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代十六烷基吡啶(HDPB)在0.10 mol·L-1 Cl3CCOOH溶液中对冷轧钢(CRS)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20℃时100 mg·L-1 HDPB的最大缓蚀率可达93.7%,HDPB浓度越高,缓蚀性能越强,而温度越高,缓蚀性能越弱。HDPB在CRS表面的吸附过程包含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且为放热吸附。冷轧钢在添加HDPB的Cl3CCOOH溶液中腐蚀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符合Arrhenius和过渡态理论方程,添加HDPB后表观活化能、指前因子、表观活化焓、表观活化熵均增大。HDPB为混合型缓蚀剂,其电化学作用机理为“几何覆盖效应”,加入HDPB后,Nyquist图主要由高频区的容抗弧组成,且随着HDPB浓度增大,电荷转移电阻增大,SEM微观形貌进一步证实了HDPB有效减缓了CRS表面的腐蚀速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首次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对冷轧钢在1.0 mol/L柠檬酸(H3C6H5O7)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并研究其与碘化钾(KI)复配后缓蚀协同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独1227或KI均能一定程度抑制冷轧钢在柠檬酸中的腐蚀,100 mg/L 1227与200 mg/L KI复配后最大缓蚀率高达95.3%。缓蚀协同效应系数(s)高于1,表明两者复配后存在协同效应。1227、KI及1227/KI的吸附行为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式。1227与KI协同后的吸附平衡常数进一步增大,标准吸附Gibbs自由能(ΔG?)降低;极化曲线表明1227、KI、1227/KI同时对阴阳两极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为“几何覆盖”模型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Nyquist图呈两个时间常数的高频区弥散容抗弧和低频区的小感抗弧,1227与KI复配后的电荷转移电阻进一步增大,缓蚀性能进一步增强;SE...  相似文献   

3.
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椰油酸二乙醇酰胺对冷轧钢在二氯乙酸(Cl2CHCOOH)溶液中的缓蚀作用;测定各条件下溶液的电导率和表面张力探究加入缓蚀剂后所引起溶液构效性的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试对钢表面微观形貌和亲/疏水性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DEA对冷轧钢在0.10 mol·L-1 Cl2CHCOOH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90 mg·L-1 时最大缓蚀率为95.1%(40℃)。CDEA在钢表面的吸附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标准吸附Gibbs自由能为-31~-40 kJ·mol-1。动电位极化曲线表明CDEA为“几何覆盖效应”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随着CDEA浓度的增加,表面张力下降,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30 mg/L;含CDEA的Cl2CHCOOH水溶液的电导率在钢片腐蚀浸泡后有所下降。缓蚀钢表面表现为疏水性,接触角为95.06°。SEM和AFM微观形貌进一步表明...  相似文献   

4.
通过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60在0.10 mol·L-1二氯乙酸(Cl2CHCOOH)溶液中对冷轧钢的缓蚀性能,并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试对冷轧钢表面的微观形貌和亲水/疏水性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20℃时100 mg·L-1吐温-60的缓蚀率可达89.6%,6~48 h内缓蚀效果稳定;20~50℃时吐温-60在冷轧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标准吸附Gibbs自由能为-42.92~-47.41 kJ·mol-1,吸附过程中伴随着熵增加。动电位极化曲线表明吐温-60为“几何覆盖效应”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随着吐温-60浓度的增大,Nyquist图的容抗弧半径增大,电荷转移电阻增大,而界面双电层电容值下降。SEM和AFM的微观表面形貌进一步证实了吐温-60能有效减缓钢表面的腐蚀程度;缓蚀后钢表面接触角增大,表面疏水性增强,可有效屏蔽酸介质对钢表面的腐蚀。  相似文献   

5.
稀土Ce~(4+)和香兰素在H_3PO_4介质中对钢的缓蚀协同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3.0mol/LH3PO4介质中,稀土Ce4+和香兰素(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对冷轧钢的缓蚀协同效应。结果表明,香兰素对冷轧钢有中等程度的缓蚀作用,缓蚀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大缓蚀率为66%,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稀土Ce4+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较差,最大缓蚀率仅为20%左右。稀土Ce4+和香兰素复配后对冷轧钢产生了明显的缓蚀协同效应,最大缓蚀率可达90%。稀土Ce4+和香兰素在H3PO4介质中复配后形成了新的配合物,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6.
空心莲子草提取物对钢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原料,采用40%(体积分数)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溶剂进行回流提取制得空心莲子草提取物(APE)。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APE在0.5 mol·L~(-1) H_2SO_4溶液中对冷轧钢的缓蚀性能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APE对冷轧钢在H_2SO_4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缓蚀率随APE浓度增加而增大,50℃时100 mg·L~(-1) APE的缓蚀率为84.7%;APE在钢表面的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且标准吸附Gibbs自由能为-29 kJ·mol~(-1)~-26 kJ·mol~(-1);动电位极化曲线表明APE属于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Nyquist图谱在高频区呈弥散容抗弧,而在低频区有小段感抗弧,添加APE后电荷转移电阻显著增大,SEM和AFM表征表明APE在冷轧钢表面形成吸附膜并起到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0.5 mol/L NaCl溶液中,山梨酸钾(PS)与Zn2+对Q235钢的缓蚀协同效应。 失重实验结果表明,在0.5 mol/L NaCl溶液中,PS对Q235钢具有一定的缓蚀效果,缓蚀效率随PS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添加PS的质量浓度为25.0 g/L时,最大缓蚀效率仅为38.37%,而PS与Zn2+复配后存在显著的缓蚀协同作用,缓蚀效率高达91.03%。 动电势极化结果表明,PS与Zn2+混合物可同时抑制Q235钢的阴、阳极反应,属于阳极型缓蚀剂。 阻抗谱表明,该混合物可在电极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 XPS分析证明保护膜是由PS、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Zn(OH)2沉淀组成。  相似文献   

8.
木冠南  李向红  屈庆  周俊 《化学学报》2004,62(24):2386-2390
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了盐酸介质中,稀土铈(IV)离子和钼酸钠对冷轧钢的缓蚀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钼酸钠和稀土Ce4+对冷轧钢都有一定的缓蚀作用,但最大缓蚀率不超过42%.通过吸附模型的讨论发现,在Langmuir吸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校正后的模型能更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并求出了三个吸附参数.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稀土铈(IV)离子和钼酸钠对冷轧钢产生了明显的缓蚀协同效应,最大缓蚀率可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9.
2-氨基嘧啶在盐酸介质中对钢的缓蚀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向红  邓书端  付惠 《应用化学》2012,29(2):209-215
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2-氨基嘧啶(2-AP)在1.0~5.0 mol/L HCl溶液中(20~50 ℃)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 结果表明,2-AP对冷轧钢在1.0 mol/L HCl中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且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校正的Langmuir吸附模型;缓蚀率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随温度的升高和H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2-AP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EIS谱呈半圆容抗弧,电荷转移电阻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阻抗谱(EIS)、极化曲线、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CO2饱和的3.5%NaCl腐蚀介质中,咪唑啉季铵盐(IAS)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H)对Q235钢的缓蚀协同效应.结果表明,IAS与低浓度SDSH在腐蚀介质中具有较好的缓蚀协同效应,且当二者以1:1(50 mg·L-1:50 mg·L-1)的浓度比例复配时,协同效应最明显,缓蚀率为88.5%;而IAS与高浓度SDSH间会产生拮抗效应.本文通过建立合理的吸附模型,阐述了协同效应及拮抗效应的机理.SDSH与IAS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过程均为放热的自发过程,前者符合Frumkin吸附模型,后者符合Temkin吸附模型.单独使用较高浓度的SDSH对Q235钢也有较好的缓蚀作用,缓蚀率接近90%.  相似文献   

11.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通过阳离子架桥形成的拟聚阴离子为软模板,通过改变PVP、SDS和纳米材料前驱体氯金酸(HAu Cl4)浓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调控还原产物金纳米花形貌及粒径。表面张力、电导率、毛细管电泳及Zeta电位等实验结果表明PVP-SDS-HAu Cl4形成新的拟聚阴离子,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SDS、PVP和HAu Cl4的较低浓度组合更易获得表面凸起丰富的金纳米花。PVP-SDS拟聚阴离子发挥了二级软模板作用,在PVP (50 g·L-1)-SDS (2 mmol·L-1)-HAu Cl4 (0.25 mmol·L-1)溶液中调控合成的金纳米花为{111}晶面为主的面心立方结构,其平均等效粒径为108 nm,且表面上密集分布约16.5 nm的凸起。该金纳米花有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探针分子罗丹明6G的SERS信号强度依赖于金纳米花的表面凸起形貌。该研究中金纳米...  相似文献   

12.
通过乙醇水溶液回流法制备了番泻叶(Folium Sennae)提取物(FSE),并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静态阻垢、失重、电化学、扫描电镜及量子化学计算等方法分析了FSE的阻垢缓蚀性能及作用机制。实验表明,FSE对CaCO3、CaSO4、Ca3(PO4)2的阻垢效率均能达到90%以上;FSE的浓度为600 mg·L-1时,对碳钢在1 mol·L-1 HCl溶液中的缓蚀效率可达87%;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加入FSE后,碳钢表面的腐蚀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电化学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表明,FSE对阳极和阴极均有抑制作用,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其缓蚀机制是化合物分子以物理和化学混合吸附的方式在碳钢表面形成保护层阻止介质侵蚀,且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基于二胺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双酶显色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牛奶中组胺与腐胺含量的方法。取10 mL牛奶样品,加入10 mL 2%(质量分数)硝酸铅标准溶液,混匀,再加入20 mL 0.1%(质量分数)三氯乙酸标准溶液,混匀,离心,取上清液,将溶液pH调至7.2,得到待测样品溶液。移取1.0 g·L-1二胺氧化酶标准溶液100μL,加入100μL待测样品溶液,于50℃水浴中反应15 min。反应结束后,依次加入1.0 g·L-1辣根过氧化物酶标准溶液50μL,0.5 g·L-1四甲基联苯胺标准溶液200μL和2 mol·L-1盐酸溶液50μL,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体系的吸光度。结果显示:样品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又变为黄色;组胺、腐胺的浓度分别在2.5~150μmol·L-1和5~200μmol·L-1内与其对应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分别为0.652 2μmol·L-1和1.134 1μmol·L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2-十二烷基二硫代-4-苯基-1,3,4-噻二唑-5-硫酮(DPTT),用元素分析、IR1、H NMR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动态旋转挂片法考察了DPTT和苯并三唑(BTA)复配时对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单一DPTT在浓度为3.0 mg/L时缓蚀效果最佳;DPTT与BTA复配使用时显示出较好的协同效应,1.0 mg/L DPTT和1.0 mg/L BTA复配时缓蚀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红四氮唑在盐酸介质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向红  邓书端  付惠 《应用化学》2009,26(9):1075-1079
用失重法、电化学法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红四氮唑在1.0 mol/L ~ 5.0 mol/L HCl介质中对冷轧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红四氮唑对冷轧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且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并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详细讨论了缓蚀作用机理;AFM测试结果表明红四氮唑在钢表面吸附形成了致密的缓蚀剂膜层。  相似文献   

16.
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法研究了盐酸介质中,稀土铈(Ⅳ)离子和钼酸钠对冷轧钢的缓蚀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钼酸钠和稀土Ce^4 对冷轧钢都有一定的缓蚀作用,但最大缓蚀率不超过42%.通过吸附模型的讨论发现,在Langmuir吸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校正后的模型能更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并求出了三个吸附参数(△H^-,ΔG^-,△S^-).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稀土铈(Ⅳ)离子和钼酸钠对冷轧钢产生了明显的缓蚀协同效应,最大缓蚀率可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17.
绿色聚天冬氨酸复配缓蚀剂对A3碳钢的缓蚀抑雾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失重法和极化曲线法研究了聚天冬氨酸(PASP)和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复配对A3碳钢在6mol·L-1HCl腐蚀介质中的协同吸附行为及缓蚀抑雾作用.结果表明:复配缓蚀剂可有效抑制A3碳钢在HC1介质中的腐蚀,当PASP浓度为20g·L-1,缓蚀率可达94%,抑雾率83%;随着温度的升高,复配缓蚀剂的缓蚀性能下降.复合缓蚀剂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校正的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为放热、熵减的自发过程;复配体系属于阳极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MIL-101(Cr)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技术确认了标题化合物的结构,利用扫描电子镜(SEM)技术及物理吸附技术表征了其形貌特征与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MIL-101(Cr)材料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0.8μm, BET比表面积与总孔容积分别为1505 m2·g-1和0.11 cm3·g-1。随后进行了对布洛芬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MIL-101(Cr)对布洛芬的吸附在30 min即可达到平衡,且为拟一级动力学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36.3 mg·g-1。10 mg MIL-101(Cr)吸附剂可实现20 mg·L-1布洛芬溶液中溶质的98%去除率。以上实验结果可为探究MIL-101(Cr)在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型不对称双季铵盐缓蚀剂在HCl中对Q235钢的缓蚀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伟伟  张静  杜敏 《化学学报》2011,69(16):1851-1857
采用静态失重法、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自制的含咪唑啉环不对称双季铵盐缓蚀剂(DBA)在1 mol•L-1 HCl介质中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 并探讨了其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缓蚀效率随DBA浓度增加而增大, 在25~55 ℃的实验温度范围内, 浓度为2.89×10-4 mol•L-1时, 缓蚀效率均在90%以上, 且缓蚀效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极化曲线测试显示DBA是一种阴极抑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缓蚀剂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 其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式, 属于化学吸附. 最后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DBA的缓蚀机理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芯片制程低于7 nm,互连线后端填充的铜线电阻急剧增加,而平均自由程更低的金属钴(Co)可以用来取代铜,以减少由外表面和晶界处发生的散射导致的线电阻增长。在此选用硫酸钴(CoSO4)作为主盐,硼酸为缓冲剂,以孔雀石绿(MG)为抑制剂进行研究。通过电化学伏安法测试,发现随着MG浓度的增加,金属Co的沉积过电势逐渐增加,沉积受到抑制。利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测试得出,MG的加入对整个沉积过程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这是因为MG容易吸附在阴极表面,与Co2+形成配位键,从而抑制了Co2+还原。随着对流过程的增强,阴极电流密度逐渐减小。最终确定镀液配方为0.4 mol·L-1 CoSO4, 0.5 mol·L-1硼酸,少量Cl-, 20 mg·L-1 3-巯基-1-丙磺酸钠盐和10 mg·L-1 MG,在-1.27 V, pH=4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微米级别PCB盲孔的超填充。由计时电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