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线单模光纤偏振控制器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姚毅  施昆 《光学学报》1995,15(5):36-640
利用Poincare球理论首次全面分析了在线全光纤偏振控制器。结果发现该偏振器可以有八种不同路径,实现任意偏振态之间的转化,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2.
单偏振控制器环形腔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民常  徐文成  陈伟成  宋方  冯杰  刘颂豪 《光学学报》2007,27(11):2003-2007
理论分析了非线性偏振旋转环形腔作为类饱和可吸收体获得脉冲的物理机理。在光纤环形腔结构中,采用单个偏振控制器实现了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直接获得了脉冲宽度为131 fs的超短脉冲输出。实验中,采用性能稳定的976 nm半导体二极管激光器作为抽运源,使用高掺杂浓度的Er3 光纤为增益介质,通过调节偏振控制器,获得了光谱谱宽(3 dB带宽处)为23.5 nm的稳定锁模脉冲输出。脉冲中心波长为1535.9 nm,平均功率为5.91 mW,脉冲重复率为11.20 MHz。  相似文献   

3.
冯素娟  尚亮  毛庆和 《物理学报》2007,56(8):4677-4685
研究了一种新型光纤环镜(FLM)的原理与特性,这种FLM由在普通光纤环镜中插入光纤型偏振控制器(PC)构成.通过等效光路分析建立了该FLM的理论模型,并对其反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通过改变PC的状态,即改变其双折射效应的快轴取向或强度,可连续调节FLM的反射率,反射率谱具有宽带特性,主要受光纤耦合器工作带宽的影响.此外,对FLM的反射特性还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也证实,通过调节PC状态,FLM反射率可在其最大和最小值之间连续调节,实验测得FLM最大和最小反射率分别可达93%和2%.根据PC双折 关键词: 光纤环镜 偏振控制器 光纤耦合器 反射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折射效应的普通单模光纤频率偏移器和偏振控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永江 《光学学报》1990,10(1):79-83
本文介绍了利用普通单模光导纤维弯曲产生的双折射效应而研制成的频率偏移装置和偏振控制装置.频率偏移装置的单边带抑制达30dB以上,它与光纤偏振控制装置一起是构成全光纤功能型传感器比较理想的光纤元件.  相似文献   

5.
新型单模光纤偏振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新型D型微孔单模光纤偏振器的制作工艺及其性能参数。其工作波长为1.3μm,光纤偏振器的消光比优于40dB,插入损耗≤2.5dB.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温度变化对器件的影响小,稳定性好,工作波长范围宽。  相似文献   

6.
保偏光纤偏振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保偏光纤的弯曲损耗特性绕制而成的光纤偏振器已有过报道。但文献[1]中报道的偏振器尺寸太大(φ=100mm),不利于光纤陀螺的小型化。本文介绍一种采用“熊猫”型光纤制成的偏振器,其尺寸较小(φ=30mm),消光比可达到33dB。  相似文献   

7.
阶跃光纤的偏振色散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福平  吕成远  张煜 《光子学报》2000,29(9):796-800
利用全反射光在光纤包层中的横向偏移和渡越时间,导出了各向同性光纤的全反射偏振色散公式及双折射光纤偏振色散的修正公式,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偏振色散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锥形光纤的偏振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锥形光纤以其独特的传光方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光纤连接、成像及测量等领域。实验测定了不同锥角和不同长度锥形光纤的偏振特性。理论上,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以及边界条件给出了光在理想光纤中的场分布,阐明了实际光纤中光的传输特性。论证了锥形光纤长度与其偏振特性的关系,进而利用几何光学方法对锥形光纤锥角与其偏振特性的关系作了定性说明。并用具体数据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偏振光经锥形光纤传输或耦合后再传输到其终端所得到均是椭圆偏振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非线性偏振旋转中偏振控制器方位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林  杨爱英  周大伟  孙雨南 《物理学报》2012,61(5):54211-054211
提出一种基于Jones矩阵的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光纤激光器数值模型, 对偏振控制器波片方位角的描述具有物理意义清晰的优点. 数值仿真得到均方根宽度为0.28 ps的超短脉冲, 时域对称且振幅稳定. 搭建了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光纤激光器, 系统可以自启动, 得到了重复频率为67.35 MHz的锁模脉冲输出. 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表明偏振控制器两个波片的方位角α1和α2都具有周期性, 周期分别为180°和90°. 由于随机双折射的影响, 实验测得的波片方位角调谐范围比数值仿真的结果小, 这一点通过在数值仿真模型中加入随机双折射的作用而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0.
偏振态调制的偏振无关干涉型光纤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效东  汤伟中 《光学学报》1996,16(2):36-239
针对低双折射光纤双束干涉型传感器的两臂偏振态随机变化引起的信号衰落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传感器结构。通过在双束干涉仪的一臂中加入适当的对光波偏振太的高尖三角波或正弦波调制的偏振制,可以在干涉中见度略有降低的情况下消除偏振衰落的影响,实现偏振无关的干涉型光纤传感器。  相似文献   

11.
光纤偏振态自动补偿的光纤电流互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对状结构光纤电流互感器中的输入光纤偏振态进行自动补偿的新结构,并给出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这种结构使光纤电流互感器的稳定性和检测精度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双偏振结构保偏光纤偏振器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永明  廖延彪  陈哲  孟洲  倪明 《光学学报》2001,21(6):41-743
提出了保偏光纤偏振器的一种串联结构,即双偏振结构,报道了研制的结果。并通过对单偏振结构和双偏振结构器件测试结果的比较,得出双偏振结构的保偏光纤偏振器可使器件达到高消光比,并且有稳定的温度特性。  相似文献   

13.
许明耀 《物理实验》2003,23(5):8-10
以光纤偏振模色散测试为核心设计了模拟教学实验,该实验可综合展示偏振光的特点,揭示波片、偏振片、偏振棱镜、干涉仪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蔡春平 《应用光学》2004,25(1):39-42
偏振保持光纤是单模光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模式双折射与温度、芯和皮折射率差及椭圆度、热膨胀系数、光纤直径、弹性模量、泊松比、频率、波长、拉丝张力等诸多因素有关,对与偏振保持光纤模式双折射相关的上述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光纤模式双折射越高,光纤的偏振态保持就越好,为更好地设计新型保偏光纤或合理选择保偏光纤类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光纤偏振模色散的测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龚岩栋  关雅莉 《光学学报》1997,17(6):31-736
光纤中的偏振模色散是限制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传输容量的极限因素,本文报道光纤偏振模色散的测量,对国内外多种光纤进行了测量比较,较长的单模非偏振保持光纤的多次测量值科克斯韦概率分布,同时发现国产的光纤质量有待改进,最后分析了一些实验中观察以的现象并作了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测试Bow-Tie光纤的拍长和偏振隔离度的简单光学系统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林金桐 《光学学报》1993,13(7):19-622
本文阐述了采用光子注入法实现光纤激光器的偏振开关操作.这种新颖的全光开关器件具有极低的阈值(0.1μW).对操作机理、实验实现和器件特性.  相似文献   

18.
单模光纤偏振特性的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玲芬 《应用光学》2002,23(6):29-31
叙述测量单模光纤偏振特性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单模光纤的偏振度P,位相差δ及保偏光纤的拍长Lp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主动锁模联合非线性偏振旋转光纤激光器中基于偏振控制器的脉宽可调平顶光脉冲生成技术.光纤激光器由主动锁模部分和一根掺Bi的高非线性光纤联合两个偏振控制器及光纤检偏器构成的非线性偏振旋转结构组成.分析了该实验装置在不同状态下的工作机制,通过调节激光器中的两个偏振控制器,实验获得了10GHz的脉宽可调平顶光脉冲,脉宽调节范围在12~19ps之间,调节激光腔中的宽带滤波器,可在不同波长处获得平顶光脉冲.实验表明:输出的平顶光脉冲性能稳定,边模抑制比为65dB,定时抖动145fs.  相似文献   

20.
偏振控制器完成任意偏振态变化的最小自由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偏振控制器(PC)是处理光纤中信号偏振态(SOP)的重要器件,它是偏振模色散(PMD)自适应补偿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两种类型的商用偏振控制器为例,理论和实验证明了转变任意输入态到庞加莱(Poincaré)球上其他任何状态至少需要调整三个自由度而不是两个自由度.因此至少需要控制每一阶段的PMD补偿器中偏振控制器上的三个自由度而不是两个白由度,才能够实现完全的PMD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