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新型含磷双酚A型共聚碳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含磷双酚A型共聚碳酸酯的合成与表征;聚碳酸酯;三光气;合成;阻燃  相似文献   

3.
温亦兴 《广州化学》2013,38(2):48-56
采用磺化方法制备磺化聚碳酸酯型离聚体。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TG)、紫外光老化分析测试,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磺化聚碳酸酯型离聚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对于纯PC有所下降;离聚体的热稳定性温度高低顺序为SPC-Cu>SPC>SPC-Mg>SPC-Ca;耐老化性能为SPC>SPC-Cu>SPC-Mg>SPC-Ca;未提纯的离子型SPC比提纯的SPC耐老化性能好。  相似文献   

4.
以双酚A(BPA),碳酸乙二酯(EC)和碳酸二甲酯(DMC)为原料,制备双酚A二元醇(Ⅰ)和双酚A碳酸酯(Ⅱ),并用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Ⅰ与Ⅱ的共缩聚反应及Ⅱ的自聚实现了主链中含有—CH2CH2—单元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PC)的非光气法合成,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TGA-DSC对PC的分子量和热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Ⅱ在240℃自聚6h后产物的Mn可达17.6×103,主链中—CH2CH2—单元的引入,可以降低聚合物的Tg,提高其结晶性,所得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聚合物光学体材料与膜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有关含砜、硫、溴、金属离子、有机硅、环状化合物、半导体纳米微粒等的聚合物光学体材料与膜材料的功能化及高性能化的设计合成思想,对这些材体材料与膜材料相关的折射率、色散、透光性等光学性质,表面硬度、冲击强度、耐磨性等机械性质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热稳定性、膨胀系数等热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一些透明膜层及复合物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6.
脂肪族聚碳酸酯(APC)是一类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因其生产工艺可固定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这种可降解塑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半结晶高分子材料,脂肪族聚碳酸酯的结晶性能和结晶结构对成型加工、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借助热分析(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形态学观察(偏光显微镜POM)两种方法研究了不同链结构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对半结晶脂肪族聚碳酸酯——聚碳酸1,4-丁二醇酯结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实验发现质量分数1%的双酚A聚碳酸酯的加入促进了聚碳酸1,4-丁二醇酯的成核,但不同链结构的双酚A聚碳酸酯对其晶体生长具有相反的作用,线形双酚A聚碳酸酯(PC-L)能够促进晶体生长,而支化双酚A聚碳酸酯(PC-B)则抑制晶体生长.用原子力显微镜在轻敲模式下研究了两种双酚A聚碳酸酯与APC共混物熔融状态下的相结构,发现熔体结构的不同是导致两种共混物与纯的APC相比,结晶速率呈现相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氧化羰化法直接合成双酚A型聚碳酸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Pd系氧化还原催化体系氧化羰化双酚A和CO直接合成了聚碳酸酯。在PdCl20.016mmol,n(Pd):n(Cu):n(对苯醌):n(四丁基溴化铵)=1:4:40:40,双酚A22mmol,CH2Cl250mL。4A分子筛4g,CO5.5MPa,O2O.5MPa,反应温度100℃,搅拌速度800rpm的条件下反应12h,得到的聚碳酸酯重均分子量M。为2450。探索了杂多酸和杂多酸的四丁基铵盐对氧化羰化双酚A直接合成聚碳酸酯的促进作用。使用Pd-Mn-(TBA)8SiW12O42啦催化剂体系,在上述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反应8h,得到的聚碳酸酯重均分子量Mw为2225,好于Pd-Cu-苯醌催化体系的结果(Mw=1720)。对合成得到的聚碳酸酯进行了IR光谱分析,并通过与相同条件下得到的商品聚碳酸酯(Mw=22000)的IR光谱对照,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确认。  相似文献   

8.
双酚A型聚碳酸酯自然老化的XPS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双酚A型聚碳酸酯经自然化老后的表面化学组成与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表面光降解反应可以分成两个主要阶段:在老化前期,主要是碳酸酯基的分解;之后主要是偕二甲基基团和芳环的氧化。而前期碳酸酯基的分解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基于久洛尼定的苯并呋喃衍生物为电子给体,三氰基呋喃衍生物为电子受体经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含苯并呋喃的非线性光学发色团(JBFC),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表征,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热重分析、理论计算和电光性能测试对非线性光学发色团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BFC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Td值(质量减少5%时)为214 ℃,将JBFC制得的极化电光聚合物薄膜的电光系数为30 pm·V-1。  相似文献   

10.
以4,4-(9-芴)二苯酚(BHPF)和碳酸二苯酯(DPC)为原料,采用熔融酯交换法合成了4,4-(9-芴)二苯酚型聚碳酸酯(BHPF-PC).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谱及氢谱测试结果证实了所得聚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了四苯基膦苯酚盐(C_(30)H_(25)OP)等2种季磷盐以及3种碱性无机盐催化剂作为合成聚碳酸酯的催化剂,结果四苯基膦苯酚盐的催化效果最好.分析了DPC/BHPF初始摩尔比对BHPF-PC的影响规律,随着DPC/BHPF初始摩尔比的增加,BHPF-PC的分子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进一步研究了聚合工艺包括缩聚时间和缩聚温度对BHPF-PC的影响,结果表明BHPF-PC分子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随DPC/BHPF初始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初始摩尔比为1.1∶1的DPC和BHPF,在1×10~(-5)mol/mol(BHPF)的四苯基膦苯酚盐催化作用下,于330℃缩聚150 min可以获得分子量最大的BHPF-PC.最后研究了BHPF-PC的耐高温性能和光学性能,其Tg达到了275℃,空气中失重率为5%时的分解温度T5%为440℃,同时透光率达到了88.1%,表明BHPFPC是一种具有优异耐高温性能的高光学透明材料.  相似文献   

11.
Ferrocenyldithiodiphosphetane [FcPS(μ‐S)]2 [Fc = Fe(η5‐C5H4)(η5‐C5H5)] reacts with the aminoethanol derivatives 1‐ethyl‐3‐pyrrolidinol and 2‐(piperazin‐1‐yl)ethanol to give the zwitterionic (O‐ethylammonium)ferrocenyldithiophosphonates ( 2 ) and ( 3 ), which were fully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and NMR spectroscopy and mass spectrometry. The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2 and 3 as well as those of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FcP(S)S(OC2H4NHEt2)] ( 1 ) were studied. A molecular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1 is also reported.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预估矫正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求解速率方程-光场强度方程,研究了纳秒激光脉冲在具有不同末端基团的对称性芴类衍生物分子2,7-双(4′-(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9-氢-芴(F1分子)和2,7-双(4′-硝基苯乙烯基)-9-氢-芴(F2分子)中的动力学传播过程以及光限幅效应,分析了两种分子的光限幅特性随传播距离(z)、粒子数密度(N)以及脉冲宽度(τ)的变化情况,并且拟合了两种分子的动态双光子吸收(TPA)截面。计算结果表明,该系列分子具有较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以及较好的光限幅效应。此外,F2分子的末端基团―NO2与F1分子的末端基团―N(CH3)2相比具有更强的得电子能力,因而使得F2分子具有更大的跃迁偶极矩,双光子吸收截面增大,光限幅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以丝氨醇、 4-碘苯甲酰氯和氯甲酸乙酯为原料, 通过酰胺化和分子内关环两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碘代环碳酸酯功能单体——4-碘-N-(2-氧代-1,3-二噁烷-5-基)苯甲酰胺(IBTMC). 以异戊醇为引发剂, 1,5,7-三叠氮双环(4.4.0)癸-5-烯(TBD)为催化剂, 使IBTMC与三亚甲基碳酸酯(TMC)进行开环共聚, 合成了一系列具有X射线不透过性的碘代聚碳酸酯材料, 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 凝胶渗透色谱(GPC)、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icro-CT)表征了其化学结构与组成、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热力学性能及X射线不透过性. 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合成的碘代聚碳酸酯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 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可调的X射线不透过性. 小鼠体内埋置实验结果表明, 碘代聚碳酸酯具备体内X射线成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ZnO nanorod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the sol-gel method, and the effects of annealing temperature and Ce doping on the morphologie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ZnO nanostructure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The XRD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as-synthesized ZnO nanostructures had a hexagonal wurtzite structure. SEM images showed that uniform nanorods formed at 900 °C. Photoluminescence measurements showed an ultraviolet emission peak and a relatively broad visible light emission peak for the samples sinte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UV emission peak bathochromically shifted when the annealing temperature rose from 850 to 1000 °C. Ce doping decreased the synthesized temperature of the ZnO nanorods to 500 °C, and the UV peaks hypsochromically shifted.  相似文献   

16.
ZnO nanoparticles were first encapsulated in submicron PS hollow microspheres through two-step swelling process of core-shell structured PMMA/PS (PMMA: polymethyl methao-rylate) microspheres in acid-alkali solution, and the ZnO precursors, i.e. the ethanol solu-tions of (CH3COO)2Zn and LiOH.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eding order of ethanol solutions of (CH3COO)2Zn and LiOH in the second swelling step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oading efficiency and the size of ZnO nanoparticles, but little on their crystal form. The photolumi-nescence and UV-Vis absorption behavior of ZnO/PS microspheres show that the PS shell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ffect.  相似文献   

17.
水相中CdTe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稳定剂(巯基乙酸(TGA)、巯基丙酸(MPA)、L-半胱氨酸(L-Cys)、3-巯基-1,2-丙二醇(TG))在水相中制备了CdTe纳米晶, 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不同水相合成条件对CdTe纳米晶光学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n(Cd):n(Te)、溶液pH值、回流时间以及稳定剂的性质, 对纳米晶的光学性质具有显著影响. 制得的CdTe纳米晶发射峰窄且对称(半高全宽达38 nm), 用不同稳定剂制备的纳米晶发光量子效率有所不同, 用不同的激发波长对纳米晶进行激发时, 发射峰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移动.  相似文献   

18.
采用胶体化学法制备了四种表面修饰有不同有机功能团的CdS量子点(Q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光致发光(PL)光谱、开孔Z扫描技术分别研究了四种CdS样品的线性光学和非线性光学性能.结果表明:颗粒大小、表面形貌和缺陷浓度是影响CdS QDs非线性光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选择一种高活性模板剂通过简单的诱导组装工艺, 合成了结构均一有序的硫化汞一维纳米组装链, 该纳米链由直径约为30 nm的粒子组装而成, 长度约0.6-1.0 μm. 通过XRD、TEM、FT-IR、UV-Vis光谱等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UV-Vis实验结果发现, 产物具有良好的紫外吸收性能. 产物对荧光素具有灵敏的荧光猝灭效应, 预计在微观修饰、纳米器件、样品检测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同时还对产物的形成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