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还在小学时,学生就从算术课里学习到一些具有名数的问题。到了初中学习物理学时就接触到表示密度单位的量纲(克/厘米~3)。在化学里,是否应该有类似的表示某些化学量的量纲呢? 老实讲,直到今天,在化学教学法上还找不到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材料。好像在化学里对于单位和名数的要求松了些,我们试看一下现行的高中化学课本里有下列的一些写法:  相似文献   

2.
读者园地     
问:密度与比重有何区别?答:密度是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的一项物理性质,定义为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可用下式表示:密度=体质量积或d=Vm体积V例如,25℃时,1 mL汞的质量(m)为13.533 9 g,按上述定义汞的密度(d)为13.533 9 g·mL-1。在SI单位中将体积单位升(L)定义为10-3m3;毫升(mL)为千分之一升,即为1 cm3。因此,汞的密度也可表示为13.533 9 g·cm-3。比重表示一种物质的质量(m)对同体积参比物质的质量(m)的比值。测定固体和液体物质的比重时常用水作参比物质。可用下式表示:比重(一种固体或液体)=固等体体或积液水体的的质质量量计算中,分…  相似文献   

3.
该书第10页物质不灭定律,原文:各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以前的总重量,必等於反应以後生成的各种新物质的总重量。”这样说法,只适合於所拿的原物质是互为当量,例如2克氢和16克氧反应生成18克水,但一般化学实验或化学工业在生产上进行化学反应时,都是特意加多某一物质以使反应向右进行,即原物质并不互为当量。例如5克氢和16克氧作用生成18克水还剩1克未作用的氢,若照原文定义,各物质在化学反应以前的总重量是氢3克、氧16克共19  相似文献   

4.
柴油-生物质油乳化燃料最佳HLB值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超声波乳化法制备柴油-生物质油乳化燃料,并研究了乳化燃料所需乳化剂的最佳亲水亲油平衡(HLB)值以及乳化条件对乳化燃料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乳化燃料的密度、黏度、闭口闪点、烟点、凝点和总热值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柴油-生物质油乳化燃料乳化剂的最佳HLB值为5.5~6.2;当乳化温度为50℃~60℃、单位容积输入功为180J/mL~300J/mL时,乳化燃料的稳定性最好;乳化燃料的密度、黏度、闪点和烟点随生物质油比例的增加而增大,而凝点和总热值则随生物质油比例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自从中央教育部公布从本年度起,中学使用东北版化学课本后,北京市中等化学教师教研会首先组织集体研究和讨论教材教法等问题,把所得的收获已陆续在化学通报上发表。这种切合时宜的讨论,对于我们教学上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和推动作用。不但可供教师用作教学参考并可供编辑同志充作切磋材料,还希望继续发表。为了把其中几个问题解释的比较详细起见,我愿意提供『意见』稍作补充,以求完整,是否正确还求同志们指正。1.『有些酸酐不是氧化物。』有机酸酐与无机酸酐在组成上有些不同,如醋酸酐为(CH_3CO)_2O,硬脂酸酐为(CH_3(CH_2)_(16)CO)_2O  相似文献   

6.
在浓硫酸或稀硫酸中聚合得到了高分子量P2VP,~(13)C-NMR谱确定其为无规聚合物。特性粘数(切变速度D=0)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为[η]_(D=0)=1.27×10~(-2)(?)_W~(0.70)(在DMF中,25℃,(?)_W=2.66×10~6—10.0×10~6)。在DMF中,25℃,不依赖于切变速度的最大特性粘数为260毫升·克~(-1),相应的分子量M_η=1.74×10~6左右。无扰尺寸(_0/M)=6.08×10~(-18)厘米~2·克~(-1),在DMF 中B参数为1.91×10~(-27)厘米~3。  相似文献   

7.
用离子交换膜“Permaplex”,C-20和A-20电渗析法煶纯合氯化钠的9-氨基壬酸,当每100毫升电渗析溶液中合3.5克9-氨基壬酸及1.5克氯化钠时,优惠条件与实验结果如下: 1.中间槽溶液的pH值为7.5—7.8; 2.最大电流密度约为8毫安/厘米~2;电压为65伏; 3.阴极液——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00135±0.0002N;阳极液——盐酸的浓度为0.0040±0.0002N; 4.电导值为5×10~(-3)欧姆~(-1)厘米~(-1)时,停止电渗析操作。 应用上述条件,用电渗析法除去9-氨基壬酸中氯化钠后,于水中重结晶两次得9-氨 基壬酸纯品,熔点186—189℃,灰分含量不大于0.1%,氯根微量,其收率约93%。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对本体聚合的交替共聚物,聚[4-(4′-八甲基四硅氧基)二苯醚]作了重沉淀分级,再用粘度法、动态渗透压,光散射及GPC对级分和未分级试样作了分子量和分布宽度的测定。实验数据经多分散性改正后,得到该共聚物单分散的特性粘数-分子量关系式: [η]=2.33×10~(-3)M~(0.88)(毫升/克,25℃,四氢呋喃)该共聚物在四氢呋喃溶液中的第二维利系数A_2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依从A_2=3.60×10~(-2)的关系. 该共聚物在水中加热后放置几天会产生降解。紫外和红外光谱说明降解后共聚物的化学组成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MoO3与不同载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单层分散量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X光衍射研究了MoO_3/TiO_2,MoO_3/SiO_2和MoO_3/MgO等体系。结果表明,MoO_3在TiO_2胶表面呈密置单层分散,其最大分散量(阈值)与按密置单层模型计算的0.117克MoO_3/100米~2(即4.9 × 10~(18)Mo原子/米~2)相符。MoO_3在SiO_2胶表面呈单层分散但非密置单层,其分散阈值为 0.032克MoO_3/100米~2(即 1.4 × 10~(18)Mo原子/米~2)。MoO_3与MgO比较容易进行体相反应,在290℃即已有部分MgMoO_4形成,没有只形成表面单层分散的阶段,因此不存在表面分散阈值,还联系载体的酸碱性、化学键性质以及结构上的差异,对MoO_3/γ-Al_2O_3和上述体系进行了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助于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金相和电子探针研究了Mg-Sm二元相图。发现并测定了金属间化合物,Sm_2Mg_(13)它属正交晶系,晶胞参数a=13.855(?)、b=9.357、c=7.457(?)。z=2,v=966.7(?)~3,dx=2.118克/厘米~3(Dobs=2.127克/厘米~3)。并得到一套衍射图谱。同时发现Mg-Sm二元体系有二个共晶反应,一个类共晶反应,三个化合物分解反应和三个多晶转变。  相似文献   

11.
“化学通报”1957年1月号刊载张海若同志写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一文中,我以为其中有一个概念值得商榷,有一处错误必须更正。张海若同志认为“克分子是……重量单位”,他说“n代表物质以克分子为单位的重量”,并在0.2克分子CO_2与8.8克CO_2中间画上等号。这是不恰当的。“克分子”不是重量单位,它的物理意义是:①物质一定数目的分子,即6.02×10~(23)个分子,②它们的总重量若以克为单位来表示,则其数值恰等于其分子量。其物理量表示方法应该是M克/克分子(M表示分子量数值)。例如某物质0.2克分子重3.6克,其一克分子重: 3.6克÷0.2克分子=18克/克分子。张海若同志所举的两个例子,可作如下计算:  相似文献   

12.
(QuinH)_3 [Mo(i-mnt)_4]为黑色柱状晶体(式中Qui=喹啉 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很稳定。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c,晶胞参数:a=10.688(16),b=31.545(5),c=14.682(26),B=109.28(14)°;ρobs=1.50克/厘米~3,Z=4(ρcalc=1.489克/厘米~3)。晶体在CAD-4衍射仪上,用Mo-Kα射线,θ-2θ扫描方式,在1°<θ<23°范围内收集了4275个独立衍射点。晶体结构用Patterson函数法和Fourier合数法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方修正,偏离因子R=0.075。结构分析结果说明Mo原子与四个双齿螯合配位基的八个硫原子形成近似于D_(2d)对称性的十二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用钛盐催化剂制备而具有不同分子量的顺-1,4-聚丁二烯的性貭。 各种具有不同分子量的顺-1,4-聚丁二烯生胶的性貭很相似:(1)凝胶含量低于1%,(2)玻璃化温度在—110至—114℃之间,(3)顺-1,4结构含量在93至97%(表1A)。但门尼粘度则随[η]值而激增(图1)。从生胶的应力-应变曲线可见各种顺-1,4-聚丁二烯样品在拉伸时并没有结晶现象(图2)。 顺-1,4-聚丁二烯在滚筒上的加工性能对配炼温度极敏感。在25℃,40℃和60℃滚筒温度下的加炭黑配炼试验中,发现唯有在25℃下配炼才得到光滑的混合物,由此可制得抗张强度超过200公斤/厘米~2的硫化物中,如果配炼系在40℃或60℃下进行,则顺-1,4-聚丁二烯趋向于破碎(图4),得不到光滑的混合物,由此而制得的硫化物丧失抗张强度(图3)。 根据下列试验结果:(1)将顺-1,4-聚丁二烯分别在25℃,40℃和60℃下进行素炼,在素炼过程中都不产生疑胶,无明显的降解(图6),又素炼后链节结构并无变化(表3);(2)温度对滚炼的影响是可逆的(表4)。我们认为,在40℃或60℃下配炼得到的硫化物之所以丧失抗张强度可能由于炭黑没有均匀分散。从合炭黑硫化物断面的显微镜照片亦可看到在25℃下配炼的硫化物确不同于在40℃和60℃下配炼者(图5A)。 当含炭黑硫化物的定伸强度(M_(300%))超过60公斤/厘米~2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研究的化合物系黑色准八面体晶体。晶体的空间群为I4_1/a;晶胞参数:a-22.885(10),c=25.407(7)。ρ_(obs)=2.07克/厘米~3,P_(calc)=2.126克/厘米~3。在CAD-4四圆衍射仪上,用MoK_α射线收集到I≥3σ的1621个独立衍射点的衍射强度数据。晶体结构借助三维Patterson函数解出,最小二乘方精修,偏离因子R=0.056。结果表明,晶体结构由三核钼簇阴离子和围绕着它的三个平面状阳离子构成。阴离子中,三个钼原子由两个μ_3-S桥和三个μ_2-Cl桥联结在一起,每个Mo原子另外再和两个Cl原子配位。如果撇开Mo-Mo之间的作用,则每个Mo原子周围的配位体可看成八面体排布。然而,化合物的反磁性及Mo-Mo原子间距(2.55,2.64,2.65)都显示出Mo-Mo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孙贵恕 《化学教育》1980,1(2):32-33
在化学教学中常常运用比重这一概念。新编初中化学中提到“比重和密度在数值上是相等的,计算时可以用密度替代比重。”  相似文献   

16.
用六个5°时乳液聚合的低温丁苯橡胶级份(M_n=5×10~4—1×10~6),作甲苯溶液的粘度(30°)和渗透压(25°)的测定。试样能全部溶解,粘度性质都很正常,k’值没有异常增大,高分子的支化可以忽略。渗透压数据可用(π/C)~(1/2)对C作线性外推,得到的分子量和第二维利系数依从 RTA_2=7.41×10~5Mn~(-0.275)的关系。特性粘数与分子量间的关系为 [η]=2.95×10~(-2)M~(0.75)厘米~3/克(甲苯溶液,30°)与高温丁苯橡胶的线型分子相较,当分子量相同时,[η]低温/[η]高温=1.24,此差别可能是由于近程结构(1,2及顺、反式1,4加成)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7.
聚酯水泥     
唐光炜 《化学教育》1988,9(2):54-54
美国推出一种新型聚酯水泥,它由树脂和砂混合起来经几小时制备后获得。用这种水泥铺没路面,铺好后一小时,路面耐压强度达到285公斤/厘米~2,经3~24小时后路面强度可达430公斤/厘米~2。由于强度极高,用这种水泥铺没水泥路面时路面总厚度可下降为1厘米左右的一层薄层,但已足够承担一般公路的载荷。  相似文献   

18.
吐温-80-硫氰酸盐-邻菲绕啉显色体系测定矿石中铁,在3×10~(-1)—1×10~(-3)mol/L硝酸酸度下,形成稳定的三元胶束增溶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λ=520nm,ε=1.96×10~4,标准偏差为0.0026%,变异系数为0.88%,络合物能稳定1.5小时,在0—40微克/50毫升内服从比尔定律。分析步骤称取0.1000—0.5000克试样于银坩埚中,加入4—6克氢氧化钠,置高温炉中于400℃保温15分钟,再升温到700℃保持3分钟,取出冷却。用热水浸取,洗入300毫升烧杯中。用浓硝酸中和至沉淀溶解,再过量1毫升,煮沸使溶液清亮,取下冷却,移  相似文献   

19.
武衍杰  王秀红 《化学教育》2019,40(11):59-64
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全国I卷)单项选择题第8题存在2个正确答案,引起了争议,其实质是对教科书中"酶"的概念界定的争议。借此契机,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为例,分析了教科书中化学概念定义类型及特点,发现教科书概念定义类型丰富,但对同一概念的定义类型较为单一,造成某些概念内涵或外延不清晰,这是引起此次争议的重要原因;其次从概念定义类型与课程主题内容关系的角度考虑,教科书中"酶"的概念实质上是介绍作为"酶"的一类蛋白质的功能和作用,而并非揭示酶的构成,因此也不能片面地判定教科书中"酶"的概念存在错误;最后为教科书概念表达和教师教学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选取山西晋城煤研究煤粉中硫存在形态、分布规律及其对煤灰熔融性的影响。采用浮沉法将煤粉分选成<1.6、1.6-1.7、1.7-2.0和>2.0 g/cm3四个密度级别子样,分析各子样的硫含量、赋存形态及分布规律;测定了不同密度子样煤灰熔融性,并将>2.0 g/cm3密度级别子样加热到450、815、1000和1300℃,研究煤粉中硫受热挥发及其对灰熔融温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XRD和XRF分析进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晋城煤粉中硫在各密度子样中分布不均匀,在>2.0 g/cm3密度级中含量最高;随密度提高,各子样中有机硫含量快速下降,而硫酸盐硫、硫铁矿硫含量均显著上升。随灰化温度提高,原煤及各密度级别子样硫含量均下降,其中,450℃挥发87%,1300℃基本挥发完全。不同密度子样熔融温度不同,>2.0 g/cm3样品灰熔融温度最低;随灰化温度提高煤灰熔融温度升高。机理研究表明,不同密度子样灰熔融温度发生分化主要是其化学组成不同造成的,而>2.0 g/c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