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对两个物流服务提供商(FLSP)和单个物流服务集成商自营的线上物流平台(LSIO)组成的两层O2O模式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即考虑物流服务集成商(LSI)自营线上物流平台的情形,将公平关切引入到O2O模式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定价决策中,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物流服务提供商(FLSP)的公平关切有限理性行为对物流服务供应链成员定价策略和效用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仅考虑横向公平关切和考虑双向公平关切这两种情形下,后进入市场的物流服务提供商(FLSP2)都应控制自己的横向公平关切行为,否则会影响O2O模式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发展;在考虑双向公平关切的情形下,先进入市场的物流服务提供商(FLSP1)发现分配给自己的物流服务订单量减少后,FLSP1会对LSIO产生纵向不公平厌恶,而FLSP1的纵向公平关切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物流服务集成商自营的线上物流平台(LSIO)应重视 FLSP1的纵向公平关切,避免物流服务提供商流失。  相似文献   

2.
采取有效的服务策略并对顾客进行合理的服务定价是企业稳定市场需求至关重要的一点.文章考虑服务提供商设置服务优先权进行差异化定价和不设置服务优先权进行统一定价的两种服务机制,针对设置服务优先权时常规顾客因等待时间增加而产生的等待厌恶心理,研究了服务提供商服务机制选择与定价问题.结果表明当优先权顾客的市场规模较小且常规顾客的等待厌恶程度较大时,服务提供商应不设置服务优先权进行统一定价;否则,服务提供商应设置服务优先权进行差异化定价.此外,服务提供商在进行差异化定价时也可以通过提高服务速率进一步提升最优收益.  相似文献   

3.
姜涛  路兴政  刘露  黄甫 《运筹与管理》2022,31(10):113-119
采取合理有效的服务机制和服务定价是确保服务型企业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方式,服务提供商设计合理的服务策略可以使得服务收益达到最优。本文以服务可预约的排队系统为研究背景,对服务提供商分类服务机制选择和服务定价策略进行研究。通过考虑由两种服务策略下顾客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的对比和顾客等待厌恶心理参数形成的全新顾客服务效用模型,给出服务提供商在不同服务机制下的最优服务策略以及顾客市场规模对其服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预约顾客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时,服务提供商可以采取分类服务机制,即同时服务预约顾客和未预约顾客以增加服务收益,反之亦然。此外,预约顾客等待厌恶程度能够显著增大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定价。  相似文献   

4.
视频服务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文化产业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构建一个视频服务平台和一个视频服务提供商组成的视频服务供应链,视频服务提供商通过视频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基础服务和两阶段衍生服务。考虑视频服务供应链成员的四种行为因素对服务需求的影响,并分别建立平台定价模式和提供商定价模式下服务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函数,运用博弈理论,优化求解得到两种模式下服务供应链成员最优的质量努力策略和利润。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探讨了粉丝效应和收益分成比例与最优质量努力策略和最优利润的相关性,并得出相关结论,给出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5.
考虑物流服务供应链中成员的公平关切行为,以Nash讨价还价均衡解作为公平收益参照点,构建Nash讨价还价公平关切下物流服务供应链质量缺陷承诺策略模型,分析和研究公平关切对最优策略、利润和效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流服务质量缺陷承诺水平随着物流服务集成商公平关切系数的增加而减少,却随着物流服务提供商公平关切系数的增加而增加;物流服务订购量随着物流服务集成商公平关切系数的增加而减少,也随着物流服务提供商公平关切系数的增加而减少;当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公平关切系数增加时,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利润和效用以及整体利润和效用都会不断减少;但当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公平关切程度一定而物流服务集成商的公平关切系数增加时,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利润和效用以及整体利润和效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开源设计网络社区中的用户进行细分研究,首先采用复杂社会网络技术建立了社区组织的复杂网络模型.其次,根据用户在社区中的三种行为设立了备选指标,并通过指标聚类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保证了聚类指标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在此基础上,以OpenIDEO为研究案例,采用K-Means算法对该社区中的用户进行了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将用户分为了创新型用户、传播型用户和普通用户,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用户的特点及参与动机.聚类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聚类指标及算法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开源社区的用户类型及占比,为开源设计社区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的优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入驻在线零售平台,并购买平台的多渠道广告推送服务。考虑两个不对称决策权力的品牌商通过同一零售平台寄售两种替代性产品,研究了平台主导下品牌商的广告投入和价格竞争博弈策略以及零售平台的广告服务定价和寄售收益共享比例决策。研究发现,两品牌商的广告投入和价格竞争策略受到先动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双重影响:高成本主导品牌商选择低广告投入、低零售价格策略,而跟随者投入更多广告、设置更高零售价格;低成本主导品牌商会采取高广告投入、低零售价格策略,而跟随者会采用低广告投入、高零售价格策略。此外,广告服务弹性系数的增加和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增加会加剧品牌商的价格和广告服务水平竞争,而零售平台则降低单位广告服务津贴吸引品牌商更多的广告投入,同时增加收益共享比例,但是当自身价格弹性系数增加时,零售平台会采取相反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用户使用软件过程中往往需要支付数额不菲的各种成本。永久授权交易方式下,软件使用成本完全由用户负担;软件即服务交易方式下,部分使用成本(如软硬件维护成本)转由软件供应商负担,且供应商借助专业优势通常能压缩其分担的使用成本。对于永久授权和软件即服务两种交易方式,本文分别建立垄断软件供应商的两阶段定价模型,分析用户选择和供应商定价策略,考察软件使用成本、供应商分担部分使用成本及供应商成本压缩在软件交易方式选择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当软件使用成本较高、供应商分担使用成本的比例较大、供应商压缩成本幅度较大时,软件即服务交易方式通常占优;否则,永久授权交易方式通常占优。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云计算的特性,首次提出了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中的三种补偿策略(分别为基于服务失败数量、基于长服务中断数量和基于累积中断时间的补偿策略),通过在SLA中约定客户容忍阀值,针对服务失败等级对客户进行分级补偿。针对三种策略的补偿成本,本文对云服务提供商造成的损失风险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得到了风险价值(Value-at-Risk,VaR)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在平均损失相同情况下,基于累积中断时间补偿策略的VaR值大于基于服务失败数量补偿策略的VaR值,因此采取基于中断时间的补偿策略风险更大。实例数据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补偿策略是合理可行的。本文结论对于云服务提供商的补偿策略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邢明青 《运筹与管理》2015,24(3):234-239
越来越多有影响力开源操作系统平台的兴起(如Linux),对传统的专有操作系统平台(如微软的Windows)形成巨大的冲击。本文借用双边市场理论框架探讨专有操作系统平台在面对开源操作系统平台竞争时的定价策略问题。主要结论如下:①专有操作系统平台对平台用户收费和向应用软件开发商补贴的定价结构是由平台用户和应用软件开发商之间两类交叉网络外部性相对强弱决定的;②用户使用开源操作系统平台相对于专有操作系统平台需承担的额外费用(如较高的学习成本和维护费用)和获得的额外好处(如可个性化和较好的稳定性)均会间接影响专有操作系统平台的定价策略;③与专有操作系统平台独占市场的情形对比发现,两种市场结构下专有操作系统平台的定价结构可能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依赖于平台用户使用开源操作系统平台与使用专有操作系统平台相比额外需承担费用和额外获得好处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个人云存储服务纷纷关闭的现象,如何根据不同市场时期和云用户特征,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已成为个人云存储服务商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本文在考虑云安全风险,云用户感知价值及弹性成本对个人云存储服务定价的影响,建立了基于云安全风险的两阶段定价模型,给出了免费试用时长确定下的最优决策及免费试用时长不确定下的最优免费试用时长及最优价格。借助数值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云安全风险系数,云用户感知价值,云安全运营成本系数对最优免费时长,最优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云安全风险系数适中时,个人云存储供应商(PCSP)采取两阶段定价策略。另外,最优利润随着云安全风险系数,免费试用时长,单位安全运营成本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12.
Asif Khalak 《Complexity》2003,8(3):45-55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otential impact that free (i.e., open source) software can have on an existing commercial software market. A model for the software market is constructed in terms of autonomous agents, which represent the users, the companies, and the free software providers. The model specifies a reservation price for each user agent and develops a gradient learning strategy for revenue‐maximizing company agents. Simulations explore parameters such as the demand distribution, 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market share, advertising and random effects in product visibility. Results from the case without free software show a prevalence of monopoli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studies of high‐technology market economics. The effects of free software are not uniform, but are highly parameter dependent. A “capture region” is found in which free software eventually dominates the market.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一个集成商和一个提供商所组成的服务供应链的质量控制问题。考虑集成商的质量缺陷承诺和提供商的质量偏好,并将提供商的质量活动区分为质量改进和质量保持两个阶段,分别建立了服务供应链成员的效用函数,同时考虑服务供应链成员的竞争与合作,运用博弈理论,优化得到单阶段与两阶段时,集成商的最优服务价格和质量缺陷承诺,以及提供商的最优服务质量改进程度。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及数值仿真发现,考虑两阶段质量控制较单阶段情形,更有利于服务供应链较长期限内获得更多效用。其次,服务提供商质量偏好对服务供应链单阶段与两阶段下的最优效用和质量控制策略均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芮正云  马喜芳 《运筹与管理》2020,29(12):125-132
网络众包社区是互联网环境下大众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特定任务的信息交流平台。本文首先从环境质量、交互质量和结果质量3个方面来评价网络众包社区用户感知服务质量,再引入用户沉浸体验、社会临场感与社群卷入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用户感知服务质量对其知识搜索和知识贡献的影响机理。基于216份调查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环境质量、交互质量和结果质量均是构成用户对网络众包社区服务质量感知的关键维度;(2)沉浸体验在服务质量感知与知识搜索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更大,而社会临场感在服务质量感知与知识贡献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更大;(3)社群卷入在沉浸体验与知识贡献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社会临场感与知识贡献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千帆  马宁 《运筹与管理》2017,26(8):123-132
本文以网络平台异业合作为背景,在Hotelling模型框架下,基于双边用户都是部分多归属的假定,结合平台采取异业合作可以提高用户固有收益这一前提,分析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拥挤效应及组间网络外部性强度对网络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结果显示,双边用户的组间网络外部性强度不同时,随着拥挤效应的增强或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的提高,无论是在位平台还是采取异业合作的新进入平台,都会对一边用户提高,而对另一边用户降低收取的交易费;组间网络外部性强度相同时,平台对双边用户收取的交易费相同,且只与用户固有收益及交易量有关。研究表明,新进入市场的网络平台不应采取传统双边市场中常用的价格战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而应积极采取异业合作,通过提供优质优价的产品和服务来同在位平台竞争。  相似文献   

16.
We consider a hierarchical network game with multiple links, a single service provider, and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with multiple classes, where different classes of users enter the network and exit it at different nodes. Each user is charged by the service provider a fixed price per unit of bandwidth used on each link in its route, and chooses the level of its flow by maximizing an objective function that shows a tradeoff between the disutility of the payment to the service provider and congestion cost on the link the user uses, and the utility of its flow. The service provider, on the other hand, wishes to maximize the total revenue it collects. We formulate this problem as a leader-follower (Stackelberg) game, with a single leader (the service provider, who sets the price) and a large number of Nash followers (the users, who decide on their flow rates). We show that the game admits a unique equilibrium, and obtain the solution in analytic form.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limiting case where the number of followers is large reveals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and intuitive properties of the equilibrium, and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nd when the service provider has the incentive to add additional capacity to the network in response to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users on a particular link.  相似文献   

17.
质量保证策略是服务商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考虑服务商及其竞争对手的质量承诺水平和质量承诺补偿对其服务需求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质量承诺水平、质量承诺补偿、质量承诺水平和质量承诺补偿三种竞争情形下的博弈模型,并系统分析了不同模型下的质量保证策略。研究发现:一旦有服务商提高质量承诺水平或质量承诺补偿,在质量承诺水平竞争模型下,其他服务商可适当地降低质量承诺水平,而在质量承诺补偿竞争模型下,其他服务商会同时提高质量承诺补偿。此外,在质量承诺水平和质量承诺补偿竞争模型下,若质量承诺水平的成本系数满足一定条件,各个服务商之间会存在纳什均衡。本文对服务市场竞争情形下服务商质量保证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customer-intensive服务中服务速度越慢,顾客的效用就越高,然而等待时间也随之变长;而服务商则需对服务速度和价格进行决策,以求获得最优收益。本文基于客源丰富的服务垄断商对此问题采用M/M/1排队模型进行了研究,将顾客成本细分为时间成本和焦虑成本,给出了最优服务速度和价格。研究发现,单位焦虑成本的增加造成了服务商收益的减少,但对收益的影响要小于单位时间成本。最后,提出了服务商投入一定的服务成本来减少焦虑成本的策略,以达到获取更高收益的目的,并证明了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Firms have the choice of developing software as either open source or closed source. The open-source approach to software development has been advocated as a new and better method for developing high quality software than the traditional closed-source approach. In open source, volunteer programmers freely contribute code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softwar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key nonpecuniary motivations for these programmers. They are less motivated to contribute if they observe commercial marketing of the open-source software they helped create, leading to a reduction in improvements to the software. A primary concern for software firms seeking to develop and market open-source software is, thus, how the motivation of contributors should be managed. We examine optimal pricing strategies for open-source and closed-source software keeping in mind the distinct motivations of programmers in the two cases. We compare profits and software qualities from the two approaches and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firm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