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脉冲染料激光制备NH2(A^2A1)单一转动能态Σ(0,9,0)303,在分子束条件下研究它的态-态转动传能至Σ(0,9,0)505,101和△(0,9,0)625,523,423,321,221各转动能态的相对截面。结果表明:转动跃迁│△N│>2几率较小,│△N│愈小,传能截面愈大,而且同一电子振动态内传能最有效,且向下跃迁快于向上跃迁。分析荧光谱可以看出碰撞前后转动能极的对称性不变,这是单  相似文献   

2.
3.
在相对碰撞平动能为 0 .0 5eV的分子束实验条件下 ,研究了亚稳态CO(a) +NO(X)的E E传能通道 .通过测量和分析交碰区的传能发射光谱 ,在 780和 860nm处观测到了NO(b -a)跃迁Ogawa带的△v =+ 4和△v =+ 3序的发射光谱 .从而首次在实验上直接证实了传能过程中第四通道的存在 (CO (a) +NO(X)→CO (X) +NO(b) ) .这一通道的发现解释了前人测量到的在CO(a)与NO(X)碰撞传能过程中CO(a)的猝灭速率远大于NO(A ,B)生成速率的实验结果 ,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经典”E E传能体系为电子交换机理的传能观点  相似文献   

4.
CO(a)与CS2和CS传能反应中激发态碎片形成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流动余辉技术研究了亚稳态CO(a)与CS2和CS的传能反应,测定了反应产生的激发态碎片CS(A)和CS(a)的形成速率常数。CO(a)与CS2传能反应中CS(A)和CS(a)的形成速率常数分别为3.46×10^-11cm^3·molec^-1·sec^-1和1.14×10^-10cm^3·molec^-1·sec^-1。CO(a)与CS传能反应中CS(A)和CS(a)的形成速率常数分别为1  相似文献   

5.
振动激发态NO(v)向NO2的快速传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激光光解时间分辨富里叶红外发射谱仪对NO(v)被NO2的碰撞弛豫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激光光解NO2后反应产物NO(v≤3)的红外发射谱及其变化。通过光谱拟合,得到各振动态布居及其随时间的演变,由此获得NO(v=1 ̄3)的各不同振动态被NO2碰撞弛豫的传能常数。这种较通常传能常数高出1 ̄2个数量级的转速v-v传能用碰撞复合体模型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对AB(1∑,J)+C(S1l1i1)→AB(1∑,J')+C(S1l1j1')+C(S2l2j2')的转动传能量子干涉进行研究,提出了理论模型,此模型对理解争进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在舍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推导出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并讨论完全干涉的情况,得到影响几率比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沙国河等人在CO(A1∏(v=0)~e3∑-(v=1))体系与He,Ne和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首次观测到了量子干涉效应,并测量了干涉度。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量子干涉效应与转动量子数以及能量间隔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考虑长程相互作用势,应用一级玻恩近似和直线轨迹近似,分别计算了CO(A1∏(v=0)~e3∑-(v=1))体系和He,Ne,Ar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不同转动量子数以及不同能量间隔下的干涉角,得到了干涉角随转动量子数和能量间隔的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对设计、分析这种类型的实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对AB(~1∑,J) C(~(S_1)l_(1i_1))→AB(~1∑,J′) C(~(S_1)l_((1j_1)′)) C(~(S_2)l_((2j_2)′))的转动传能量子干涉进行研究,提出了理论模型,此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推导出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并讨论完全干涉的情况,得到影响几率比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微波放电C12/He等离子体作为Cl源,对反应NCl(a^1△) I(^2P3/2)→NCl(X^3∑) I(^2P3/2)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较大的I(^2P3/2)自发辐射荧光信号,检测到NCl(a^1△,b^1∑)自发辐射荧光光谱在存在少量I(^2P3/2)下发生的显著变化,其中NCl(a^1△)自发辐射荧光信号降低,同时由于I(^2P3/2)的作用,NCl(b^1∑)自发辐射荧光信号大幅度增加。在考察各反应气体流量对I(^2P3/2)自发辐射荧光信号的影响时发现,在本次实验条件下,各种气体的最佳流量:He为1—4mmol/s,I2为0.01—0.03mmol/s,Cl2为1.0mmol/s左右,而HN3流量略大于Cl2流量时信号升高幅度开始变缓,约为Cl2流量的两倍时信号不再有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分辨光谱技术他NH2(A~2A1,090)423(F1/F2) 在单次碰撞条件下的精细态色散光光谱,发现NH2(A~2A1)在与团壳层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母能级的自旋-转动耦合守恒,从实验上直接证实了在开壳层- 壳层分子碰撞过程中电子自旋为一旁观者的假设;由于长程作用力造成子能级有保持原来自旋-转动耦合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亚稳态原子He(2^3S)与乙腈的碰撞传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以前的理论研究中,给出了AB(1∏,J) C(sli)→AB(1∏,J′) C(slj′)碰撞诱导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研究AB(1∏,J) C(s1l1j1)→AB(1∏,J′) C(s1l1j1′) C(s2l2j2′)的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电子量子干涉,以波恩奥本海默近似为基础,考虑各项异性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给出了其理论模型.得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对完全干涉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决定几率比的因素,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这种类型的实验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以前的理论研究中,给出了AB(1∏,J)+C(sli)→AB(1∏,J′)+C(slj′)碰撞诱导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研究AB(1∏,J)+C(s1l1j1)→AB(1∏,J′)+C(s1l1j1′)+C(s2l2j2′)的电子和转动传能的电子量子干涉,以波恩奥本海默近似为基础,考虑各项异性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给出了其理论模型.得出了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对完全干涉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决定几率比的因素,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这种类型的实验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 究. 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计算了 单-叁重混合态的Na2(A1∑+u,v=8~b3Π0u,v=14)体系与Na碰撞 的微分干涉角(b·?和b??),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对 其碰撞量子干涉作出了定量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详细介绍了单三重混合态同核双原子分子Na2 (A1Σu+, v=8 ~ b3Π0u, v=14)和Na碰撞传能的干涉相位角的理论计算方法.并且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势(一种是长程吸引相互作用势,另一种是Lennard-Jones 相互作用势),进行了具体的数值计算.在实验温度750K下,计算积分干涉相位角,与实验值相差很小.干涉相位角的大小表明混合态体系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最后,分析了干涉相位角随着不同参数的变化关系,发现Na2 – Na体系中,干涉相位角随各参数变化而变化,但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详细介绍了单三重混合态同核双原子分子Na2(A1∑+u,ν=8~b'3Ⅱ0u,ν=14)和Na碰撞传能的干涉相位角的理论计算方法.并且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势(一种是长程吸引相互作用势,另一种是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进行了具体的数值计算.在实验温度750 K下,计算积分干涉相位角,与实验值相差很小.干涉相位角的大小表明混合态体系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最后,分析了干涉相位角随着不同参数的变化关系,发现Na2 Na体系中,干涉相位角随各参数变化而变化,但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19.
沙国河及其工作组于1995年发表了COA^1∏(v=0)~e^3∑^-(v=1)与He,Ne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过程中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并得到了积分干涉角,陈等从理论和实验上发现了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3s)碰撞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孙等计算了其积分干涉角,但是对微分干涉角没有过多的计算.本文作为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和长程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单叁混合态的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碰撞的微分干涉角,并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在微波放电系统中,对NH_3-F-F_2-CF_3I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向IF(X)传能的诸多媒介中,N_2(A)及N(~2D)起着主要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经微波激发后的N_2与CF_3I的直接反应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