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长江洪灾、人口和森林覆盖率、湖泊面积等资料,认为1998年长江洪灾成因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管理不利,人口的迅速增长、森林储量锐减,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系统严重破坏,而厄尔尼诺现象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防洪对策为:严格控制人口,控制酸雨,以防洪水与地震同时发生,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态调查与评价,注重生物多样性;加强全流域管理,加强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2.
3.
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洪灾密切相关的环境特征,揭示了环境对洪灾的影响规律,指出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等是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森林对防洪减灾有巨大作用;水土流失加剧了洪灾发生频率和潜在威胁。最后,对生态环境建设中质量问题、退田还湖、三峡水库的防洪减灾作用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998年长江大水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对环境保护工作今后应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建议.最后就1998年大水得到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 1998年中国长江特大洪灾形成的动态过程与灾情现象 ,并同世界百年灾情进行了比较分析 .认为’98长江特大洪水的持续时间长、洪水量级大、灾情范围广、江河湖海泻洪能力减弱与损失巨大是其主要特征 .提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平衡等对策 .  相似文献   

6.
1998年松嫩洪灾成因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最北部的一条河流,流域面积546万km2,有南北两源,南源为第二松花江,河长959km,流域面积78km2;北源为嫩江,全长1370km,流域面积283km2。在三岔河汇合后称松花江,从黑龙江省西南部斜贯全省,在东北部同江县汇入黑龙江。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山脉的伊勒呼里山,自北向南穿过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地带,右岸为大兴安岭东坡,左岸是小兴安岭西南坡和松嫩平原。百年以前,这里分布着茂密的辽阔森林、草原和沼泽,百年的开发史使这里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和主要的重工业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暴雨和洪水,从雨情和水情两个方面进行了客观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发生,主要是由6月中下旬江南东部和北部和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范围持续性强暴雨形成的,形成这两段大范围持续性强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强大的中高纬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中高纬阻塞高压的短期异常变动引发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并在江南和长江流域上空与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强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8.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以她占全国18 %的国土面积 ,养育了全国40%的人口 ,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0%以上。长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她跨南北、接东西 ,成为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她所拥有的水、土、生物、矿产、交通等整体资源优势和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 ,不仅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轴心 ,而且其发展还将最终推动整个亚太经济圈在21世纪的形成。长江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长江!一、长江的环境现状令人堪忧随着人口的不断…  相似文献   

9.
利用GMS卫星的逐时红外云图做成了日、候、旬、月和和平均云图,在此基础上对1998年夏季长江中、上游洪水期间暴雨的云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日平均云图可以概括地揭示降水系统的主要特征。它不权可展示天气尺度的暴雨云带,而且在日和候平均云图上也可以相当清楚地展示出云带内所包含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旬、月和季平均云图表明,长江上游从6月中旬开始到8月中旬长达两个多月对流的频繁发生是“98洪水”长江上游  相似文献   

10.
蒙江“2002.7”暴雨洪水,给沿江两岸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该文通过对“2002.7”暴雨洪水的成因、雨洪特点、暴雨洪水过程、洪水组成、洪水等级等分析,概括暴雨洪水的特点,进一步探索蒙江洪水特性及洪灾的成因,提出该流域防洪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1.
1998年长江洪水大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GMS卫星的逐时红外云图做成了日、候、旬、月和季平均云图,在此基础上对1998年夏季长江中、上游洪水期间暴雨的云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日平均云图可以概括地揭示降水系统的主要特征。它不仅可展示天气尺度的暴雨云带,而且在日和候平均云图上也可以相当清楚地展示出云带内所包含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旬、月和季平均云图表明,长江上游从6月中旬开始到8月中旬长达两个多月对流的频繁发生是“98洪水”长江上游洪峰多,中游高水位维持时间长的重要原因。候和日平均云图表明,降雨云带上频繁产生中α尺度暴雨云团造成了7月下旬长江中游连续出现特大暴雨。用每小时一次的红外云图作出的日平均云图与日雨量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显示出用日平均云顶黑体辐射温度(TBB)来估算径流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长江洪水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文时间系列的逐项分析法,统计分析了近百年来长江洪水变化的总体趋势与主要周期,发现近百年来长江洪水变化存在增大的总体趋势,并有40a,35a等主要周期变化。这与近百年气候的趋暖性变化及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强弱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长江抗洪斗争取得全面胜利后,社会各界提出不少看法和建议。为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组织部分有关的两院院土并邀请少数院外专家,对有关资料和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一个专题咨询报告《对1998年长江洪水的认识和今后工作的建议》。笔者就社会上比较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根据咨询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内容,在这里作一简要说明。一、1998年的长江洪水究竟有多大?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洪水不大,但水位很高,灾情很重,可见问题严重;还有一种是,近几十年来,长江洪水越来越大,可见问题严重。我们认为,以上两种…  相似文献   

14.
滞洪区二维洪水演进及洪灾风险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了二维洪水演进的隐式差分模型,用以进行君山滞洪区的洪水模拟计算,在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支持下,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不同时刻洪水淹没图、洪水演进不同时刻的水深分布图、流速分布图及洪灾风险图。此结果可为当地防洪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98长江特大洪灾的历史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收集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1998年长江洪灾灾情、不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洪灾的次数与频率、森林资源、水土流失状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长江流域洪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的程度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森林植被的破坏,使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下降,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泥沙淤积,使蓄洪和行洪能力下降。并就如何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洪灾的历史地理考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历史地理角度考察,长江中游洪灾是其他形水系缺陷,流域环境恶化,堤防修筑草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历史时期相比,现代大型水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地形水系的缺陷,但与此同时,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堤防抗洪能力依然薄弱,人类环境管理失败所致的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依然是长江中游洪灾的根本原因,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战略是减轻长江中游洪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近年来发生了数次特大洪灾,危害甚巨,我们虽已战胜了这一场灾害,然而,我们对洪水成因的思考却显得更加重要了,如何让长江不再发生类似灾害,从生态学角度寻找洪灾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金磊 《科技潮》1994,(10):18-19
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被灾害所困扰而又不懈地与灾害相抗争的历史。管子曰:"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今年从南到北的洪灾险情的紧要时刻,朱镕基副总理曾在第6次全国城市防洪工作会议上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城市防洪工作,否则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越大,洪水造成的损失也越严重……宁肯少上几个基建项目,也要保证城市防洪资金投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长江防洪治水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防洪需要科学的治水思想、先进的工程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投入。当前,长江防洪急需的是科学的治水思想,而创新思想的产生首先需要理念的更新。本文提出需转变的观念为:对洪水与洪灾的认识,应变“视洪水是灾害”为“视洪水为资源”,变“视水如虎”为“视水如友”;关于人、水、地关系,应变“人水对抗”为“人水协调”,变“以土为本”、“以粮为纲”、“与水争地”为“给洪水让地”、“以土地换和平”,变“征服自然”为“与自然和谐”;关于堤防,应变“堤防万能”为“堤防有限”;关于蓄洪区建设,应变“蓄洪垦殖区”为“蓄洪垦殖养殖区”;对水旱灾害的防治.应变“防洪抗旱”为“防洪防旱”;对于泥沙,应变“泥沙之害”为“泥沙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今年(指1991年——下同,编者注)入夏以来,我国19个省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亿,直接经济损失685亿人民币,其中以太湖流域和江淮大地灾损最甚,是建国以来罕见的一次大灾祸。大灾当前,最好研究。大灾之中,各种矛盾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大自然给我们上了代价惨重的一课,人们痛定思痛,对研究治水有了更大的紧迫感,是总结经验,得到启示的最佳时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