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嵌段聚醚氨酯(SPEU)是一类应用广泛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用亲水性单体进行表面接枝改性,已有不少研究,接枝聚合方法有铈盐引发、辐射引发以及光敏引发等。 本文研究一种新的接枝方法,不加光敏剂,用紫外光照射,直接引发亲水性单体接枝于SPEU膜上、接枝的单体有丙烯酰胺(AAM)与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从接枝前后膜的性能变化可以证实接枝反应的发生。文中研究了反应条件与单体结构对接枝率的影响,并通过模型化合物,对接枝部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碱性介质中,氮气氛下 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在嵌段聚醚聚氨酯(SPEU)膜上的接枝聚合。测定了接枝率与接枝液中 N-VP单体浓度、光照时间、催化剂浓度等条件的关系。测定了接枝后 SPEU 膜的吸水性,并用扫描电镜对膜表面进行了观察。对碱性介质中的接枝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铈盐引发聚醚氨酯膜上丙烯酰胺接枝聚合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聚四亚甲基醚二醇、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与乙二胺或丁二醇扩链剂合成的聚醚氨酯薄膜,可顺利地在室温下用硝酸铈铵引发接枝丙烯酰胺共聚合反应,这可以从反应后的薄膜由起始时是透明的而变为不透明,也可以从接枝后的薄膜比基膜有较大的吸水率,以及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薄膜表面上有凸起图象的高分子链所证实,由于先发生接枝共聚合而后才是均聚反应,因而保证了接枝后的薄膜几乎不附着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4.
The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N-methacryl-N'-methyl-opiperazine onto segmented polye-therurethane (SPEU) film by Go60-r-preirradiation has been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grafting time varies with structure of different chain extenders. The grafted substrated become opaque, the contact angle drops down and from SEM photographs with salient micrograph showing grafts of macrochain on the surface of SPEU film.  相似文献   

5.
<正> 用亲水性单体对嵌段聚醚氨酯(SPEU)膜接枝共聚以改善其抗凝血性能,在医用材料的研究中已引起普遍重视,但由于一般化学方法接枝引发系统中带入的小分子常常对产品的医用性质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曾报道通过Co~(60)-γ射线预辐照法用亲水性单体对以PTMG;MDI与不同的二胺类扩链剂制备的SPEU膜接枝共聚。本文在此基础上选用了两种单体AMP和MAMP。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接聚乙烯醇枝聚醚氨酯的合成及其血液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α-甲基,ω-(2,3-环氧丙基)-聚乙二醇醚(Ⅱ).经水解得到悬挂聚乙二醇(PEG)枝的丙二醇-2,3(Ⅲ).用二元醇(Ⅲ)为扩链剂制得了在硬链段上接有PEG枝的聚醚氨酯(H-PEU).以四氢呋喃与少量大分子单体(Ⅱ)进行正离子开环共聚合制得每个链接有约1.3个PEG枝的聚丁二醇(Ⅳ),用以合成了在软链段上接有PEG枝的聚醚氨酯(S-PEU).ESCA及抗凝血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位置接枝的PEU,其表面都有明显的聚醚链段富集.S-PEU抗凝血复钙时间只比未接枝者增长约20%,而H-PEU则增约一倍,比S-PEU增约60%.随PEG最增大,复钙时间增长.  相似文献   

7.
固态离子导体作为一种高能密度电池中的电解质在传感器中的实际应用受到了普遍关注。聚氧化乙烯与碱金属盐的复合物是其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一类。但它在室温下电导率较低、力学性能不理想,人们正着力于研制综合性能优良的高分子固态离子导  相似文献   

8.
配位有机硅在聚醚氨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直接从无定型二氧化硅出发,与乙二醇、氢氧化钾反应,生成高反应活性的五配位硅钾络合物,并以此为原料与2-氯乙醇反应制备双羟基四配位有机硅单体,该单体作为扩连剂再与异氰酸酯基封端的聚醚或聚酯进行低温溶液缩聚反应合成含硅聚醚氨酯,经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胶渗透色法测定分子量等对合成的物质作了结构表征,热重分析表明该聚合物的耐热性能有所提高,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分子量高于10万。  相似文献   

9.
聚醚氨酯的微区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聚醚氨酯热塑弹性体是属于(AB)n类型的线型多嵌段共聚物,包括交替的硬段和软段单元.自从1966年Cooper和Tobolsky首先提出聚氨酯具有微相分离的本体结构之假设以后,至今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这类材料结构形态与性能关系的研究结果. Wilkes和Koberstein等使用SAXS研究了聚氨酯体系的形态特征.一般认为,聚氨酯材料的微相结构包括一个叠层状或类似叠层状形态,由相分离的软段和硬段组成,平均尺寸为100A的数量级,在软硬段微区之间还存在一相混合的过渡区,其厚度可以从几个埃至几十个埃.然而,SAXS虽然能够高分辨地给出多相体系相分离情况的定  相似文献   

10.
王盈康  李玄  HSU  S.L 《高分子学报》1989,(3):322-328
 通过对聚醚氨酯红外光谱酰胺-Ⅰ谱带的二级微商及傅里埃自解卷积处理,发现了位于1715cm-1的新组分并可归属于无序的相间界面。应用差减光谱及曲线拟合对热处理试样的光谱谱带进行分析表明聚醚氨酯的加热/冷却过程是与可逆的无序/有序化过程及微相混合/分离过程有关的。新发现的1715cm-1组分强度的变化与无序/有序化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过硫酸钾引发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醋(Span20)和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醋酸酯(Tween60)的混合物为乳化剂制备丙烯酰胺微乳液,研究了体系中Tween60浓度、水相丙烯酰胺浓度对微乳液电导行为的影响.用过硫酸钾引发微乳液聚合,发现聚合开始后,体系电导率迅速下降,在聚合进入恒速期后电导不再降低.聚合的动力学表达式为:Rp∝[AM]1.17[E]-1.26[I]0.5;Mv∝[AM]1.05[E]-0.94[I]-0.62.它与常规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相差较大,却类似于悬浮聚合.  相似文献   

12.
UV光引发的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不透明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体系的UV光引发聚合新方法 .使用普通中压汞灯并辅以适当搅拌 ,UV光引发丙烯酰胺 水 煤油 Span80 +OP 10反相乳液聚合可在 2 0min左右完成 ,所得聚合物分子量达千万 ;聚合过程中不存在恒速期 ,扫描电镜未观察到聚合前后乳胶粒径有数量级的变化 ,表明聚合反应以单体液滴成核为主 .此外 ,考察了光引发剂类型及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光引发剂的引发活性为Irgacure 2 95 9>(ITX +EDAB) >BDK ,引发剂浓度增加 ,反应速度先增加而后降低 ,存在一最大值 ;单体浓度增加 ,反应速度加快 ,聚合物分子量提高 ;乳化剂用量增加 ,反应速度加快而分子量变化不明显 ;聚合表观活化能为 13 34kJ mol.  相似文献   

13.
辐射引发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辐射引发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徐相凌,张志成,张曼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合肥230026)关键词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辐射引发聚合聚丙烯酸胺(PAM)及其共聚物是广泛应用的水溶性高分子.80年代中期,Candau等’‘-”首先开始研究了丙烯酸胺的...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由乳化剂聚乙二醇壬基苯基醚OP、聚乙二醇壬基苯基醚(TX—4)、丙烯酸胺、水和煤油组成微乳液时,体系中水相丙烯酸胶浓度及体系温度对乳化剂最小量有明显的影响;而OP、TX—4比例及油水比例的影响不大.本文研究了辐射引发微乳液聚合的动力学,得到如下表达式:聚合速率及聚合物特性粘数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3.2KJ/mol,-33.2KJ/mol.聚丙烯酸胺微乳液具有特殊的增稠性能,与聚电解质增稠剂相比,电解质对增稠效果的影响不大,而其他表面活性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两种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的方法 ,制备了线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 .研究了放电时间、放电功率、单体的初始浓度及溶液的pH值等对聚合产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initiated by ceric ammonium nitrate alone has been studied in aqueous medium. The effects of UV light irradiation on the initial rates of polymerization, the activation energy and on the polymer molecular weigh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dark, the rate of polymerization under UV light was accelerated to eleven times higher, and the overall activation energy was lowered markedly.  相似文献   

17.
A novel binary photosensitization system composed of benzophenone (BP)/diphenyliodonium chloride (DPIOC) Ariethylamine (TEA), exhibiting a good photoresponse at near UV and visible light regions, was used as the initiator for photopolymerization of MMA. The radical photogeneration in the binary system consists mainly of two parallel reactions, i. e. , BP/TEA photohydrogen-abstraction and DPIOC/TEA complex photodecomposition, but the latter is more active than the former. 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rate of polymerization induced by the binary system (BDT)is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ose by the corresponding single systems The polymerization rates are proportional to [BP]~(0.16), [DPIOC]~(0.32) [TEA]~(0.45) and [MMA]. The mechanism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