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樊箐 《力学与实践》2008,30(6):102-103
林同骥先生1918年12月1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他的父亲林鼎章和母亲郭丰怡,有11个子女,林同骥排第7.林鼎章是清朝最后一届举人,并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法律科,曾任北京大理院庭长和南京最高法院庭长.  相似文献   

2.
《力学进展》2007,37(1):7-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编审、《力学进展》原执行主编董务民先生生于1925年6月,四川省江津人,中共党员.1956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同年9月分配到力学所工作.2007年1月1日0:20因病医治无效,在解放军309医院去世,享年82岁.  相似文献   

3.
朱如曾 《力学进展》2007,37(1):152-153
2006年12月1日是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谈镐生院士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谈先生在力学学科的卓越贡献,缅怀他对推动我国力学基础研究和培养科技人才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科院力学所于这天上午在所礼堂隆重举行“纪念谈镐生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基础力学学术会议”.会前举行了《谈镐生先生文集》首发式,该文集由胡文瑞院  相似文献   

4.
《力学与实践》2005,27(4):83-83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早期归国专家、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卞荫贵先生,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005年6月7日凌晨4点5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相似文献   

5.
序号 会议名称第六届全国细观力学学术会议 学术内容及议题交流近两年来在细观力学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促进各方面对细观力学的了解和重视,进一步推动细观力学的发展第六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会议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实验技术研究;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各学科课题实验研究4月18、23日801太原全国非线性有限元学习班邀请美国西北大学Ted Belytsehko教授讲学,内容:连续体和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等6月15、17日待定!北京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表征、测试;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应用中的力学问题6月301大连350一…  相似文献   

6.
刘俊丽  王柏懿 《力学与实践》2022,44(6):1456-1461

2022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先生诞辰111周年,本文回顾钱学森先生对近代力学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钱学森先生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培养了一批批新型专业人才,为中国近代力学事业造就了中坚力量。基于钱学森先生在主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期间(1956—1982年)和主持中国力学学会工作期间(1957—1982年)开展的人才培养实践,包括推进力学学会的学术活动与《力学学报》的出版工作、工程控制论学习班、工程力学研究班、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力学科学技术学校、物理训练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对钱学森先生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给予了细致的阐述。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方略,与他的科学成就同样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7.
《力学与实践》2004,26(5):84-84
2004年10月2日是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于2004年9月29日举行了“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学术报告会”,向郑哲敏先生表示热烈祝贺,并通过报告会,弘扬郑哲敏先生倡导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包括美籍华人学朱家鲲先生在内的200余位中外学出席了会议.郑哲敏先生从事科学研究近60年,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他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8.
第八届国际疲劳大会(FATIGUE2002)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学仁  王中光  陈旭 《力学进展》2003,33(1):152-153
第八届国际疲劳大会(The 8th International FatigueCongress,FATIGUE2002)于2002年6月2-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举行.会议由Anders Blom与Jan Backlund教授主持.大会共有来自35个国家的学者参加,参加人数达450人,出版的论文集共收录论文463篇.参加会议最多的五个国家是东道主瑞典79人,日本62人,德国56人,美国54人,法国34人.  相似文献   

9.
我同郭永怀先生和李佩先生相识是在1953年,地点是加州理工学院,当时郭先生利用学术休假到加州理工学院和钱学森先生进行合作研究. 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彬彬学者,属于我的老师辈. 在此期间我和郭先生的接触很少. 两位先生的合作显然很有成效,因为不久钱先生就发表了以庞加莱、莱特希尔、郭永怀命名的著名论文PLK方法.力学所成立,钱先生急切地盼着郭先生回来和他一起工作而且告诉我们郭先生将很快回来了.果然,1956年10月郭先生全家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北京. 火车抵京那一天由于某种原因钱先生未能到车站亲自迎接. 因为我能认出郭先生一家人,所以就派我去了. 接到后郭先生夫妇和女儿郭芹住进了北京饭店.郭永怀先生的到来明显加强了力学所的领导力量,分担了钱所长的许多工作,明显加速了力学所的建设. 钱郭二位先生相互了解很深,有深刻的友谊,各方面都十分默契. 他俩研究问题,心领神会,很快便能得出统一意见,郭对钱也十分尊重. 这是办好力学所的绝好条件.事实证明也确实是这样.初到力学所,郭先生的名义是学术秘书,不久改任副所长. 郭先生很快便帮助钱先生整顿所的秩序,订立规章制度. 例如,郭先生把所图书馆每月增订外文期刊的工作统一抓了起来,改变了过去随便有哪位高研同意便订的混乱做法,避免了许多重复和浪费. 郭先生直接抓图书馆的工作,不久力学所图书馆便成为全院最好的图书馆之一. 又如1957年全国第一届力学大会之后,决定创办力学学报,郭先生承担了繁重的主编任务,使力学学报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他调来在所工作的北大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的董务民担任责任编辑,为力学学报的征稿、审稿、定稿确立了一整套规则. 郭先生的领导下力学学报越办越好,成为我国最好的学术期刊之一,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至今在经过50多年风风雨雨之后,郭先生对力学学报的影响尤在.郭先生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 他不畏艰险硬是坚持用解析方法把它们做到底,得出重要的结论. 这些工作使他在国外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 为此人们往往把他看作一位单纯的理论家. 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视新技术和实验工作,而且为新成立的力学所带来了新技术和实验手段. 这至少包括当时世界上出现不久的激波管技术和等离子体动力学. 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在郭先生准备回国之前,他曾经专门考察过他认为为我国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领域.严格说钱先生和郭先生都是以应用数学为主要工具的理论家. 这里说的理论家是那些其本人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但同时对于其所进行的理论研究的实际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对理论研究的现实和可能的应用有明确的认识,对理论研究还需要那些实验研究的相互配合有充分的认识. 因此两位先生有过人的宽广视野和长远战略思考. 一次郭先生当面问我,领导一个研究所的人应当是有理论见解的(好的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家同样可有很高的理论见解),还是什么别的人. 我的回答是前者. 当时他感到满意. 我想这是因为如果科学研究缺少高一层次的理论指导、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便会失去方向,落到跟着别人走的地步,难以有所创新.现在看得很清楚,郭先生回国有更大的理想和决心,他要把自己全部的身心献身于祖国,他不论什么事,只要祖国需要,便全心全意地去做好;他把自己当作铺路石子,以培养下一代, 作为自己的使命. 国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别无他求.在力学所他不仅和钱先生一起筹划和领导力学所全面的工作,而且承担很多难免有时是枯燥的组织工作,其中包括科研业务,图书馆,学会和学报等等一系列部门. 钱所长和郭副所长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研究室主任的工作汇报,有时甚至是研究组组长的汇报,听取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给以指导. 在这些场合,有时还会做出调整乃至改变研究方向的决定. 后来钱所长来所的时间少了,力学所的重担便全都落到了郭先生身上. 我们只见他全心全意,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工作,全然不顾个人的得失. 在我看来他这样做完全出于自觉,出于对祖国需要的责任感. 这也是为了实现他回国时为自己确定的使命.郭先生的工作并不限于力学所. 仅就我所知,他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的主任;承担三峡大坝抗核武器攻击的研究并进而为工程兵策划建立防护工程研究基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防护工程研究的奠基人;他又是西南工程物理院的副院长,参加核武器的研制,研究核武器的投放并负责建设该院的结构力学实验室. 郭先生还就国家需要,不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60年代初,力学所承担的2040任务就是在郭先生建议下由军委下达的.在这些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只要是他人在北京,每周末他都要亲自步行到力学所与研究生讨论工作.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不论是盛夏或严冬,不论是刮风或下雨,一位身体瘦长,头戴鸭舌帽,低头沉思着,大踏步地来往于力学所大楼和中关村15楼之间的那位学者.郭先生就是这样默默而高效的工作着.郭先生不善言辞,但他那片对工作、对同志、对国家的忠心和爱心是人人能感觉到的. 他对工作的要求十分严格,对同志十分平易近人. 领导也好,高研也好,初级研究人员也好,行政人员也好,工人也好,他都同等对待. 在大风大浪里,郭先生决不随风倒,``文革'期间有人要闹``斗、批、散',郭先生坚决不同意,而且亲自下到那个研究组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飞机失事起火的那一霎那,郭先生以火一般的爱国心,科学家特有的冷静与机智,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代价,用血肉之躯在熊熊烈火和重要文件之间构筑起一道烧不透的墙,把文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力学所凡与郭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无不怀念我们的郭所长,他的事迹在人们中传颂着,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从事各项事业. 他留下的遗产是丰厚的. 他的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三十年前(1977),谈镐生先生参加中国科学院力学规划会议期间,针对当时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1978-1985)将力学排除在基础科学之外的状况,向有关领导递交了一份重要意见(《关于制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规划会议的几点意见》).尽管当时在科学家中对力学学科的性质,力学与物理学的关系等,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关领导们均同意谈先生在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中补充上力学学科规划的建议.此意见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同意.于是,次年由周培源任领导小组组长、钱学森等人任副组长,召开了全国力学规划会议,历时半个月.全国力学界对力学学科的认识从而达到了统一:力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力学是几大基础学科之一.此后,这个观点得到了科技界同仁和领导们的广泛认同,基于此而形成的力学学科发展规划实际指导和影响了我国力学三十年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刊从尘封已久的档案中,整理出3份有关件刊出,以此纪念谈先生上书和全国力学规划会议三十周年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并以期这些件的重新刊出能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发挥应有的作用.[编按]  相似文献   

13.
遵照华主席,邓副主席,方毅副院长对科学工作者的多次指示;李昌同志,郁文同志的两次讲话精神,对当前进行的科学规划会议作了具体分析.现提出几点意见,请予考虑,并请转院核心领导小组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