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鱿鱼的食用品质, 以北太鱿鱼作为副干酪乳杆菌Lpsi的发酵基质, 研究料液比、菌株接种量、蔗糖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对鱿鱼发酵效果的影响. 采用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得到副干酪乳杆菌发酵鱿鱼的最佳优化条件为: 料液比1:1.92、发酵温度31.42℃、加糖量3.16%、接种量4%, 发酵时间48h. 在此条件下, 鱿鱼发酵液的实际氨基氮含量达到0.63g?L-1. 鱿鱼经过副干酪乳杆菌蛋白酶的分解作用, 呈味氨基酸含量上升, 提高了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易消化吸收性, 使其营养性和保健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
为制备新型合生元酸奶,研究了益生元的种类及添加量、益生菌混合比例、总接种量及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对合生元酸奶活菌数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乳中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添加量分别为0.8%、0.6%、0.8%(w/v),以体积比为1:1的干酪乳杆菌S1和乳酸乳球菌LB12菌液为发酵剂,总接种量为3%(v/v),37℃恒温发酵10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酸奶甜中带酸,质地均匀,色泽为乳白色,香味浓郁,活菌数达9.26×109 cfu·m L~(-1),为市售伊利原味酸奶15倍.该新型合生元酸奶具有潜在的降胆固醇和抗氧化功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利用一株植物乳杆菌为发酵菌种,对草鱼进行发酵.以总酸含量为主要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Design-Expert7 Trial统计分析软件,设计4因素5水平试验,建立加盐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接种量的二次回归模型,得到草鱼发酵的最优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的发酵工艺条件为加盐量5.5%,发酵温度29.5℃,发酵时间25.9h,接种量7.4%,在此条件下发酵草鱼的总酸含量可达15.61‰,且感官评分值达到82.6分.  相似文献   

4.
针对一种集紫薯的营养保健功能和乳酸菌发酵优势为一体的新型功能性紫薯乳酸菌发酵饮料, 以紫薯为原料, 通过打浆液化、糖化、接种发酵等系列处理并比较最适的操作条件, 最后优化了紫薯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加工工艺. 实验结果表明, 其紫薯液化的最佳用酶量为0.4%、最适pH7.5、最适时间70min、最适温度55℃; 糖化最佳条件为用酶量55U?100mL-1, pH 4.0, 糖化时间90min, 温度60℃. 采用优化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发酵接种量为9%, 发酵时间为29h. 最后得到一种新型的风味好、营养价值高、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紫薯乳酸菌发酵饮料.  相似文献   

5.
实验以脱脂乳为原料, 从20株源于新疆传统酸奶的乳酸菌中筛选出3株高产凝乳酶的乳酸菌. 以凝乳活性最高的菌株组合为发酵剂, 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 优化鲜奶酪发酵的接种量、发酵时间、后熟时间. 结果表明, 以植物乳杆菌RC5为发酵剂, 其最适发酵工艺为: 接种量5%, 38℃发酵时间14.5h, 4℃后熟时间60min. 在该条件下发酵成的鲜奶酪凝乳效果好, 色泽均匀, 奶味浓郁, 口感细腻, 为以乳酸菌产凝乳酶代替凝乳酶粉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咸肉中亚硝酸盐含量, 将具有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发酵乳杆菌RC4应用于咸肉制作中, 研究其对咸肉亚硝酸盐含量、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 对添加发酵乳杆菌RC4的实验组咸肉制作工艺进行优化, 比较接菌组和未接菌发酵对照组在感官评分、亚硝酸盐含量、pH、色差、水分、硫代巴比妥值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 结果表明: 实验组咸肉亚硝酸盐含量降解显著, 降解率为78.60%; 实验组咸肉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2.0%(μL·mL-1)的发酵乳杆菌RC4菌液, 18℃发酵10d.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咸肉pH降低; 色差及水分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TBA值的变化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在鉴定出的87种挥发性物质中, 庚醛为RC4发酵产生, 苯甲醛等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这几种醛均为特征风味化合物. 由此可知, 在咸肉制备工艺中, 添加发酵乳杆菌RC4能显著降低咸肉的亚硝酸盐含量, 提高咸肉保质期, 增加其特征风味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7.
以鱿鱼为原料,通过乳酸菌发酵制造具有良好风味与营养价值的鱿鱼酱产品,并通过快速发酵实现鱿鱼酱产品质量和风味的稳定控制.比较前期初筛的乳酸菌蛋白酶活性,在确定发酵乳杆菌(Lf01)和短乳杆菌(Lb-1)的活性优势后,进一步探究其产酸、耐盐、耐香辛料和耐酒精特性,确定发酵辅料的添加量.采用响应面优化方法,研究了复合菌发酵的最佳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得到了鱿鱼酱最适发酵条件为35℃下发酵24 h,添加1.0%的发酵乳杆菌和短乳杆菌复合发酵剂,菌种比例1:1,接种量为2.4×108 CFU·g-1,所得产品的品质、色泽和风味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海洋鱿鱼的发酵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分离自新疆酸马奶的发酵乳杆菌RC1、植物乳杆菌RC4制备直投式发酵剂, 制作特色风味鲫鱼发酵香肠, 测定其游离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含量, 并对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抑制率、抗氧化活性、抑癌率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当发酵剂接种量为3%(V/V), 37℃发酵5h, 65℃烘烤30min, 鱼肉发酵香肠口感较佳, 表面鲜亮, 肉质细腻, 有特殊香味. 发酵香肠组织破碎液的游离脂肪酸含量为15.43mmol?hg-1, 游离氨基酸为43.94 mg?hg-1; 其ACE抑制率为78.18%, 抗氧化性能的?O2-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DPPH清除率分别为30.97%、53.24%和62.75%; 以上指标均高于自然发酵的对照组. 另外, 上述鱼肉发酵香肠组织破碎液稀释1倍后对乳腺癌细胞的抑癌率高达68.60%.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酸奶作为一种保健食品逐渐被人们熟知,其特别之处在于添加了具有独特功效的物质。本文利用植物乳杆菌R6、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嗜热链球菌3株益生菌发酵添加了亚油酸的脱脂乳。其中植物乳杆菌R6能合成共轭亚油酸(CLA),从而制备出富含CLA的酸奶。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探寻最佳的发酵工艺。最后利用PCR-DGGE分析酸奶菌群变化与CLA合成关系,得出酸奶中混合菌株生长良好,相互之间没有抑制作用,因此,既能保证酸奶的品质,也保证了CLA的合成。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以1株经自然分离的嗜酸乳杆菌经化学诱变筛选得到的产亚油酸异构酶高产突变株(Lac.Nb1)为出发菌株,以亚油酸底物为诱导剂,考察了培养条件对其产亚油酸异构酶的影响,得到最佳发酵培养条件:菌龄15 h,接种量2%,温度37℃,初始pH 5.5,装液量80 mL(250 mL三角瓶),摇床转速100 r·min-1,经发酵培养条件优化后其产量比优化前提高了38.8%.  相似文献   

11.
采用pH 2、4、6和8环境诱导获得不同聚集态的β-乳球蛋白,并促使其与油酸发生自组装分子过程,采用荧光光谱仪和圆二色谱仪等技术研究不同聚集态β-乳球蛋白在与油酸发生自组装前后的表面疏水性及二三级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pH 2、4和6环境下诱导的不同聚集态β-乳球蛋白与油酸形成自组装分子后其表面疏水性有所增加,而pH 8环境下获得的解离态β-乳球蛋白油酸自组装分子的表面疏水性发生降低现象;圆二色谱图发现不同pH环境下获得的不同聚集态β-乳球蛋白油酸自组装分子前后其二级结构及组成比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步荧光光谱和內源荧光光谱说明pH 2、6和8环境下获得的不同聚集态β-乳球蛋白油酸自组装分子的发色基团周围的三级结构有所变化,而pH 4环境下获得的自组装分子的发色基团周围的三级结构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发酵技术是提升海洋鱼产品加工副产物价值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而作为沙丁鱼加工副产物的鱼头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绝佳来源.本文拟利用从传统鱼露中分离筛选的具有多种蛋白酶活性的贝莱斯芽孢杆菌SW5发酵沙丁鱼下脚料鱼头制备抗氧化活性物质,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ANN-GA)相结合方法,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蛋白水解度(DH)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沙丁鱼下脚料抗氧化物质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42 h,发酵温度37℃,接种量3%,并在此条件下通过实验验证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1.26%.研究结果可为SW5菌株在海洋蛋白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功能性海洋食品生产应用上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植物乳杆菌发酵枸杞汁为原料,进行喷雾干燥单因素试验,研究进风温度、进料流速及气流量对乳酸菌发酵枸杞粉的含水率、活菌数和集粉率的影响,并以进风温度,进料流速及气流量为因素,以水分含量、活菌数和集粉率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试验。经响应面喷雾干燥制备乳酸菌发酵枸杞粉的最优参数为进风温度117.89℃,进料流速320 mL·h-1,气流量427.27 L·h-1,含水率、活菌数和集粉率的预测值分别为5.53%,7.62 log CFU·g-1和55.15%。以上述参数进行喷雾干燥试验,所得乳酸菌发酵枸杞粉的含水率为5.41%±0.21%、活菌数达到(7.53±0.14) log CFU·g-1、集粉率为55.61%±2.4%,与模型预测值相符。可为益生菌发酵果蔬粉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微生物发酵法获取高产量、高活性的琼脂糖酶, 以海洋细菌Brevundimonas sp.为实验菌株, 首先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对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 然后用部分析因试验设计方法选出2个显著因子热休克时间和发酵时间, 用中心组合设计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最后建立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 从该模型可获得适宜发酵条件: 接种量1.5%, 热休克时间31s, 初始pH 7.5, 摇床转速120r·min-1, 发酵时间28.4h, 发酵温度23.5℃. 发酵条件优化后可产最大酶活502.2U·mL-1, 产酶活力较优化前提高了35%.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餐厨垃圾高温干发酵的稳定性运行条件, 采用经三相分离后的餐厨垃圾为原料, 发酵罐污泥为接种污泥, 在高温干式条件下开展连续厌氧发酵产甲烷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的最佳容积负荷为·(m3·d)-1, 容积产气率为·(m3·d)-1, 原料产气率为·(kg·d)-1, 甲烷体积分数为52.82%. 该厌氧干发酵产甲烷工艺可实现高温度、高含固率且高负荷条件下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 Xanthomonas Campestris XC-82. 5R5菌株的黄原胶最适发酵工艺条件.分析了不同碳源底物及溶氧水平对发醉过程的影响,确定了发酵最佳温度、初始pH值、菌龄,揭示了以菜油替代PPE作消泡剂的优点,同时认为不宜采用添加HZO:水的方式来改善发酵液的溶氧状况一实验表明,最佳摇瓶发酵工艺条件:蔗糖作碳源要优于葡萄糖,最适发醉温度’为28-32'C,接种菌龄为28hr,初始pH为7. 2;消泡剂为。.1%一。.2%菜油.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目的平板梯度稀释法,从自然发酵果蔬原浆及中外泡菜老液中分离到22株乳酸菌。采用MRS(pH2.0)初筛平板和MRS(30%葡萄糖)复筛平板,筛选出4株耐酸、耐高糖乳杆菌。对其进行了pH值、酸度、活菌数等果蔬酱发酵性能测试研究,其中两株发酵产酸速度快、发酵性能优异、发酵果蔬酱风  相似文献   

18.
以芝麻压榨油副产物芝麻粕为实验原料,以米曲霉NCUF414为发酵菌种、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在加盐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固液比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响应曲面法优化芝麻粕酱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加盐量5%,发酵时间为12 d,发酵温度为29℃,固液比为1:0.7,在此条件下芝麻粕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533 g/100 g。与发酵酱传统生产工艺相比,有效降低了加盐量,大大缩短了发酵时间。为开发高附加值芝麻粕调味品与营养品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开发具有优良品质的合生元切达奶酪,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发酵菌种比例、益生元组合以及发酵剂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凝乳酶添加量对合生元切达奶酪的感官评价和质地的影响.由Design Expert模拟得到的工艺优化方案为: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菌液以2:1的体积比混合加入牛乳中发酵10 h获得生产发酵剂;以1.13%的接种量加入至巴氏杀菌乳中发酵3.76 h后,分别添加7.86 mg·L-1凝乳酶, 7.52、0.45、2.02 g·kg-1的异麦芽低聚糖、水苏糖、棉子糖,经凝乳加热后, 4℃放置3周即可得到质地细腻、香味浓郁、色泽诱人的合生元切达奶酪.  相似文献   

20.
采用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对积累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蜡状芽孢杆菌产生菌13进行诱变处理,筛选突变株,通过比较PHB产量,获得了两株高产菌株分别命名为蜡状芽孢杆菌13(3)和13(5),其PHB产量分别为29.58,29.29g/L,与出发菌株相比较,PHB产量提高了17.8%和16.6%.对出发菌株13和突变菌株13(3)的生长曲线和产PHB进程曲线进行了测定,在37℃培养条件下出发菌株13和突变菌株13(3)的PHB产量均在16h时达到最大.在32℃培养条件下出发菌株13培养80h和诱变菌13(3)培养60h时PHB产量达到最大,该突变株在37℃比在32℃培养时发酵周期缩短了73.3%,而PHB的积累量相当.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突变菌株13(3)产生PHB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碳氮比为2∶1时,pH值为7.5,培养温度为37℃,发酵周期为16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