h,1株芽孢杆菌(KF641839)经108h能够将吡啶(0.4g/L)完全降解.研究显示骆驼消化道在有氧条件下可培养降解吡啶微生物种类不丰富,肠道菌种类和数量较瘤胃多,其优势降解菌归属为产碱菌属.研究提示骆驼消化道可能蕴藏着可降解吡啶的微生物,本研究可为研究动物消化道微生物降解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动物源微生物在生物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