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辛弃疾现存的629首词中涉及女性的词作共183首。这些词和辛弃疾的爱国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就是这些关于女性描写的词作不但充实了辛弃疾词作的内容同时也更全面地表现其真性情的完美性格。而在梳理、分析辛弃疾女性词的内容及其内涵的同时,我们看到他女性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作者不同于时人独具特色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
在辛弃疾的全部词作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登临怀古之作。不幸的时代环境和悲剧的人生遭遇使辛弃疾的登临怀古词具有满纸英雄气、满怀英雄恨的英雄失路之悲慨的深刻内蕴以及境界开阔、用典精当、奔放豪迈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在诸多的词作中,他的写酒写醉词作也别出心裁有所托,为人称道。因为在醉词中,其醉态是假,醉意是真,同样抒发了壮志难酬、立功无名的悲怆情怀,体现了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和蓬勃向上的人格精神,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语言美学是一门通过文本语言研究文学之美的边缘学科。本文以语言美学为研究方法,李清照词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从语音和语象两个层面,论证了[i]韵在李词表情上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发现隐性意象在意蕴生成中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创作和思想两方面对辛弃疾继承屈原遗风进行分析和探究 ,揭示出屈原与辛弃疾之间明晰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南宋词人辛弃疾,人们往往只注重研究他的政治抒情词的内容、风格、技巧,而对其乡村田园词,却论及者极少,而这类词恰恰是辛弃疾第一次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熔恬淡之气、清丽之质、深沉之蕴、飞动之势于一炉,摧则为柔、柔中有刚,展示了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历史资料与稼轩词的分析,可发现,庆元二年对稼轩俳谐词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辛弃疾遭受了政治大风波与遭遇了生活大灾难,但反倒使辛弃疾的词风也由悲壮、悲凉转为谐戏、幽默,稼轩俳谐词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视野开阔,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侨寓信州20余年,他时常游历观赏山水之美景,留下许多咏叹的佳作。据统计,辛弃疾山水词中,全词围绕古信州山水风景点叙写的作品有60余首,所记游历的风景大约有40余处。这些景点距离其寓所大都不远,词中所选择的景点都是词人亲身游历过且自身对之颇有感悟的景点,对这些山水风光的叙写,往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被称为豪放词人,他词作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壮志未酬的情感,风格以豪放雄杰见长,然而作为宋代词坛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词作内容又是多方面的,在抒发报国之志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吟咏山水之作。他的山水词或带有比兴寄托,余味无穷,或讴歌祖国山河,壮丽秀美。这些词作凝聚了稼轩特有的感受,是构成稼轩词多种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的婉约词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两方面加以探讨,可看出辛弃疾不仅是矢志报金报国的铮铮英雄,而且是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极有性情”的词人。辛弃疾改革与充实了婉约词的题材内容,柔中有刚的卓异风格又是他对婉约词艺术风格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的经济生活堪为南宋高级文官的代表。其俸禄收入来源广,数量丰,支持其基本生活所需绰绰有余。其良好的经济状况影响到生活方式,使其广交游、多宴饮,从而催生了词创作活动,导致其偏好词体,具有尊体意识。而辛词所表现的平和心态以及崇雅尚真的审美趣味,也或多或少受其经济生活的影响,并通过词作的题材、风格等方面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中国词学研究会、上饶师范学院联合发起的纪念辛弃疾诞辰870周年"辛弃疾与词学"国际学术论坛,于2010年10月在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成功举行。与会代表对辛弃疾的思想、政绩、辛氏家谱、辛稼轩笺注、稼轩交游区域以及交友群体,词与音乐的关系以及辛词与词学的应用型研究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关于辛稼轩研究的文献资料、对辛稼轩的传播和接受研究,以及词体盛衰的研究,是本次论坛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在南渡后择居于上饶,主要原因在于:上饶地形与便利的交通条件;南迁的大族与朝廷赋闲的士大夫集聚上饶,因而文化处于繁荣时期;上饶当时是一个正在建设的新兴城市;上饶有美丽的山水与纯朴的民风民俗。这一切也是辛弃疾成为伟大词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宋代歌妓词是中国古代“女性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歌妓词的情感内涵主要有:对坚贞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家主的感激和对被愚弄的绝望等。宋代歌妓词在情感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真切动人。这些歌妓词人以她们独有的女性的视角、女性的笔触与那些男性词人一起共同构成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宋词世界,对宋词的全面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淳熙十五年,陈亮邀朱熹到信州铅山辛弃疾处相会,但朱熹爽约了。爽约的原因,在于陈亮邀会的目的是极论政事,但陈亮的观点是事功派,此时辛弃疾的观点与陈亮相近。而朱熹此前已与陈亮作了"义利王霸"之辩,因此没有兴趣与陈亮作"铅山之辩"。但是之后朱熹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对辛弃疾进行理学渗透,辛弃疾也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朱熹的"克己复礼"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词学思想的角度,对秦词的创作实践进行了全面观照,论述了秦观既坚持词的本色传统,又有所创新发展的创作特色。这一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坚持了词的音律特征;(二)开始以创作的严肃性和思想性转变传统的香艳主题;(三)在艺术表现上体现出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秦观词素有美如春花的赞誉,这一美学特色毫无疑问主要体现在他词作的“天生好言语”上。本文着重对秦词语言的色彩美,音律美,灵动美和含蓄美的具体形态作了较为全面的观照,从而使我们对秦词的语言特色,有一个深入的体认。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