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掺杂稀土元素镨(Pr)的铁氧化钴CoPrx Fe2 x O4(x=0.0、0.01、0.025、0.05、0.075、0.1)纳米颗粒.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出来的样品是立方体结构的纳米颗粒,当掺杂量00.1(x=0.15)时出现杂峰.随着掺杂量从0增加到0.1时,样品的平均晶格尺寸从34nm减小到15nm,饱和磁化强度(Ms)从78emu/g单调减小至36emu/g,矫顽力从1008Oe降低到668Oe.  相似文献   

2.
采用快速液相烧结法制备出多铁BiFeO_3(BFO),Bi_1-xBa_xFe_(0.950)Ti_(0.050)O_3(x=0.100,0.150,0.200,0.300,0.350) 和Bi_(0.800)Ba_(0.200)Fe_(1-y)Ti_yO_3(y=0.025,0.050,0.075,0.100)陶瓷.研究了不同Ba,Ti掺杂含量对BFO陶瓷微观结构、表面形貌、介电性能以及磁性的影响.XRD测试表明制得的陶瓷样品为菱形钙钛矿结构,属于R3c空间群,Ba,Ti掺杂含量较高时会引起结构发生畸变.陶瓷的漏电流密度随Ba掺杂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却随Ti掺杂含量的升高而减小.磁性测试表明,Ba,Ti双位共掺杂BFO陶瓷具有饱和的磁滞回线,其剩余磁化强度随Ba掺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Ti掺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x=0.350时陶瓷样品的最大剩余磁化强度达到0.29emu/g.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法成功地制备出了Ba掺杂多铁BiFeO3(BFO)的Bi1-x Bax FeO3(x=0.1,0.15,0.2,0.3)陶瓷,研究了Ba掺杂含量对陶瓷结构、铁电、漏电以及磁性的影响,制得的陶瓷为菱形扭曲的钙钛矿结构,属于R3c空间群,Ba掺杂含量较高时会转变为赝立方结构;随着Ba掺杂含量的升高,铁电电滞回线的矩形度变好,漏电流密度减小.当x=0.3时,电滞回线的矩形度最好,漏电流密度最小,其值为8×10-6 A/cm2,与纯相BFO陶瓷相比,下降了两个数量级.磁性测试表明,Bi1-x Bax FeO3陶瓷具有饱和的磁滞回线,随Ba掺杂浓度的增加,其剩余磁性经历了一个先增大后下降的过程,其最大剩余磁化强度可达9emu/g.Ba掺杂显著地改善了BFO陶瓷的铁电性和磁性.  相似文献   

4.
以Fe_3O_4颗粒作磁性核,用壳聚糖对其表面进行修饰,通过戊二醛进行交联,使壳聚糖与戊二醛在Fe_3O_4粒子表面形成网状聚合物层,并用磷钨酸进行改性,制备了可回收利用的磁性Fe_3O_4/壳聚糖-戊二醛/磷钨酸(Fe_3O_4/CSGA-HPW)吸附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等表征,结果表明Keggin型磷钨酸有效地锚定在交联壳聚糖上。实验结果显示,磷钨酸可促进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作用(吸附量由14%提高到83%)。浓度、pH值对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B初始浓度增加,MB的吸附量先升高而后趋稳,去除率则逐渐降低;随pH值增大,MB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在Fe_3O_4:CS:HPW为1:1:1,pH为10的条件下,Fe_3O_4/CSGA-HPW对MB的吸附量可达110mg·g~(-1)。Fe_3O_4/CSGA-HPW吸附剂使用重复五次,MB去除率达83%。Fe_3O_4/CSGA-HPW对MB吸附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  相似文献   

5.
纳米材料晶粒尺寸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材料相结构的变化,从而限制材料的应用,如何提高纳米材料结构的稳定性随之成为纳米材料发展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研究碳包裹对Fe_3O_4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先采用水热法制备出17~20 nm的Fe_3O_4纳米颗粒作为前驱体,再以油胺作为溶剂,通过球磨法在Fe_3O_4粒子表面包覆一层碳涂层,合成Fe_3O_4@C复合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综合物理测试系统对样品的形貌尺寸和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碳包裹有效地阻止了纳米颗粒的团聚,增加了纳米材料的分散性,使得Fe_3O_4纳米颗粒向Fe_2O_3转变的起始转化温度提高了50℃,即使在空气中经过350℃焙烧和在高真空下进行300~900 K的测试,结构也并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合成法制备单相尖晶石结构 Nix Mn3-x O4 ( 0 .5≤ x≤ 1)纳米粉体 .实验结果表明 :微波处理方法制备单相尖晶石结构 Nix Mn3-x O4 ( 0 .5≤ x≤ 1)纳米粉体相合成温度比常规热分解和传统固相反应方法低大约 2 0 0℃以上 ,需用时间也远少于常规化学合成方法和传统固相反应方法 ,节约能源 .微波合成的纳米粉体晶粒平均尺寸为 30 nm左右 ,基本呈单分散分布 ,分布均匀 ,颗粒尺寸小于常规热分解方法 ,形状为多面体 ,优于常规合成方法的粉体 .  相似文献   

7.
用硝酸盐分解法(N-法)和柠檬酸络合法(L-法)合成了La-Sr-Ni-O系复合氧化物.用XRD技术考察了样品组成、制备条件及灼烧气氛等对产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按La_(1-x)Sr_xNiO_3计量比,用N-法合成只能形成四方体心K_2NiF_4结构的A_2BO_4型复合氧化物.而采用L-法,通过改变条件,在0.0≤x≤0.2范围内可形成菱形晶系钙钛矿结构的复合氧化物.另外,用L-法合成La_(2-x)Sr_xNiO_4系列样时发现,制备条件及灼烧温度、气氛对样品结晶态存在较大的影响,高温、空气氛下可形成高结晶态的K_2NiF_4结构复合氧化物.La_(2-x)Sr_xNiO_4体系CO催化氧化活性研究表明,随x(Sr~(2+)取代量)增加,CO的转化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备了(1-x)La2/3Ba1/3MnO3 xTiO2(x=0%~5%)多晶陶瓷样品,实验发现,随着TiO2掺杂量的增加,电阻率明显增大,金属绝缘相转变温度Tp值下降.通过室温(300K)和低温(78K)下不同磁场的磁电阻计算表明,适量的TiO2掺杂会明显提高材料的磁电阻性能;在1T磁场下,TiO2掺杂量为1%的样品室温磁电阻达到12%,这是未掺杂La2/3Ba1/3MnO3相同条件下的3倍,为磁电阻传感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FeSO4.7H2O、MnSO4.H2O、ZnSO4.7H2O、RE2O3(RE=Y、Nd、Gd、Dy)、HCl为原料,NaOH溶液为沉淀剂、H2O2为氧化剂,采用氧化共沉淀法制备出稀土元素掺杂(RE=Y、Nd、Gd、Dy)Mn-Zn铁氧体(Mn0.5Zn0.5RExFe1-xO4),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X射线衍射仪(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进行表征,讨论了稀土元素掺杂的种类和量对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要得到单相尖晶石结构Mn-Zn铁氧体,稀土元素掺杂量应控制在x≤0.02;Mn0.5Zn0.5RExFe1-xO4的晶粒度随掺杂含量x的增大单调减少;掺杂稀土元素Y、Nd对Mn-Zn铁氧体的磁性有削弱作用,不宜掺杂;而少量的稀土元素Gd、Dy掺杂有利于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的提高,x=0.02时,其饱和磁化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26.5和29.3emu/g。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热处理过程制备CoFe2O4纳米颗粒.研究了Co化学组分与热处理温度对纳米粒子相结构、穆斯堡尔谱与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o组分的增加和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纳米粒径逐渐变大;在平均粒径为11nm样品中,超顺磁性颗粒与亚铁磁性颗粒的比例为0.16;热处理对Fe3+离子分布有较大影响;随粒径尺寸的增大,其矫顽力和饱和磁化强度均增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了Sm_(2-x)Sr_xNiO_4系列稀土复合氧化物的形成范围及其结晶化学特征。XRD分析表明,在0.4≤x≤1.2范围内,能形成K_2NiF_4型结构的稀土复合氧化物,随Sr掺入量x的增加,其结构由空间群为D_(2A)~(23)-Fmmm的正交晶系逐渐向空间群为D_(4h)~(17)I_4/mmm的四方晶系过渡。本文从容纳因子t值、Ni离子的变价(Ni~(2+)/Ni~(3+))和NiO_6八面体的畸变角度探讨了Sr~(2+)的掺入量对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半导体和拓扑绝缘体是两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其纳米异质结可能具有特殊的物性和应用.本文利用两步法制备了半导体SnSe和拓扑绝缘体Bi_2Se_3纳米片异质结,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首先用溶剂热技术制备出形貌均匀的Bi_2Se_3纳米片,再以之为衬底,以Sn Se粉末为蒸发源,利用真空热蒸发技术制备SnSe/Bi_2Se_3纳米片异质结.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术表征了样品的物相和形貌,结果显示在三方结构的Bi_2Se_3纳米片上沉积得到了均匀分布的正交相Sn Se纳米颗粒,可以通过热蒸发实验参数调控纳米颗粒的厚度和密度.本研究的实验方法简便易行,得到的新型纳米异质结在近红外光电探测方面有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oFe2O4/SiO2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以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了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形成机理,并在室温下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复合材料的磁滞回线.实验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不超过1 250 ℃时,复合材料中的球型CoFe2O4纳米晶镶嵌在非晶SiO2基体中,纳米晶的平均尺寸从煅烧温度850 ℃时的5 nm缓慢增大到1 250 ℃时的35 nm;当煅烧温度升高到1 300 ℃时,SiO2的晶化导致了CoFe2O4纳米晶的严重团聚,CoFe2O4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迅速增大到83 nm,CoFe2O4的晶体结构有所改变,饱和磁化强度急剧增大,矫顽力和剩磁比则显著下降.并且在1 250 ℃时,复合材料的矫顽力和剩磁比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1 kOe和0.91.在850 ℃时,复合材料表现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14.
将通过化学共沉淀方法得到的Fe_3O_4纳米粒子依次用柠檬酸和双羧基化的聚乙二醇进行修饰,合成了具有磁靶向的纳米粒子载体(Fe_3O_4@PEG),分别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粒径分布、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合成的磁性纳米粒子负载上模型药物阿霉素(DOX),得到新的载药体系Fe_3O_4@PEG-DOX,研究了该载药体系的载药特征和释放行为.研究发现,该载体在水中载药率为85%,累积释放实验表明,在72 h内,pH 5.0时释放率达到71%,远高于pH 7.4时43%的释放率,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负载阿霉素的磁性纳米载体的抗肿瘤活性没有损失,与未经修饰的阿霉素的抗肿瘤活性相当.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柠檬酸连接的Fe_3O_4@PEG纳米粒子对阿霉素具有较好的修饰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阿霉素载药系统.  相似文献   

15.
G---的平面性     
设G是一个简单图,其全图G 是以V(G)∪E(G)为顶点集的图,其中顶点x和y相邻当且仅当下面的一个条件成立: (i) x,y∈ V(G) ,且x和y在G中相邻, (ii) x,y∈ E(G) ,且x和y在G中相邻, (iii) x和y分别属于V(G)和E(G) ,且它们在G中关联. G---是全图的补图.在这篇文章中,证明了G---是平面的充要条件是 V(G) ≤ 3或者G同构于2K2,C4, K4- e,K4, 2K1 K3, K1,4, K1 K1,3,2K1 P3.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La_(2-x)Sr_xCuO_4的Cu-O面准二维体系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物理掺杂模型。利用BCS理论弱耦合框架下的Van Hove奇点模型进行了掺杂量x与同位素效应指数α之间关系的计算,发现能与实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中在乙烷聚乙二醇(PEG)辅助条件下,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CoFe2O4.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磁学性质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了所得到的CoFe2O4是纯尖晶石相且晶粒尺寸为10-32nm左右.实验中发现CoFe2O4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随着水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水热液温度不仅影响纳米粒子的大小,而且还影响其形貌,随着水热液温度升高CoFe2O4的形貌,从球形变到八面体.磁性研究表明,所合成的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随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了一系列CoFe2O1纳米粒子.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拉曼光谱的分析显示,通过改变NaOH浓度.可以制备单相的CoFe2O1纳米粒子,晶格常数在0.830~0.840 nm之间,品粒尺寸在9.0~65.0 nm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矫顽力随着样品的尺寸的增加而增大,9.0 nm的CoFe2O1纳米粒子的矫顽力为0.283 2 T,而65.0 nm的CoFe2O1纳米粒子的矫顽力为0.467 4 T,饱和磁化强度与CoFe2O1纳米磁性粒子表面原子的不同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用溶胶 -凝胶 (sol- gel)方法 ,在 La Al O3 (10 0 )衬底上制备 L a1-x Cax Mn1.0 3 O3 外延薄膜的输运性质 .Ca含量 x在 0 .2~ 0 .6 2 1范围内 ,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是从类半导体行为向金属导电行为转变 ,在 x≥ 0 .5的 4个样品中并没有发现电荷有序绝缘体 (COI)和反铁磁绝缘体 (AFI)现象 .Tc最高达 2 75K,MR最大可达 10 4 % (x =0 .2 ,H =1.5T) .在 T >Tp 或 Tc的温区内 ,电阻率ρ∝exp(- E/ k T) ,说明载流子的迁移是以热激活方式进行的 ,热激活能为 0 .32~ 18.3me V.当 T 0 .4 ) .  相似文献   

20.
在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中 ,标准偏差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量 ,它是由下式σ =∑ni=1δ2i/ n (1 )定义的 .由于随机误差δi =xi -x0 是相对于真值 x0 定义的 ,而真值 x0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未知的 ,所以通常是利用贝赛尔 (Bessel)公式S =∑ni=1v2in -1 (2 )对标准偏差σ进行估计 .(2 )式中 vi=xi -x是第 i次测量的残余误差 ,这里的 xi 是第 i次测量的测得值 ,x是 n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而在 n次有限测量中 ,S实际上是标准偏差σ的估计量σ.可以证明σ =bn .S, (3)其中系数 bn 为bn =n -12Γ (n -12 )Γ (n2 ). (4 )由于用 (4 )式计算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