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合成了反丁烯二酰基桥连的3种带不同取代基的卟啉二联体, 通过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 并研究了二联体的表面光电压谱, 荧光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的变化. 结果表明, 取代基的类型对卟啉二联体分子的荧光量子产率有显著影响, 带供电子基团的甲氧基增强了荧光量子产率, 而带吸电子基团的氯则降低了荧光量子产率, 并且吸电子基团的氯比供电子基团的甲氧基对荧光的影响更大.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卟啉二联体的荧光性和激光拉曼光谱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具有光学活性和生物学活性的2类化合物(取代)香豆素-3-甲酰氯和2-氨基苯并噻唑作用合成了4种新的兼具香豆素骨架和苯并噻唑基的化合物(3a-3d),用HRMS,IR和1H 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其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在紫外光谱中,新化合物(3a-3d)和2种原料化合物相比,因共轭链的增长而使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红移;4种化合物表现出比原料化合物较强的荧光性能,其中3c的荧光强度最大.文中给出了稀溶液中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相关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3.
通过2-甲基苯并噁唑或2-甲基-5-叔丁基苯并噁唑在KOH/DMF介质中与苯甲醛或取代苯甲醛反应,合成了22个标题化合物,其中13个未见报道。测定了它们的结构和紫外光谱、荧光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并对母体化合物的溶剂效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吕艳阳  刘小玉  曹俊 《应用化学》2010,27(6):691-694
利用自制的四(对甲氧基苯基)卟啉,与氯化钐在四氢呋喃溶剂中反应,得到一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四(对甲氧基苯基)卟啉钐(Ⅲ)化合物。 利用UV-Vis、IR、1H NMR 及元素分析测试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配位反应条件、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反应条件简单,易于操作,产率为62.4%。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2-羟基-萘甲醛缩对甲氧基苯甲酰腙,采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该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该化合物在固态、不同溶剂中和有锌离子存在下的荧光光谱,探讨了溶剂极性和锌离子的存在对其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的固体和溶液都有很强的荧光,溶剂对其荧光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其DMF溶液在485nm处发光最强。金属锌离子具有荧光增敏性。  相似文献   

6.
陈丹丹  邹嘉佳  杜传荣  罗轩  林翠梧 《化学通报》2016,79(7):623-629,644
以L-酪氨酸为原料,分别与邻甲氧基肉桂酸和间甲氧基肉桂酸进行了酰胺化反应,合成了两种L-酪氨酸衍生物(E)-3-(4'-羟基苯基)-2-[3″-(2-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基]丙酸(I)和(E)-3-(4'-羟基苯基)-2-[3″-(3-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基]丙酸(II),运用ESI-MS、1H NMR、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确认。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合Auto Dock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化合物I和II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I和II对HSA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过程中伴随着非辐射能量转移。化合物I和II主要通过疏水作用与HSA的结合,结合过程是自发的。Auto Dock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I和II与HSA之间主要是疏水作用力,结合位点位于亚结构域IIA形成的疏水腔中,即site I。分子对接结果与光谱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以罗丹明B为原料,通过两步法合成化合物N-(3’,6’-双(二乙基氨基)-3-氧杂螺环[异二氢吲哚-1,9’-氧杂蒽]-2-酰基)-4-甲氧基苯甲酰胺(RHL)。通过罗丹明B酰肼(RA)与对甲氧基苯甲酰氯反应的单因素考察,得到最优合成条件:反应溶剂为乙酸乙酯,反应温度80℃,三乙胺作为缚酸剂,反应时间10 h,投料比n(RA)∶n(对甲氧基苯甲酰氯)=1.0∶1.3。通过测定溶剂、 pH、金属离子对化合物RHL荧光强度的影响,发现RHL在乙醇-水(1∶1, V/V)体系中,pH在1.50~7.02范围内发射出新的强烈的橙红色荧光,RHL对pH的荧光传感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复性,且绝大多数金属离子对体系无干扰。  相似文献   

8.
采用从头算、密度泛函和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理论方法研究3-和4-苯基香豆素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并用极化连续模型考虑了溶剂对光谱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3-苯基香豆素的7-位引入给电子基团甲氧基或吸电子基团氰基均使它们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产生红移,4-苯基香豆素的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均产生蓝移.3-苯基香豆素衍生物与4-苯基香豆素的衍生物的基态和激发态的电子转移方向相反.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高速液相色谱-质谱(UFLC-MS)研究了吴茱萸醇提取物中入血小分子化合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 同时对UFLC-MS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进行包括特异性、 线性、 精密度、 准确度、 稳定性、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等考察, 结果表明, 该方法稳定可靠, 且醇提取物中1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均被胃肠道快速吸收, 并且多数化合物血药浓度在1~2 h左右达到峰值. 将吸收入血的1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与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脂酶进行柔性分子对接及构效关系分析, 发现其中活性最高的为去氢吴茱萸碱、 吴茱萸碱、 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酰胺Ⅰ 4个吲哚型生物碱, 它们与乙酰胆碱酯酶的对接打分均在-46.02 kJ/mol以下; 与丁酰胆碱脂酶对接打分均在-41.84 kJ/mol以下. 吴茱萸碱、 吴茱萸次碱、 去氢吴茱萸碱和吴茱萸酰胺可能是以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脂酶为靶点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薄层色谱图像分析定量-高速逆流色谱法从吴茱萸甲醇提取物中快速分离制备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3个化合物的方法。采用数码相机对HSCCC溶剂系统上下相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TLC图像采集,使用积分软件OPSIA计算各溶剂系统对应的K值,筛选出最佳溶剂系统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2.5:3.5:2,V/V)。取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在主机转速860 r/min、流动相流速1.5 mL/min的条件下,一次性从300 mg样品中分离制备得到经1H-NMR和13C-NMR确证的吴茱萸碱(15.3mg)、吴茱萸次碱(10.1 mg)、吴茱萸卡品碱(20.7 mg),纯度分别为93.6%,97.3%和95.1%(HPLC法)。  相似文献   

11.
导数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1-萘胺和2-萘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同时测定2种萘胺异构体的含量,研究了1-萘胺和2-萘胺的同步荧光光谱及其一阶导数同步荧光光谱,利用零交点法避免了它们之间的干扰。在pH=7.5的KH2PO4-NaOH缓冲溶液中,波长差为120 nm的条件下,测定了1-萘胺和2-萘胺的同步荧光。进一步对2种萘胺的同步光谱做一阶导数处理,分别在1-萘胺和2-萘胺的导数同步荧光光谱为零的259和290 nm处读取另一种异构体的信号值。该值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均在4.0×10-7~2.0×10-5 mol/L;1-萘胺和2-萘胺的检出限分别是4.0×10-8和2.9×10-8 mol/L;RSD均在5%以下。该方法用于产品中2种萘胺的同时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2.
阿魏酸哌嗪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用常规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阿魏酸哌嗪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特征,并利用同步荧光法和三维荧光法研究了阿魏酸哌嗪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前后白蛋白的构象变化.研究表明:阿魏酸哌嗪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性荧光.该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根据Stem-Volmer方程求出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根据Fsm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可求出其作用距离r=2.33nm:根据基本热力学参数△H、△S和△G判断阿魏酸哌嗪和牛血清白蛋白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合成了新型的2-吡唑啉类化合物:1-3-二苯基-4-(p-硝基苄叉)-2-吡唑啉,研究了该化合物在室温及低温77K时的稳态光物理行为,结果表明:在标题化合物分子中存在着两种电荷转移机制,其一是从N1→N2→C3→苯基,其二是从N1→N2→C3→C4→P-硝基苄叉,光激发下,两种电荷转移机制相互竞争,且具有不同的发光构象。  相似文献   

1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归纳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发展的进程。从现代控制技术的改善、仪器检测性能的提高、元素检测范围的扩大等8方面阐述了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的进展,还就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X射线管和探测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近10年来我国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方面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总结,对近年来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发展趋势———手持式、偏振、微束分析等进行了评述,并对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外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丹参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特性.体系的紫外光谱显示,丹参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并生成新的复合物,同步荧光光谱则表明,丹参素对BSA存在荧光增强效应.随着丹参素浓度的增加,Δλ=15 nm时体系荧光强度明显增强,最大发射波长为285 nm,且不随浓度增加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含吡啶环的芳香醚-噁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新娟  王雷  高磊  谢志元  李东风 《有机化学》2009,29(7):1147-1151
为开发新的高强度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用含烷氧基的取代苯甲酸(2)与2,6-吡啶二甲酰肼(3)在POCl3作用下, “一锅煮”法合成6个结构对称的含吡啶环的芳香醚-噁二唑4a~4f. 通过MS, IR, 1H NMR, 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化合物的荧光性能测定结果显示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 其荧光发射波长均在347~507 nm范围内, 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在384 nm附近处, 且荧光强度较强. 在芳环上引入5-Br基团(4e, 4f), 化合物的荧光发射波长发生红移, 荧光强度有所减弱. 以硫酸奎宁作参比, 测定6个目标产物的荧光量子产率, 5-Br基团的引入对荧光量子产率没有明显影响. 同时讨论了代表性产物4a在不同溶剂中最大荧光激发波长处的荧光量子产率, 发现溶剂极性对该类化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光谱法研究Cu2+与肌红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及圆二色(CD)谱研究了Cu2+与肌红蛋白(Mb)的相互作用. 结果发现, Cu2+使Mb的紫外吸收增强, 峰位蓝移, 说明Cu2+与Mb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 Mb的特征荧光峰猝灭, 且随着温度升高猝灭常数Ksv降低, 表明Cu2+对Mb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 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由van′t Hoff方程计算出ΔH和ΔS分别为-11.60 kJ/mol和33.77 J·(mol·K)-1, 得出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力; 并依据Fö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给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2.56 nm. 同步荧光光谱表明, Cu2+对Mb的构象产生影响, 使色氨酸残基的疏水性下降. CD光谱测得加入Cu2+后, 二级结构发生改变, 使α-螺旋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meso-苯基四苯并卟啉锌(Zn-PnTBP n=1~4)在酸性条件下脱锌,获得了不含金属离子的meso-苯基四苯并卟啉(H2PnTBP n=1~4)。研究了它们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在溶液状态下的瞬态光谱特性,并对照相应的锌卟啉,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光谱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轴向配位作用构造了ZnTPP-H2(m-py)TPP卟啉二元体系,研究了配位二聚体的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特性,考察了二聚体分子内的能量传递过程,观察到能量从激发态ZnTPP*流向H2(m-py)TPP。作为对比,研究了ZnTPP-py体系的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轴向配位的吡啶引起了ZnTPP荧光光谱明显红移,没有分子内的能量转移过程发生。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方法计算了加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midacloprid (IMI)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spectrum, a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um, a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and an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um. The average values of bonding constants (KLB: 3.424 × 10^4 L,mol^-1),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H: 5.188 kJ,mol^-1, △G^(○—):-26.36 kJ,mol^-1, △S: 103.9 J,K^-1,mol^-1) and the numbers of bonding sites (n: 1.156) could be obtained through Stern-Volmer, Lineweaver-Burk and ther- modynamic equations. It was shown that the fluorescence of BSA could be quenched for its reactions with IMI to form a certain kind of new compound. The quenching belonged to a static fluorescence quenching, with a non-radiation energy transfer happening within a single molecule.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agree with △H〉 0, △S〉0 and△G^(○-)〈0, suggesting that the binding power between IMI and BSA should be mainly a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