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室温条件下,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稳定剂,以Mg粉作为还原剂,采用一步置换法制备AuPd和Au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该AuPd纳米粒子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uPd纳米粒子呈单分散态且能长时间稳定存在。采用不同摩尔比(3∶1,1∶1或1∶3)的金属离子前驱体AuCl4-和Pd2+,均可制备出单分散的AuPd纳米粒子。PVP对AuPd纳米粒子的稳定存在起关键作用。为对比AuPd催化活性,采用上述方法制备了单金属Au纳米粒子,所制备的AuPd以及Au纳米粒子对4-硝基苯酚(4-NP)的还原降解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其催化效率顺序为:Au1Pd1>Au3Pd1>Au1Pd3>Au。Au1Pd1纳米粒子循环使用5次后,其催化活性没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均匀、单分散的BaF2∶Tb3+纳米粒子,并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水杨酸钠敏化的BaF2∶Tb3+纳米粒子(SS-BaF2∶Tb3+)。 系统地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质。 结果表明,监测Tb3+离子在547 nm的5D47F5跃迁,SS-BaF2∶Tb3+纳米粒子获得了从200 nm到385 nm波长范围宽的激发带;激发SS的π-π*电子跃迁吸收,由于SS到Tb3+的能量传递(“天线效应”),SS-BaF2∶Tb3+纳米粒子产生了增强的Tb3+离子绿光发射;敏化纳米粒子中Tb3+离子光致发光寿命比未敏化纳米粒子中Tb3+离子寿命长。  相似文献   

3.
在功能化离子液体氯化1-羟乙基-3-甲基咪唑([HEmim]Cl)辅助下, 在室温水溶液中一步快速合成了具有多孔海绵状结构的AuPd纳米材料.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X射线能谱(EDX)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AuPd纳米海绵为合金结构, 由表面粗糙的纳米颗粒聚集熔接而成. 采用不同摩尔比(3∶1, 1∶1或1∶3)的前驱物HAuCl4和Na2PdCl4均可制备出海绵状AuPd合金结构. 离子液体对AuPd纳米海绵状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在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中, 不同组成的AuPd纳米海绵均表现出比商用Pd/C催化剂更优异的性能. 其中, Au1Pd3纳米海绵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 反应在98 s内即可完成, 反应速率常数为0.0143 s -1, 是商用Pd/C的2.3倍. 该方法也可用于制备其它双金属(如PdCu, PtCu等)和多金属纳米海绵.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的化学共还原法制备了Pd/Co双金属纳米颗粒, 研究了PVP及还原剂(NaBH4)的用量、金属盐浓度、金属比例等对Pd/Co双金属纳米颗粒催化NaBH4制氢性能的影响.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Pd/Co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在1.5-2.8 nm之间. Pd/Co双金属纳米颗粒(BNPs)的催化活性远高于Pd与Co单金属纳米颗粒的活性; 当Pd/Co的理论原子比为1/9时, 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最高可达15570 mol·mol-1·h-1 (文中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均为每摩尔Pd的活性). 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结果表明, Pd原子与Co原子之间发生电荷转移, 使得Pd原子带负电而Co原子带正电, 荷电的Pd和Co原子进而成为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 所制备的Pd/Co双金属纳米颗粒具有很好的催化耐久性, 即使重复使用5次后, 该催化剂仍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且使用后的纳米颗粒催化剂也没有出现团聚现象. 双金属纳米颗粒催化NaBH4水解反应的活化能约为54 kJ·mol-1.  相似文献   

5.
在微量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存在下, 利用超声还原氯化钯水溶液, 制备出超细纳米Pd颗粒, 用高分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其表面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纳米Pd粒子的粒径均一, 大约为3 nm. 纳米Pd/PVP复合粉末的羰基红外吸收峰比PVP的羰基吸收峰红移9 cm-1; 且当超声反应50 min时, PVP紫外吸收波峰蓝移16 nm, 表明了纳米Pd与PVP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 XPS结果证明, 纳米Pd与PVP的羰基基团通过配位作用使超细纳米Pd粒子得以稳定分散存在.  相似文献   

6.
采用甲基丙烯酸锌加速还原氯化钯(PdCl2) 溶液中的钯离子(Pd 2+)为钯(Pd) 纳米微球, 进而用得到的钯纳米微球直接制备钯/氧化钯(Pd/PdO) 纳米复合微球.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等方法对 Pd/PdO 纳米复合微球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制备的纳米复合微球为表面粗糙、 大小均一的纳米微球.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等方法考察了 Pd/PdO 纳米复合微球在对硝基苯酚(4-NTP) 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此报道了一种未曾发现的有趣现象:尽管[Au23(SC6H11)16]、Au24(SC2H4Ph)20 (Ph:苯环)、Au36(TBBT)28 (TBBTH:对叔丁基苯硫酚)、Au38(SC2H4Ph)24、混合Aux(SC2H4Ph)y团簇及3 nm的金纳米粒子有不同的组成、结构、尺寸和保护性硫醇配体,但它们在三苯基膦(PPh3)作用下,均能统一地经由亚稳的[Au11(PPh3)8Cl2]2+最终转化为稳定的双二十面体[Au25(PPh3)10(SR)5Cl2]2+ (SR:硫醇配体)。换句话说,三苯基膦是这些硫醇保护的纳米粒子的统一转化器。然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柠檬酸盐(Citrate)保护的金纳米粒子和[Ag25(SPhMe2)18] (Me:甲基)在同样的条件下,却不能转化为[Au25(PPh3)10(SR)5Cl2]2+或[Ag25(PPh3)10(SR)5Cl2]2+,暗示了硫醇保护的金纳米粒子具有与三苯基膦反应的独特性能。另外,我们考察了配体对双二十面体[Au25(PPh3)10(SR)5Cl2]2+团簇荧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敏敏  魏文涛  逯一中  武海滨  陈卫 《分析化学》2012,40(10):1477-1481
制备了在石墨烯上修饰的AgPd合金纳米粒子,并将其应用于对过氧化氢(H2O2)的电化学检测。通过两步合成得到此纳米复合物:利用柠檬酸钠作为保护剂和还原剂,合成石墨烯负载的Ag纳米粒子(Ag/GO);在100℃下,通过Ag与Pd2+之间的置换反应得到石墨烯负载的具有空心结构的AgPd合金纳米粒子(AgPd/GO)。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电子显微镜(TEM)等对此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及其吸收光谱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安培法(i-t)的研究结果表明,修饰在石墨烯上的空心AgPd合金纳米粒子对H2O2还原具有显著的催化活性,对H2O2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1~1.4 mmol/L(R=0.990);检出限为1.4μmol/L。  相似文献   

9.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含有乙酰丙酮钯(Pd(Ac)2)前体的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经H2还原和900℃碳化处理得到了Pd纳米粒子负载的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Pd/CNF).此方法中,CNF的制备和Pd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同步进行的,无需对碳载体进行任何预处理,实现了纳米粒子负载CNF的一步制备,简化了实验步骤的同时确保CNF载体骨架的完整性.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表明,大小均一的Pd纳米粒子牢固地分散在CNF表面,其粒径约为60 n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了Pd/CNF的晶体结构.Pd纳米粒子以单质态形式存在,具有面心立方体结构.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Pd/CNF复合材料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情况,Pd/CNF对甲醇氧化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优于商业化Pd/C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室温下快速合成了Fe3+掺杂的BiF3超小纳米粒子,只需要反应1 min,较小的Fe3+离子即可替代BiF3晶格中较大的Bi3+离子.随着Fe3+掺杂量的增加,BiF3:Fe3+纳米粒子的粒径不断减小,当Fe3+的掺杂量达到0.119时,可以得到尺寸约为6.9 nm的Fe3+掺杂BiF3超小纳米粒子.此外,Fe3+离子的掺杂使BiF3:Fe3+-x样品的能带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制备的Fe3+掺杂BiF3超小纳米粒子在光催化剂和荧光材料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Pd纳米粒子出发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Pd@SiO2纳米粒子,并将其负载于不同形貌Al2O3载体上,制备出具有良好CO催化氧化活性的催化剂。以纳米球形Al2O3为载体时,Pd@SiO2/Al2O3催化剂活性优于无核壳结构的Pd/Al2O3催化剂。将纳米Pd@SiO2负载到球形和菱形Al2O3上,制备出Pd@SiO2/Al2O3催化剂。结果表明: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Al2O3载体(球形)有利于Pd@SiO2的分散,且SiO2层可以抑制Pd粒子的团聚,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催化活性。而较小比表面积的载体(菱形)上出现了Pd@SiO2的团聚,表现出较低的CO氧化活性,但在降低负载量后,CO氧化活性明显提高。该结果为推动新型热稳定、高效纳米三效催化剂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Pd纳米粒子出发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新型纳米Pd@SiO2/Ce0.4Zr0.6O2三效催化剂及作为参比的Pd/Ce0.4Zr0.6O2催化剂, 采用X射线衍射、 透射电子显微镜、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和氮气低温吸附-脱附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Pd@SiO2/Ce0.4Zr0.6O2和Pd/Ce0.4Zr0.6O2催化剂的三效反应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SiO2壳层可以抑制Pd粒子的团聚, 同时还能抑制Pd物种的再分散, 减少Pd的流失. 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Pd@SiO2/Ce0.4Zr0.6O2催化剂具有更好的三效催化活性和更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以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膜玻璃为基底,电化学恒电位法制备AuPd合金纳米粒子.系统考察了AuPd纳米粒子的组成和不同制备条件对其结构和电催化性能的影响.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散射谱(EDX)、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化学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AuPd合金中Au:Pd元素比与投料比基本一致,纳米粒子分散均匀;AuPd合金纳米粒子对乙醇电氧化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显著高于纯Pd纳米粒子.当沉积电位-0.3 V、Pd:Au=3:1时,Au1Pd3纳米粒子对乙醇电氧化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对乙醇氧化峰值电流密度是相同条件下制备的Pd纳米粒子的7.7倍,稳定测试1800 s时乙醇氧化的电流密度(1.05 mA cm~(-2))是Pd纳米粒子(0.02 mA cm~(-2))的52.5倍.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聚氰胺甲醛预聚物中N原子与Pd2+的相互作用,将Pd2+化学锚定在预聚物中;并以二氧化硅水凝胶为造孔剂、2,4-二氨基苯磺酸为预聚物缩合促进剂,在水溶液中制备出锚定了Pd2+的胶体纳米球;再经摩尔分数5%氢气焙烧、HF腐蚀,得到Pd质量分数为1.37%、平均粒径为(2.4±0.87) nm的碳载高分散Pd纳米粒子催化剂Pd@C。 将其应用于Suzuki反应,在加入Pd与碘苯物质的量比为1:100的催化剂时,反应5 min收率为99.3%,且经8次循环后活性未降低,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效果和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化学共还原法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稳定的Pt/Ni双金属纳米溶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合成的Pt/Ni双金属纳米溶胶进行了表征, 并系统研究了PVP用量、还原剂用量和浓度、双金属比例对该双金属纳米溶胶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双金属纳米溶胶的平均粒径在2.0 nm左右, Pt/Ni双金属纳米溶胶的催化活性比Pt及Ni单金属纳米溶胶的高, 当Pt/Ni摩尔比为1:4时, 纳米溶胶的催化活性最高, 其活性值为16640 molH2·molPt-1·h-1.所制备的Pt/Ni双金属纳米溶胶催化剂具有很好的耐久性, 5次催化实验后该催化剂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该双金属纳米溶胶催化NaBH4水解反应的活化能为48 kJ/mol.  相似文献   

16.
以异丙醇铝Al(Opri)3(即Al(OCH(CH3)2)3)为原料,用醇盐水解法制备纳米氧化铝粒子,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制备条件(加水方式、反应物配比、浓度、溶剂等)对产物粒子颗粒大小的影响,采用TEM、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所得产品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纳米Al2O3粒子分散性好,粒径在20-100nm之间,颗粒的形状和尺寸随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水热法制备掺杂铁离子的TiO2纳米粒子及其光催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TiCl4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掺杂铁离子的TiO2纳米粒子,利用XRD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反应温度、胶体溶液pH值和反应时间对水热反应的影响.考察了所制备的Fe3+-TiO2纳米粒子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催化性能,实验发现,制备的掺杂0.1%Fe3+-TiO2纳米粒子与纯TiO2相比,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原子捕获法是在高温条件下制备高热稳定单原子催化剂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该方法制备的单原子催化剂通常面临着催化活性低、 反应适用范围窄的问题. 因此, 拓展这类单原子催化剂的应用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本文采用高温捕获法制备的铱(Ir)单原子催化剂在氮氧化物分解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较低, 但是在继续负载纳米粒子后, 单原子与纳米粒子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协同催化作用.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CO吸附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CO-DRIFTs)表征结合反应动力学分析揭示了反应的活性中心是金属态的Ir纳米粒子. 虽然氧化态的Ir单原子不能直接活化N2O分子, 但是可以改变Ir纳米粒子的电子结构和吸附性能. 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2-TPD)实验证实, 单原子的存在可以促进O2从Ir纳米粒子上脱附, 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9.
ITO上电沉积Pd的成核机理及电催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技术和计时电流技术, 研究了ITO上电沉积Pd的过程, 发现Pd在ITO表面的电沉积是过电位成核且为不可逆的扩散控制过程; 根据Cottrell方程计算得到[PdCl4]2-的扩散系数为2.19×10-5 cm2/s; 根据Scharifker的理论模型, 归一化处理电流-时间曲线, 与理论成核曲线对照, 判断Pd 的成核机理.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Pd 的形貌进行分析, 讨论了沉积电位和沉积时间对Pd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 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Pd纳米粒子进行结构分析, 并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及在碱性条件下乙醇分子的电催化性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了单分散GdxY2-xO3:Eu3+纳米颗粒,并利用SEM,TEM,XRD和荧光光谱对产品的形貌,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适量Gd3+的加入对Y2O3:Eu3+的发光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同时达到最大荧光强度所需的价格较贵的Gd3+用量,也从燃烧法的80%大幅减少到20%.另外,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Eu3+浓度对纳米颗粒荧光性能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