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引言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的灵魂.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揭示其内容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高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是现代教学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的根本区别之一.数学思想方法是基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的一种隐性的数学知识,而认识隐性知  相似文献   

2.
1基本情况1.1授课对象学生来自徐州一中普通班,层次稍好,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基础,引导方向应为主动参与和创造,如此可以更好地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戚春志 《数学通报》2005,44(5):38-40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的目的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一些问题既进行横向拓宽与纵向的深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反思,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角度进行沟通与交流和积极思考与探索,以营造一种开放、民主、关怀和自觉探究的学习环境,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些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地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5.
对"数学教学反思"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宏斌 《数学通报》2007,46(3):9-12
数学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这一点已越来越被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所认可,并不断地被数学教师实践着、再思考着.“数学教学反思”亦已成为当前中学数学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话语,几乎成了谈数学教育必谈的热门话题,写数学案例必写的内容.许多数学教师都在各类中学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对“数学教学反思”的涵义、功能、具体方法策略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评述和研讨,更有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数学教学反思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比如对有效导入、情境创设、课堂提问、活动过程等教学环节进行了“百家争鸣”式的“教学反思”大讨论.  相似文献   

6.
吴晶 《中学数学》2023,(20):36-37
基于旧知引出新知、探究新知,是很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引导的重要方式.数学是一门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科,新学到一个知识或性质后,在随后的新知探究环节,前一个新知又成为后续新知的旧知.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课前预设,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相机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算法是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核心,也是数学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同时还要求把算法作为一种数学思想贯穿到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当中.新课标的高考考试中,每年都有一道与算法初步有关的试题,由此可见算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教学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婷 《数学通报》2003,(7):9-10
反思是指自觉地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 ,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 ,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必须给学生留下反思的时空 .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 ,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 ,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揭示问题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 ,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数学意识 ,优化思维品质 ;通过反思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  相似文献   

9.
数学习题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索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联想、主动反思,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陈旭 《中学数学》2012,(15):41-43
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的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重要的独特的作用.新课标指出:高中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  相似文献   

11.
葛晓明 《数学之友》2013,(12):34-36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基”.“四基”的出现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围绕“四基”展开数学教学是当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反思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加强除数是两位数珠算除法的基本功训 练在除数是两位数珠算除法的珠算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基本功做起,为珠心算除法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珠算除法时感到轻松、愉快。  相似文献   

13.
王小琴 《中学数学》2012,(16):29-30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思考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实施新课程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  相似文献   

14.
数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或合作共同体针对要学习的概念、原理、法则或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主动地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一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二期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些观点,使笔者改变了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本文将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为例说明一些做法,阐述一些教学心得.笔者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突出课程的理念: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证明及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性质的基础上,讲授直角三角形的另两个性质,为初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2.体…  相似文献   

16.
2004年3月,笔者参加了“上海市高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交流与评选”,上了一堂《余弦定理》的评选课,获得了市一等奖.现将该堂课的教学与反思整理成本文,与读者交流.一、教学目标学生能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能灵活、正确地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通过观察、思考及主动参与,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问题的乐趣;培养团结、合作、探索的精神.二、教学的全部过程1.问题提出利用2分钟时间播放关于上海市金山三岛的录像片段.通过解说让学生了解金山三岛的大致情况.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金山,有哪位同学知道大、小金山岛之间的距离?深默片…  相似文献   

17.
本节课是苏教版选修2—2第3章3.1“数系的扩充”的第一课时,从一开始的教学设计到实际的教学实施都始终以能否反映新课程方向与理念为准绳,突出体现以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数学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本质是指:1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2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3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4数学人文精神的体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核心.2014年9月某市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A、B两位学员对同一课题:“指数函数(第1课时)”进行了同课异构,展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处理教材的教学智慧,让数学教学更贴近数学本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员A教学片断1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  相似文献   

19.
王军 《中学数学》2012,(12):59-60
作为一名初三毕业班的任课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不难遇到如下三种情况. (1)学生曾练习过的题目,教师也讲评过,隔一段时间重现,仍会有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或者原来犯的错误现在又犯,过去走过的弯路现在还是走弯路. (2)不少学生学习刻苦,除完成课内练习,还主动买课外习题来做,题目做得较多,但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 (3)在考试中,学生觉得许多题目似曾相识,但又无从下手. 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经认真观察并分析发现,这些学生解题匆匆,就题论题,做完题目核对一下答案,就认为大功告成,不做分析和反思,不把过去做过的类似题日进行对比和总结,找出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或者对不会做或模棱两可的题同,不是主动深入地钻研,而是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和告诉答案,结果很容易忘记,也不能理解,就会出现类似以上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高效和谐的教学方式,已是每位教师直面的问题.同时,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而探究式教学无疑顺应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