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导电聚合物——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坤林  李桢  徐洁  曲宝琦  张鹏 《化学教育》2001,22(1):5-6,24
介绍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主要包括以聚乙炔为代表物的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发展、机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裴坚 《大学化学》2001,16(2):15-18
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改变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习惯思维 ,这种改变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人们也许已经习惯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思维方式的巨大冲击。 2 0 0 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也毫不例外。它再次使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瑞典皇家科学会在 2 0 0 0年 1 0月 9日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导电高分子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 3位科学家 ,他们分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和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材料科学系和物理系教授AlanJ.Heeger;美国费…  相似文献   

3.
公鲁 《化学通报》2003,66(11):730-734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 1 0月 8日公布 2 0 0 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彼德·阿格雷 (PeterAgre)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RoderickMacKinnon) ,以褒奖他们在细胞粘膜研究方面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他们分别在“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中的发现 ,使人们搞清了盐 (离子 )和水是如何传进和传出人体细胞的。此发现可以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诸如肾如何从原尿中回收水及神经细胞如何产生和传输电信号的问题 ,这对人们了解许多疾病 (比如肾、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疾病 )是极其重要的。为使广大读者了解他们的巨大贡献 ,特把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网上公布的综合评述译成中文 ,予以转载。  相似文献   

4.
陈彪  朱玥玮  黄晓雪  王燕  陈羽  王春秀  吴又进 《化学通报》2024,87(3):379-383,366
弗里茨·普雷格尔因创立了有机物质的微量定量分析法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在获奖百年之际,本文回顾了他的相关研究背景和科研历程,并概述了微量定量分析技术的诞生情况。普雷格尔的成功体现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坚实基础、站立巨人肩膀上的继承创新、合作研究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其经历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建立新时代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阿根廷生物化学家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因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而获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莱洛伊尔一生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还积极推动阿根廷的大学和医学教育,建立了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坎波马尔基金会。本文回顾了莱洛伊尔的科研成果、相关研究背景以及他的科研历程,分析了他能够获得成功的因素;讨论了名师对科研人员学术指导的重要作用、及时调节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情绪的积极意义以及敢于大胆跨界探索对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公鲁 《化学通报》2004,67(11):789-794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调节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本刊编辑部把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中公布的获奖成果详细评述文章译出并转载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8.
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烯烃复分解合成转换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3位科学家:Y ves Chauvin,Richard R.Schrock和Robert H.Grubbs.简要介绍了3位获奖者的主要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分类和催化反应机理,金属卡宾催化剂及烯烃复分解反应的一些应用.另外,介绍了此领域目前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哈德·埃特尔在金属表面氢吸附、哈伯-博施法合成氨反应过程催化机理及CO催化氧化反应过程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获奖成果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琴  朱传方 《化学教育》2007,28(2):5-6,9
简要介绍了2006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获奖者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在该成果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真核转录过程的分子研究,对于人们理解转录过程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基因转录的过程广泛应用在基因研究的实验室中。  相似文献   

11.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Jean-Pierre Sauvage、Fraser Stoddart和Ben Feringa,以表彰他们在设计与合成分子机器领域的卓越贡献.分子机器是模拟自然界的生物大分子机器或宏观机器的分子,科学家通过精巧的设计,利用有机合成反应构建这些内部能相对运动的分子,实现从分子层面的精确控制.本次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尚无实际应用的分子机器,给未来带来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2.
张琳 《化学教育》2010,31(2):7-9
主要介绍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约纳特在有关核糖体结构和功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阐述其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黄甫  赵伟  车延科  江华 《化学教育》2016,37(22):1-5
1983年,让-皮埃尔·索瓦日将2个环形分子连接在一起形成链,并将其命名为索烃。2个互锁的环可以彼此相对移动,这是第一个分子机器的雏形。1991年,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制备了一种轮烷,并展示了分子轴上的分子环能够沿着轴移动。基于轮烷,他设计研发了分子电梯和分子肌肉等分子机器。1999年,伯纳德·费林加成为第一个开发分子马达的人,并且根据它设计制造出分子汽车。基于上述3位科学家在分子机器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他们分享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杰.D.科恩伯格教授,表彰他在揭示真核细胞转录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杰出贡献。罗杰.科恩伯格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也曾在1959年因为解析DNA复制机理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罗杰早在高中时代就决心投身科学,最终以他过人的天赋、诺贝尔奖家庭的科学熏陶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为揭开真核基因转录分子机制的科学巨匠。罗杰的科学经历和成就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将门虎子”。图1科恩伯格父子罗杰.D.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1947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先…  相似文献   

15.
王毓明 《大学化学》2018,33(2):47-59
介绍诺贝尔奖的由来、评选和颁奖仪式,总结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