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二、培養基的條件培養基的功用,一方面是供给菌種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供给菌種综合产品的原料。其成分可分为两類:第一類为炭水化物,如糖飴,玉黍粉,麥粉,馬鈴薯,紙漿废液,葡萄糖等。這些是酒精,丙酮戊醇,构椽酸,酵母等工業的重要原料。其功用是供给微生物生长的能(Energy)。第二類成分是蛋白性的材料如酪素,玉黍浆(Corn steep)粟米,蛋清,鱼肉,肉膏,蛋白脒,  相似文献   

2.
分析研究了不同粒径分布的石油焦成浆性及制备水焦浆的流变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石油焦的成浆性较好,成浆浓度近70%,浆体的表观黏度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粒径分布越宽,越有利于堆积,堆积效率越高,可制浆浓度越高,制备水焦浆的最佳药剂量越低,采用萘系分散剂制备的水焦浆呈胀塑性流型,粒径分布越宽,胀塑性越弱,利用静置观察法与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测定相结合评价水焦浆的稳定性,水焦浆的稳定性差,且粒径越大,析水率越低,沉降区的焦粉颗粒越易发生聚结,底部越易产生硬沉淀,稳定性越差。颗粒聚结是水焦浆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敬华  何志民 《化学教育》2007,28(10):49-49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教材中证明氧气化学性质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证明了氧气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金属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相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针对这些不足,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了改进。1实验存在的问题按照教材要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须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在铁丝的末端绑上一根火柴杆,实验时先将火柴杆点燃,待火柴杆将燃尽时,迅速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的操作存在2个问题:第一,火柴燃烧的程度不…  相似文献   

4.
报道三种不同类型的气相色谱用氦直流等离子体离子化检测器。以氦气为载气和工作气体, 白金电极为放电电极, 通过测量检测器的工作参数, 考察了检测器对H2, O2, Ar, N2, CH4, CO, CO2等永久气体的响应特性及分析性能, 并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对检测器的离子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天民同志对於个人所提出的高中化学教材的几个问题,在基本上完全同意,並对鹽類水溶液呈酸性或(酉兼)性的解释,和「膠體溶液」一名詞介绍与否的取决,给出了宝贵的意见,抛磚引玉,收獲甚多。 關於鹽類水溶液呈酸性或(酉兼)性的解释,张同志的解释方法,極为简明,中学生易於接受,在原则上个人極为同意。铝離子的水解反应可寫  相似文献   

6.
Fe/Ti/Si复合微粒的表面结构与催化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UV-vis,FT-IR,XRD,XPS,Raman等手段研究了Ti/Si,Fe/Ti,Fe/Ti/Si复合微粒的表面结构与催化活性。研究表明:Ti/Si复合微粒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TiO~2微粒,TiO~2微粒以晶化度较低的锐钛矿相高度分散在SiO~2网络中,粒径约为10nm;并与SiO~2形成Si-O-Ti桥氧结构;提高了TiO~2微晶的热稳定性、比表面积和表面缺陷;有利于吸附降解有机污染物、半导体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及提高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Fe/Ti复合微粒具有Ti-O-Fe网络结构,粒径约为12nm,样品呈晶化度较低的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形式,这种结构有利于促进半导体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与活性.OH基团的生成;并能在半导体TiO~2中形成杂质中间能级,扩大光响应范围及提高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但是,杂质Fe^3^+的掺入促进了TiO~2微粒的晶格畸变,晶粒增大。所研究的复合微粒中,Fe/Ti/Si体系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这种体系兼有Ti/Si,Fe/Ti复合微粒的优点,包含Si-O-Si,Si-O-Ti,Ti-O-Ti,Ti-O-Fe多种网络结构的Fe~2O~3,Fe~3O~4,FeO多种物种,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缺陷;大大提高了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是一种极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光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高等师范化学专科素质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师范化学专科教育是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确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将目标纳入课程,构建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采取有力措施,优化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要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与课堂教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千红 《化学教育》2001,22(1):7-9,37
面对知识的飞速增长,新经济时代已见端倪,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正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任务。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际,就如何设计教学,使学生自主且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国际著名的理论化学家、教育家,我国理论化学的奠基人唐敖庆院士不幸于2008年7月15日与世长辞。《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决定以“继承唐敖庆先生遗志,展现当代中国化学风采”为主题,出版纪念专集。《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主编、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嘱我写序,我觉得《学报》提出的主题很好,就以此为题,写一点我学习唐敖庆思想的体会,作为吉林大学和国家基金委写的唐敖庆生平和他的卓越成就的补充,请大家指正。 我和唐先生相识60年了,他是我和高小霞最钦佩的良师益友,对我们选择的人生道路、政治方向和学术思想,都有深刻的影响。 1. 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 唐敖庆于1940年在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曾昭抡、吴大猷、华罗庚三位教授带领唐敖庆、李政道、朱光亚等青年助教赴美考察科学技术结束后,唐敖庆被推荐到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研究院学习。半年后他以异常突出的优秀成绩获得University Fellowship。这是哥大最高的奖学金,比助教奖学金高一倍。哥大全校几千名研究生中只有8个名额。化学系的200多名研究生中只有他一人获此殊荣。 有一门课我和他同班听课,他因高度近视眼,从来不记笔记,繁复的数学推导都能记在脑子中,随时可以写出来,考试总是第一或得满分,令哥大的美国同学侧目而视,公认他是数学奇才和记忆天才。 哥大有一个中国学生俱乐部(Chinese Student Club),被国民党分子李某把持,只有几十人参加。唐敖庆和他参加的新文化学会于1948年发起成立哥大中国同学会(Chinese Student Association),他被选为同学会主席,由于他在中国同学中的威望,有200余人参加。当年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还有一个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总会会长是侯祥齢。它的纽约分会和哥大中国同学会、新文化学会、留美基督教青年会等经常联合组织一些活动,例如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租借纽约河边教堂(Riverside Church)附近的国际学生公寓(International House)的健身房,召开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根据新华社报道的国旗图样,自己制作五星国旗,请纽约《华侨日报》唐明照主编做国内形势报告。唐明照是美共党员,也是中共地下党员,于1950年回国,回国后曾当选联合国副秘书长。大会还向联合国发了签名通电,要求驱逐国民党代表,接纳新中国代表。又如创办并出版《留美科协通讯》多期,发起“一人一元劳军运动”,在海南岛解放时,慰问解放军,全美国有一千余人参加。这些活动对促进留美学生回到新中国起了很大作用。 2. 始终把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放在第一位,创造三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的“教学、科研、行政三肩挑”的奇迹 1949年11月唐敖庆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辞谢了导师的再三挽留,克服重重阻难,于1950年1月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任教。 1952年院系调整,唐敖庆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基础较差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创建化学系,后任吉林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他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下,总是兼挑教学和科研重担,例如1953他和卢嘉锡先生在青岛首次为高教部举办全国物质结构进修班,1954年又和卢嘉锡、吴征恺、徐光宪在北京举办第二届物质结构进修班。因为物质结构是新课,不但中国以前没有开设过,而且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生中也很少开设,只在研究生中开设类似的Chemical Physics课, 所以培养物质结构新课的师资是50年代初的紧急任务。 从1953起到1994年,唐先生在繁重行政工作之余,利用暑假举办十多次全国高级学术讨论班。这样在教学、科研、行政三方面都有非常卓越成就的“三肩挑”科学家、教育家,我在我同辈的学者中,想不出有第二个人能做到。但正如唐先生所希望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比我们年轻的学者中,一定会有人继承唐先生的遗志,做到并超越唐先生,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化学家的风采。 唐先生认为大学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这在上世纪50年代不是教育领导部门的共识,有人认为科学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承担,教育部门没有固定的研究经费。 3. 瞄准世界前沿的创新学术思想 1956年国家制订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直接参加规划组的多数是1955年当选的第一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规划组成员中最年轻的是唐敖庆和卢嘉锡(都是41岁)。他们两位看到化学发展的国际趋势,已进入探索微观世界规律的量子化学和物质结构,与以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为主体的宏观物理化学,以及以实验方法为主体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互相结合的新阶段,建议把“微观与宏观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结构与性能结合”的“四结合”指导思想,写入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化学部分,为此对他们的老师辈科学家做了深入细致的汇报和沟通,取得他们的全力支持和认同。 当十二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55个有明确国家目标的重大项目已经确定以后,唐先生和卢先生建议把“物质结构的基础研究”作为第56项重大项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准。这对我国化学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高教部把物质结构纳入大学化学系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为此唐先生和卢先生率先培养全国物质结构师资。这一正确决策使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果没有唐先生和卢先生倡导的“四结合”教学和科研指导思想,那么我国大学化学本科的教学,将落后国际水平30年,20世纪80年代派遣留学生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1982年哈佛大学Doering教授建议CGP(中国化学赴美留学研究生项目)计划,迅速得到当时高教部黄辛白副部长的同意,任命唐先生为CGP计划的命题组组长。Doering教授非常欣赏物理化学试题中强调理论化学的内容,认为这是美国一流大学的要求。Doering教授1948年在哥大任助理教授,我选修过他讲的高等有机化学,所以他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也是CGP命题组成员,在80年代和Doering教授有过多次交往。他曾经对我说,中国大学化学本科生的教学水平是世界一流的,CGP录取的学生在美国一流大学的研究生院学习,都能名列前茅。 唐先生是我国理论化学的奠基人,在吉林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理论化学研究所。现在全国理论化学的学术领导人多数是唐先生的学生,或间接受到唐先生思想的教导。 研究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有三大理论方法:价键理论法、分子轨道法和配位场理论法。唐先生在价键法方面,开展杂化轨道理论研究,在分子轨道法方面,开展图形理论研究都取得巨大成就。我那时因党中央毛主席决策研制原子弹、导弹、氢弹,国家号召全民办原子能,从化学系调到技术物理系担任副系主任,负责原子能化学的教学与研究。我在核燃料的配位化学的实验研究中,感到配位场理论的重要性,但自己知道研究配位场理论的数学基础远远不如唐先生。有一次和唐先生谈起,他后来经过文献查阅,发现配位场理论都是理论物理学家开始建立的,国内外都没有化学家参加,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于是决定开展配位场理论研究。从全国抽调人才,在吉林大学办为期二年的配位场理论研究讨论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成就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以后他在高分子物理化学等交叉领域,以同样的思想和理念开展工作,都取得非常卓越的成就。我想这些思想和理念,就是唐先生的遗志,我们继承他的遗志,一定能在世界上展现当代中国的化学风采。 4. 用“十六字方针”指导我国的基金评审工作 1986年国家成立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唐敖庆担任首届主任,提出“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十六字指导方针。这与过去计划经济的政府拨款制度完全不同,而是与世界先进的基金评审制度接轨的。基金委第一年的全部经费只有8600万元,当年受理1万多项申请,从中选出3000多个优秀项目给予资助。当时科技界认为基金资助的金额虽然不多,但获得批准是很光荣的,因为它是严格公正择优评选出来的。四年以后基金委的评审制度在科技界获得崇高声誉,以后历届基金委的领导对基金评审制度又有重大发展,国家对基金委的拨款也大幅增加了几十倍。 5. 考虑别人远多于考虑自己的崇高品德 关于唐先生先人后己的高风亮节,我和熟悉唐老的同志们都有深切体会。1952年院系调整时,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理科合并为新北大。那时物理化学的教授和副教授有8位之多,新北大显然不需要那么多。唐先生参加院系调整的师资分配工作,主动提出自己到条件艰苦、基础较差的东北人民大学,而把我留在条件优越的北京大学。 他在吉林大学时对学生的深切关怀,是众所周知的。他在基金委工作期间,对司机马杰同志也很关怀。所以1998年他中风住院时,马杰同志非常悲痛,住在医院陪同。今年唐老逝世的当天,也是马杰最先打电话告诉我的。 6. 悉心指导办好《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唐先生在三肩挑的繁重工作之余,还担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主编,对两刊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在副主编、全体编委和编辑部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于1985年在国内率先创办月刊,1984年率先办英文版,1999年进入SCI核心选刊。这次纪念唐先生的专集共发表57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充分反映了广大化学工作者对唐老的敬重、爱戴和深切的怀念之情。预期两刊一定能早日办成世界一流的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将迎来中国化学会80华诞。1932年,化学界的前辈们怀着拳拳爱国之心,抱着科学救国之志,自愿组成了这个学术团体。他们以民族大业为己任,对发展我国的化学化工和化学教育,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在其后不到两年,本刊就作为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正式问世。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前景辉煌。  相似文献   

11.
Methyl and benzyl ethers are widely utilized as protected alcohols due to their chemical stability, such as the low reactivity of the methoxy and benzyloxy groups as leaving groups under nucleophilic conditions. We have established the direct azidation of chemically stable methyl and benzyl ethers derived from secondary and tertiary benzyl alcohols. The present azidation chemoselectively proceeds at the secondary or tertiary benzylic positions of methyl benzyl ethers or unsymmetrical dibenzyl ethers and is also applicable to direct allylation, alkynylation, and cyanation reactions, as well as the azidation. The present methodologies provide not only a novel chemoselectivity but also the advantage of shortened synthetic steps, due to the direct process without the deprotection of the methyl and benzyl ethers.  相似文献   

12.
Subhasish Neogi 《合成通讯》2013,43(13):1901-1915
Palladium catalysed transfer hydrogenation using cyclohexene as the donor is found to deprotect readily alcohol benzyl ethers and aliphatic benzyl esters. The phenol benzyl ethers and benzyl benzoates are stable under thes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3.
Synthesis of benzyl alkyl ethers was performed in high yields by intermolecular dehydration of benzyl and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alcohols under the effect of copper containing catalysts. The formation of benzyl alkyl ethers occurs with participation of benzyl cation.  相似文献   

14.
Remarkable selectivity is achieved in the cleavage of benzyl ethers using ball-shaped palladium nanocatalysts, Pd@MCM-48, in an MCM-48 matrix. The unique nanocatalysts not only feature unprecedented complete hydrogenolysis selectivity of a benzyl ether over hydrogenation of a double bond, but also demonstrate selective cleavage of unsubstituted benzyl ether over substituted benzyl ethers.  相似文献   

15.
The mechanism of 1,2-aryl shifts in the Wittig rearrangement of α-metallated benzyl aryl ether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behavior of the following ethers: benzyl phenyl ether, benzyl para-tert-butyl- and meta-tert-butyl-phenyl ethers, benzyl 2-bromo-4-tert-butylphenyl ether and dibenzo[b,d] pyran. The failure to trap any aldehyde intermediate, the ease of rearrangement for the pyran, the lack of evidence for an aryne intermediate with the benzyl butyl ethers and other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have led to the proposal of an intramolecular pathway in which radical pairs are generated and then collapse to the isomeric carbinolate.  相似文献   

16.
Ramesh Naik 《合成通讯》2013,43(10):1723-1726
Dimethylsulfoxide (DMSO) oxidizes benzyl ethers into corresponding benzaldehydes at 110°C; the reaction is accelerated by 49% aq. HBr. The conditions work well for different aryl‐substituted benzyl ethers. This protocol is inert toward dialkyl ethers.  相似文献   

17.
Allyl and benzyl ethers of alcohols can be prepared conveniently and in high yield with allyl and benzyl bromide in the presence of solid potassium hydroxide without use of any solvent. Phenols can be converted to allyl ethers but are inert to benzylation under abov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
NH4Cl.CrO3对烯丙基醚和苄基醚的选择性氧化成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良先  蔡昆  陈密峰 《有机化学》1995,15(6):595-598
本文报道了NH4Cl.CrO3(简称ACC)在无溶剂反应条件下, 以较好的产率, 将烯丙基醚或苄基醚选择性地氧化成相应的酯。  相似文献   

19.
以Mn(Ⅲ) / Mn(Ⅱ)为 间接氧化还原体系研究苄基醚的氧化. 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能高产率选择性地氧化苄基醚为 苯甲醛和相应的醇. 阳极液中Mn(Ⅱ)可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20.
Triphenylphosphine hydrobromide was found to cleave the benzyl ethers derived from 1°, 2° alkyl, and aryl alcohols to the corresponding alcohols and benzyltriphenylphosphonium bromide in good yields. Alkene and allyl phosphonium salts were produced from the benzyl ethers with 3° alkyl and allyl groups,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duct is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the carbocationic intermediate. The anhydrous, stoichiometric amount of PPh3·HBr offers a new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deprotection of benzyl et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