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史欢  李洪波 《运筹与管理》2022,31(6):233-239
共生机制是推进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关键,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了以创业企业、利益相关者和政府为主体的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三方共生行为策略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探究了各主体不同行为策略的影响因素及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创业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及政府选择合作的初始意愿对彼此行为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相较于利益相关者,创业企业对政府的补贴政策和惩罚力度更为敏感;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能够促进系统向互利共生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众多旅游企业推出旅游移动APP以满足用户的旅游信息需求,如何提升旅游移动APP竞争力,对于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鉴于影响旅游移动APP竞争力的因素众多且交互关系复杂,提出一种改进的DEMATEL方法,以便更好地识别分析旅游移动APP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其基本思路是利用粗糙集方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客观权重,以此对DEMATEL方法确定的中心度进行加权平均,并通过得到的加权中心度来确定影响旅游移动A-PP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相比于传统DEMATEL方法,方法能更客观地分析各影响因素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准确区分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从而揭示它们对旅游移动APP竞争力的实际影响作用,为合理选择竞争力提升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16个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对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研究了R&D投入对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还考虑了行业融资结构、外资企业研发的技术溢出效应、产权结构、企业规模以及市场集中度等因素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制造型企业品牌竞争力内涵和主要特征的研究,筛选出影响制造型企业品牌竞争力的17个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确定了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制造型企业品牌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分析了该模型6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和各影响因素在制造型企业品牌竞争力系统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研究结果对于制造型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的评价体现着系统性,很难以单一指标直接予以反映,依此为出发点,从系统学的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基础、公共服务、通达性、环境、载体五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以江苏省13市为实证分析对象,分别从整体趋势、空间分布、内部差异、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各市城市旅游竞争力表现上升或下降的波动性变化,波动幅度较小,整体发展相对平稳;2)城市旅游竞争力在空间上呈现南强北弱的两极分化的特征;3)省内各城市的旅游发展差异性明显,这种差异性一直保持着并没有增长或缩小的态势;4)通达性对城市旅游的发展作用显著,其次基础、公共服务的作用较明显,载体的作用暂未充分显现;5)城市旅游竞争力内部构成系统协调性也很大的促进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正相关作用凸显.  相似文献   

6.
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和经济转化两个阶段,考虑初始创新投入在两阶段分配、非研发投入及新产品开发费用等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构建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并测度了2013~2015创新年度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效率与两阶段效率。结果表明:大多数区域高技术产业初始创新投入对研发产出和经济产出均有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效率与两阶段效率都较低,且各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差异较大;技术研发效率水平高于整体效率水平,而经济转化效率水平低于整体效率水平。最后,依据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两阶段效率及其在整体效率中的权重对各区域进行重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单边突破式、双向协调式等多条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可靠性角度定义了影响级联失效过程的关键指标,探讨网络不同类型节点在失效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可靠性的影响。通过节点聚合描述不同节点的失效传递,以及节点失效时的网络拓扑结构变化特征,从而构建网络级联失效模型,然后确定网络的关键失效路径。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交通网络在经过聚合变化后稳定性更强,流通性也有提高,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运用Logistic回归、倾向得分匹配、平均因果中介效应方法,探究手机上网对老年人愉快感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手机支付和微信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愉快感,且经倾向得分匹配后结果仍然稳健.并且,异质性分析显示,在消除选择偏差后,网络使用对农村老年人愉快感的提升效果高于城市老年人.此外,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参与社交活动在手机上网促进愉快感的路径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工程建设过程、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信息存在较为突出的碎片化现象,导致了工程质量风险的传递。为揭示平行承发包模式下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的传递效应和放大效应,利用传染病模型中的动力学原理,综合考虑工程质量风险传递的影响因素,构建了SEIRS的建设工程质量风险传递模型。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建设工程在质量风险传递过程中存在阈值;质量风险传递阈值h1时,在质量风险传递阻碍因素的作用下,风险逐步衰减直至消失;质量风险传递阈值h<1时,在质量风险传递促进因素的作用下,风险会稳定存在于建设工程中,甚至危害工程的整体质量。研究结论为政府实现由直接监管向间接监管、由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等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骆琪  何喜军 《运筹与管理》2021,30(5):193-199
技术供需有效协同是实现产业中高端发展的重要驱动,本文综合考虑产业技术供需子系统发展水平、供需子系统间耦合作用及协同效应等因素,将Vague集相似性度量与距离协同模型结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技术供需子系统间的灰色关联度,建立了基于Vague集距离与灰色关联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供需复合系统的综合协同发展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9年至2016年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供需协同水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技术供需协同发展处于高协同低发展阶段,综合协同发展水平增速缓慢;供需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关系显著;北京和天津的技术供给发展较快,需求相对不足,而河北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因此,兼顾技术供需高质量发展与区域技术供需协同匹配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企业研发与区域创新的空间统计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对200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的创新产出与大学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发现:31个省域创新能力贡献主要是由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实现,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作用,大学与企业研发的结合也没有对区域创新产生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意愿高低关键在于合作收益的大小及分配,且这种大小和分配不是基于固定收益下不同贡献度的分配,而是将创新收益与产品市场表现挂钩,基于动态收益的分配.据此,构建了一个优化模型,分析市场需求(初始市场需求、未来市场需求)、收益分配、研发投入三种因素对协同创新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一是企业收益分配比例受到未来市场需求的强烈影响,不同的取值范围导致协同创新意愿与初始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线性、"U"型、和倒"U"型三种不同关系.二是协同创新意愿与研发投入呈负相关关系,表明通过提升企业分配比例可以抵消由研发投入增加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些结论不仅深化了关于协同创新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而且对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对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孟韬  徐广林 《运筹与管理》2021,30(10):206-212
以中国64家独角兽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独角兽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有效测算。结果表明,企业规模、成立年限、政府补贴、研发人员素质、外商直接投资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则制约了企业创新效率的改进;清除环境影响和统计噪声后,多数企业的创新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的实证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独角兽企业的创新效率,也为独角兽企业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运用2005-2014年我国18个高技术行业中大中型内资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政府资金、技术改造费用支出以及新增固定资产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从全部行业来看,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政府资金对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增固定资产和RD人员全时当量对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不显著.从细分行业来看,这些因素对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曲小瑜 《运筹与管理》2021,30(8):225-232
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的混合研究方法,运用话语分析方法探索性地识别制造企业分布式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我国制造企业分布式创新影响因素关系模型,并运用PLS-DEMATEL方法对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度及类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制造企业分布式创新受到触发力、使能力、协同力、情境力和摄动力5个因素影响;每个因素又能进一步细化为多个子范畴,如触发力包括区位因素、利益期望、企业家认知、资源因素4个子范畴;各因素重要度排序为使能力>触发力>摄动力>情境力>协同力,触发力、情境力和摄动力为原因型影响因素,使能力和协同力为结果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小东  黄利  王平 《运筹与管理》2021,30(10):233-239
基于奥地利学派生产结构视角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外部技术扩散的影响路径,提出技术扩散通过生产结构的迂回性作用于技术创新,进而影响产出绩效。基于2005~2014年我国四个高新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利用stata1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所提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外部技术扩散对生产结构迂回性具有正向影响,但迂回性负向影响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结论对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技术创新和创新扩散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评价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运用粗糙集属性约简区分矩阵算法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约简,通过熵权法客观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以某市高新技术企业为具体实例,得出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排序,证明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人力资本股权激励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分析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划分的理论基础;阐述了现代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及其在中国适用性;设计了在高级人才安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可试行的人力资本股权激励模型。  相似文献   

19.
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能力,公正客观的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必要,研究新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对企业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并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调研和对比分析。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时应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研究并构建了包括创新支撑和创新主体两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新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划分,以期为企业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ers and managers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appropriat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ind a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to tackle this problem. In a recent survey covering 182 industrial innovative firms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model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only 16% of the enterprises operate on the best-practice frontier and there are som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n many enterprises.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were found among about 70% of the inefficient enterprises and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were found among the remaining 30% of the inefficient enterprises. Thus the internal innovation harmonizing process in these enterprises is considerably inefficient. Based on the restricted ranges of the input/output factors, a multi-objective DEA projection model has also been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o provide a benchmark for auditing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 that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in situations of confining score rang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