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物理》1979,(2)
根据1978年11月21日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决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已经正式成立.名词委员会于1978年12月15日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定期地在《物理杂志上发表关于物理学名词的增补和改订,并广泛征求物理学工作者对名词的意见,包括对所发现的新名词和已有名词的意见(主要是基础方面的名词).有关这方面的来信或来稿请说明出处和理由,并寄《物理》杂志编辑部转交物理学名词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公告  相似文献   

2.
Boojum的故事     
最近我一直在参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1996年版物理学名词的修订工作,修订的主要原因是近一二十年来物理学在多个领域有长足的进展,相关的名词需要补充和规范.在讨论到B字头名词时,boojum一词义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3.
《物理》2020,(7)
正赵凯华老师自1983年便负责物理学名词工作,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名词工作委员会主任。2004年,第8届名词工作委员会成立,考虑到赵老师已经74岁,这一届由同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阎守胜老师主持工作,赵老师任顾问。我作为委员会秘书,开始了与赵老师十余年的交往。在与赵老师为代表的这一届名词工作委员会各位成员的交往中,我作为一个后辈,深深感受到老一辈物理学家认真治学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天下的情怀。感谢《物理》杂志给我机会,写下我对赵凯华老师在物理学名词工作中点滴回忆,以此祝贺赵老师九十大寿。  相似文献   

4.
《物理》2006,35(4):345-345
在中国物理学会第8届物理学名词委员会(简称委员会)成立之初,委员会在《物理》杂志上刊登了题为《大家都来关心物理学名词工作》的文章(2005年第3期),先后收到并陆续在《物理》上刊登了王正行、吴自勤和关洪的建议.其后,委员会又在新词的增补方面,公布了有关《量子信息》部分初步讨论的结果(《物理》,2005年第11期),也已得到回馈(见《物理》2006年第2期郭光灿的文章).委员会非常感谢并会认真考虑他们提出的很有见地的意见.受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的委托,委员会将从2006年初到2008年中,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对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1996年公布的物理…  相似文献   

5.
赵凯华 《物理》2005,34(12):872-872
《物理》杂志2005年34卷第10期第772页刊登了关洪先生的《对几个物理学名词的修改意见》,我有这样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光学测角计(因光学仪器厂尚未使用这个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人们多惯称分光计)的调节难点问题,从近几年在有关杂志上进行的交流情况来看,仍有必要再作些具体分析和讨论.现就<浅谈分光计的粗调>(载<物理通报>2000年第11期)等文所议,将我们不同的观点、方法和建议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开篇词     
曹则贤 《物理》2007,36(7):565-566
随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物理学名词层出不穷,物理学名词的渊源与使用为大家所关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研究员对物理学名词颇有研究,故《物理》杂志特开辟此“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邀请曹则贤研究员定期发表见解,以活跃《物理》的版面并引起读者对物理学名词讨论的兴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物理》2006,35(6):529-531
在中国物理学会第8届物理学名词委员会(简称委员会)2006年2月末对1996年版物理学名词A字头词条修订工作讨论的基础上,4月28日委员会召开了第2次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对A及B字头词条的修订和新词的增补,委员会认为,尽管会议提出的建议还只是初步的,但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听到物理学界同仁的反馈,还是尽早在《物理》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物理学名词工作已有70多年的历史.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伊始,只设立了三个委员会,其中之一就是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另外两个是学报委员会和物理教学委员会),把审定物理学名词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老一代物理学家参加了这项工作,作为首届名词审查委员的有萨本栋、严济慈、王守竞、饶毓泰、张贻慧,  相似文献   

10.
吴自勤 《物理》2005,34(10):771-771
最近,中国物理学会第8届名词工作委员会在《物理》2005年3期228页发表文章,希望“大家都来关心物理学名词工作”,同时《物理》还发表王正行教授的文章,建议“测不准”与“不确定”二词并用,本文响应上述号召,提出恢复“lattice”的并列译名“点阵、格子”的建议,供这一届名词工作委员会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话题和焦点在分裂句中的韵律编码方式及其对感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置是突显信息一种语法方式,如:"书,我买了三本。"这种分裂句对应两种语用功能:前置名词是话题或是焦点。对7个人在这两种语境下朗读的280个分裂句进行声学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条件下,前置名词后都有明显停顿。前置名词本身的音高和时长没有差别;(2)两种信息结构对基干部分有不同的韵律调节作用。前置名词为焦点时压低了基干部分的音高,而前置名词为话题时基干部分的音高为渐降。由此可见,话题的语调调节范围是自身,而焦点是全句;(3)前置名词和基干部分间的停顿在焦点条件下长于话题条件。22人对分裂句问答匹配度的判断结果表明,两种信息结构的不同韵律编码方式是有感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事情发生在“摩擦力”这节课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表面越粗糙,同样压力下摩擦力越大;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说这段话的时候,我很自信,因为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也丝毫没有对这句话的科学性产生过怀疑.但接下发生的事让我大感意外.  相似文献   

13.
任庆运 《物理》2011,40(1):44-47
物理与数学上的名词大多数源自欧美,传入中国之后沿用至今,其中许多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传播和介绍外来学术时译名的正确非常重要,译名若不精确达意,难免造成误解.文章探讨了若干习用的重要物理名词的翻译,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凯华 《物理》2007,36(11):888-889
对plasma一词的译名问题,我本人曾发表过看法[1],近来也有不少人关心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方案[2,3].自从1927年Langmuir用plasma一词来描述放电管中一个区域以来,今天已经80年了.在这80年里,plasma以及与之相关的词汇使用得愈来愈多,而其涵义被不断地拓展与更新.一个物理名词被引进后,其内涵随着科学的进展不断拓宽,以它为词根的术语和组合词愈来愈多,而且愈来愈长.这是科学术语发展和演化的总趋势,我们制订物理学名词时不能不考虑这一因素,这也是我们近年来制订物理学名词时得到的深刻经验教训.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制订中文物理学名词时,…  相似文献   

15.
我和赵凯华教授在中国物理学会的好几个机构中共事多年,如物理教学委员会、物理名词委员会等,其中共事时间最长,交往最多的,当推<大学物理>.  相似文献   

16.
《物理》1954,(7)
一本通报欢迎有关物理教学思想、中等学校物理学教材与教法、实验与设备、教学经验交流、物理新知、书刊评介等类稿件,原著翻译均可,但以未经及不再在他处刊载原则。每篇请勿超过五千字。二本通报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删减之权,作者如不愿接受,请预先声明。三来稿限用白话,并加标点。四科学名词请用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审定的名词。外国人名、地名请用标准及习惯的音译,第一次见时注原文,用圆括弧括起来,以后就只用中文译名。特别普通的人名、地名,如牛顿、莫斯科等,不必注原文。  相似文献   

17.
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现将黄伟民主编的物理(第二版)使用的规范化名词术语摘录如下,其遵循的原则是:(1)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2)同时参照国标确定的物理量名称和物理量符号,(3)适当考虑长期的教学习惯,保留少数现行用...  相似文献   

18.
赵凯华 《物理》2006,35(12):1067-1068
读了编辑部转来的林元章先生《对“等离子体”名称的质疑》一文,我们早有同感.此名词英文是plasma,其他拼音文字都采用类似的拼法或音译.中文是方块字,科学名词尽量采用意译是我们的传统,意译有“望文生义”的好处,但要有分寸,过之则将留下后患,近年来我们的新实践经验表明,意译要掌握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许槑 《物理通报》2007,(10):1-3
“黑洞(Black Hole)”这个名词是美国物理学家John Wheeler在196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他不愿意用“引力坍缩物体(Gravity Collapsed Objects)”这样的名词,希望创造一个较简洁、概括性好的词汇,他认为“黑洞”一词响亮、有号召力.  相似文献   

20.
关洪 《物理》2005,34(10):772-772
西方人在制订新的科学名词时,常常从拉丁语或者古希腊语里发掘出一些生僻的单词,或者利用它们的词根来制造新的术语,这样做可以区别于日常用语,一目了然地看出是专门名词,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当然首先要从祖先留下来的古代汉语里寻找适当的字词,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pseudo译“赝”,transmutation译“嬗变”,chaos译“混沌”,charm译“粲(数)”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