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钯(Pd)是一种性质非常特殊的稀有过渡金属,在化学以及材料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钯催化反应的产物中常有一定浓度的残余钯污染,需要进一步纯化和检测.因此发展用于检测Pd的技术手段很有必要.零价钯可以通过对烯丙基氧化插入而切断烯丙基醚类化合物的C-O键.基于这个反应,设计合成了荧光分子二氟硼姜黄素烯丙基醚化合物,并测试了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对钯化合物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该荧光分子对二价钯并无响应,只有零价钯Pd2(dba)3使该分子荧光发生猝灭.该荧光分子对于零价钯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和响应性,可作为基于脱烯丙基化反应检测零价Pd的荧光探针,为“turn off”型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2.
以4-溴-1,8-萘二甲酸酐为骨架,利用两分子1-(2-氨乙基)吡咯烷作为亲核试剂,采用一锅法合成一种萘酰亚胺类pH荧光探针Daepna,用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对产物进行表征,并检测了其不同pH值条件下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该荧光pH探针在较宽的pH范围(2.0~11.0)内有着较灵敏的响应,在紫外灯的照射下可直接用于pH值的可视化检测;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紫外光照30min内荧光维持恒定;具有较好的抗金属离子干扰性,5种常见金属离子(Ca2+,Cu2+,Fe3+,Mg2+,Zn2+)对其荧光强度变化的影响均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3.
以苯并咪唑为母体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分子探针L,考察了该探针的荧光特性及其与Fe~(3+)的络合方式.结果表明,探针L在CH_3OH/Tris(体积比为7∶3,pH 7.4)体系中,可从常见的金属离子中选择性识别Fe~(3+),方法的线性范围在2~20μmol·L~(-1),检出限为1.77×10~(-8)mol·L~(-1),Fe~(3+)与探针L的络合比为1∶1,除Cu~(2+)外,其他金属离子对于Fe~(3+)检测无明显影响,且在pH 3.0~12.0范围内能稳定有效地检测Fe~(3+).  相似文献   

4.
为制做一种低成本、易标记、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的生物传感器,本文制备了一种具有较强荧光信号及生物兼容性的多孔硅生物传感器材料,利用纳米金的等离子体效应增强多孔硅中荧光标记物的荧光信号,在纳米金修饰的多孔硅中采用罗丹明6G荧光标记法对生物分子进行检测.通过链接生物荧光探针后荧光信号强度的变化实现生物浓度检测,其检测极限为1...  相似文献   

5.
以1,8-萘酰亚胺为基本结构单元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胺类荧光分子探针,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1H NMR)、质谱(MS)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荧光光谱滴定法考察了该化合物对5种羧酸分子的识别性能,并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计算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研究结果表明它对对甲苯磺酰丙氨酸有很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消耗型硫化氢荧光探针因灵敏度较低,无法实现铁死亡过程中细胞内硫化氢含量的检测。基于此,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双光子激发深红光发射的硫化氢荧光探针KS-HS。探针分子中引入了硫代氨基甲酸苄酯的结构单元,可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释放出H2S从而提高探针的灵敏度。探针分子中的叠氮基与硫化氢发生还原反应,作为触发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效应并释放深红光的开关。该探针对H2S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检出限低至15 nmol/L)、选择性好,可成功检测基于OGD/R模型模拟的铁死亡过程中细胞内硫化氢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pH 2、4、6和8环境诱导获得不同聚集态的β-乳球蛋白,并促使其与油酸发生自组装分子过程,采用荧光光谱仪和圆二色谱仪等技术研究不同聚集态β-乳球蛋白在与油酸发生自组装前后的表面疏水性及二三级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pH 2、4和6环境下诱导的不同聚集态β-乳球蛋白与油酸形成自组装分子后其表面疏水性有所增加,而pH 8环境下获得的解离态β-乳球蛋白油酸自组装分子的表面疏水性发生降低现象;圆二色谱图发现不同pH环境下获得的不同聚集态β-乳球蛋白油酸自组装分子前后其二级结构及组成比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步荧光光谱和內源荧光光谱说明pH 2、6和8环境下获得的不同聚集态β-乳球蛋白油酸自组装分子的发色基团周围的三级结构有所变化,而pH 4环境下获得的自组装分子的发色基团周围的三级结构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8.
荧光光谱法研究三唑磷对DNA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采用荧光光谱法并结合溴化乙锭(EB)荧光探针、I-离子效应、DNA熔点效应及盐效应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三唑磷与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DNA对三唑磷的内源荧光产生强烈的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两者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54×103L.mol-1和1.082  相似文献   

9.
细胞黏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理环境参数,影响着物质的转运、代谢、信号传递以及细胞分化与凋亡等生理活动。细胞黏度的变化与多种疾病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开发可用于细胞成像的黏度荧光探针对理解细胞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靶向定位不同细胞器且可用于细胞成像的黏度荧光探针,从结构设计、检测机制、生物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同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EB在有机溶剂和结合DNA时荧光增强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常见的有机溶剂乙醇、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等对EB及DNA-EB荧光光谱及其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溶液的极性、粘度及EB所处环境的疏水性等是影响EB荧光光谱及其强度的主要因素。当EB分子的菲啶环嵌插到DNA的双螺旋碱基对之间,阻止了溶液中水分子通过质子转移而使激发态EB分子的能量损失,从而使EB的荧光强度大幅度增加,当在DNA-EB体系中加入有机溶剂时,体系的荧光强度先是增加,达到一峰值后,荧光强度又降低,实验结果表明这是由于DNA在有机溶剂中收缩引起的,当DNA收缩到其碱基平面刚好容纳EB分子时,EB与DNA结合最为紧密,激发态的EB分子被水分子通过质子转移所损失的能量最少,因而荧光强度最大;当DNA分子在有机溶剂的作用下进一步收缩成球形时,DNA的相邻碱基平面空间不足以容纳EB分子时,EB分子便被挤了出来,荧光强度大为下降,说明EB是一种探测DNA构象变化的优良探针。  相似文献   

11.
细胞内黏度和过氧亚硝酸根离子(ONOO-)含量影响正常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与很多疾病过程密切相关.为此,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黏度和ONOO-双响应荧光探针VI-PN(2-((6-羟基-2,3-二氢-1H-氧杂蒽-4-基)亚甲基)丙二腈).在溶液体系中,该探针随着溶液(PBS/甘油)体系黏度增大,红色荧光(λeml = 6...  相似文献   

12.
荧光光谱法研究酸性大红3R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Tris缓冲溶液(pH 7.4)体系中,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首次研究了染料酸性大红3R(A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大红3R与牛血清白蛋白能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涉及静态猝灭和非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对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筛选出CSFV的保守靶序列。设计针对该靶序列的分子探针,通过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的相互作用,将捕获探针偶联到纳米磁珠,将检测探针偶联到荧光量子点,建立了基于纳米磁珠分离富集靶标和量子点探针捕获特性的生物传感器检测CSFV核酸的方法。该方法对标准品的检出限为104copies/μL,对临床样本的检出限为106copies/μL,且与其他猪病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生物传感器对25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羟基葫芦[6]脲(HOCB6)与二苯胺磺酸钠(DPS)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溶液的pH值、常见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对该包结物的形成及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主客体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和亲水性端口效应形成了1:1型的HOCB6-DPS外式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1.25×103 L·mol-1.同时采用其母体葫芦[6]脲(CB6)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CB6与DPS也通过类似方式形成1:1型的外式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2.80×102 L·mol-1.但与HOCB6使DPS荧光峰略有蓝移不同,CB6使DPS的荧光峰明显蓝移,说明葫芦脲腔体周围引入的十二个羟基能改变葫芦脲的分子识别能力,导致上述光谱的变化和包结常数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丙硫氧嘧啶对L-半胱氨酸包覆的ZnS纳米粒子荧光强度的影响,发现在pH=6.5的KH2PO4-NaOH缓冲溶液中,丙硫氧嘧啶对功能化ZnS纳米粒子有荧光猝灭作用,据此建立了以功能化的ZnS纳米粒子为荧光探针测定药物制剂中丙硫氧嘧啶含量的荧光分析法.丙硫氧嘧啶浓度在4.00×10-6~4.00×10-4mol.L-1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8 7,检出限(S/N=3)为1.70×10-6mol.L-1,对浓度为4.00×10-5mol.L-1丙硫氧嘧啶标准溶液平行测定11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9%.该法用于丙硫氧嘧啶片中丙硫氧嘧啶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荧光光谱法研究枸橼酸氯米芬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溴化乙锭为荧光探针,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枸橼酸氯米芬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7.4的模拟体液条件下,枸橼酸氯米芬与DNA可发生相互作用,但作用较弱.当枸橼酸氯米芬浓度较低(≤1.00×10-4mol/L)时,主要作用方式表现为沟槽方式;当枸橼酸氯米芬浓度较高时,主要作用方式表现为混合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选择性和量子点的优良荧光特性,制备获得了对双酚A(BisphenolA,BPA)具有特异荧光响应的分子印迹-量子点纳米结构聚合物(MIP-QDs),并应用于痕量BPA的测定.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选择性分析等对获得的MIP-QDs特征进行分析,表明其对BPA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响应.在此基础上获得的MIP-QDs最佳反应体系如下:水:乙醇=6:4 (V/V)、pH为5.0、Na Cl质量浓度3.5%.在最佳条件下, MIP-QDs在0.002~10.0 mg·L~(-1)时,抑制剂浓度与(F——0-F)/F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3,LOD为0.75μg·L~(-1).在添加质量浓度分别为0.002,0.1,2.0 mg·L~(-1)时,回收率为96.8%~102.8%,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7.4%.结果表明,获得的MIP-QDs对BPA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荧光抑制性能.  相似文献   

18.
农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粮食作物产量的显著增加,但农药的滥用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农业产品中残留农药的实时、快速检测对于全球食物及环境安全有重要意义.碳量子点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可调的发射波长、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显著的光稳定性,可用于构建残留农药检测的荧光探针.本文简要阐明了碳量子点荧光探针用于农药检测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9.
分别合成主体分子聚β-环糊精和客体分子侧链含有金刚烷的聚合物,对其结构、分子量进行磁共振氢谱(~1H NMR)及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并通过将主客体分子混合得到一种具有自我愈合能力且同时具有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的超分子水凝胶.研究发现,该水凝胶的相转变温度随着主/客体聚合物摩尔比的增加而提高,提高主/客体摩尔比、聚合物浓度和介质pH值有利于水凝胶的形成;水凝胶的溶胀率受聚合物浓度和水凝胶周围介质的pH值影响较大,体外药物释放具有pH响应性.基于主客体作用力的可逆性,该超分子水凝胶具有自愈合性.  相似文献   

20.
生物硫醇,如半胱氨酸(Cys)、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谷胱甘肽(GSH)等在细胞内调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维持细胞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灵敏和高选择性地检测细胞内的生物硫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合成了一种可检测生物硫醇的荧光探针TTCNPy纳米颗粒,该探针具有近红外荧光发射(λem=727 nm)及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260 nm)。基于生物硫醇中巯基的强亲核进攻能力,能够破坏荧光探针中的共轭π键,导致探针荧光猝灭。该探针能够在缓冲溶液中灵敏地检测生物硫醇,对Hcy、Cys、GSH的检测限分别为0.479,0.429,0.480μmol,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此外,该探针还具有合成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细胞毒性低的优点,可以用于检测溶液和细胞中的生物硫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