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TAB反相微乳液中水辛烷分子的自扩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导测量确定了CTAB/正丁醇/正辛烷/水四组分体系的相态,在反相微乳液区有明显的渗滤现象,通过脉冲梯度场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反相微乳液中水和辛烷分子的自扩散行为,采用双指数拟合得出辛烷的自扩散系数。对于体系中出现的渗滤现象以及水和辛烷分子自扩散系数反常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解释。水和自扩散系数(2~7×10^-10m·s^-1)比一般文献值高,其原因:一是水在油相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二是渗滤现象的存在,由于液滴间相互作用的增强和:粘性“碰撞而导致液滴的融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瞬时水相连续通道,使水的自扩散系数增大。而辛烷自扩散系数比一般文献值小,则是由于在微乳液液滴的栅栏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烃链与辛烷分子间范德华引力所造成。  相似文献   

2.
乙酰水杨酸在微乳液中水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乙酰水杨酸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25%正辛烷/H2O微乳液体系中水解动力学, 探讨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微乳液结构和结构转变点对乙酰水杨酸水解有影响。水解速率在油包水(W/O)微乳液结构介质中较大, 且随水含量增加而减小。而水解反应速率转变点发生在微乳液结构由W/O到B. C. 再到O/W转变点处, 认为是水解反应机理不同和界面膜极性改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了加入聚合物对TritonX-114/正辛烷/正丁醇/水组分体系相态的影响。利用次甲基蓝(MB)作为吸附探针,而以恶唑烷氮氧自由基(5-doxylstearicacid,5-DNS)作为自旋探针,研究了加入聚合物对TX-114/正辛烷/正丁醇/水反相微乳液的微结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添加使W/O微乳液区缩小,而液晶区则更靠近水一端(增溶更多水)。该反相微乳液中存在三种状态水:结合水、束缚水、体相水。加入聚合物可以替代先前存在于TX-114聚氧乙烯链上的一些水分子,使其微极性减小,而且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的排列更为松散,本研究结果对探讨聚合物对W/O微乳液微结构的影响及此类体系在其它方面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CTAB胶束微环境中BY增溶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用UV吸收光谱对(BY=CTAB)体系胶束化过程中预胶束的形成,以及预胶束向胶束的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采用Gouy-Chapman模型,建立了CTAB胶束微环境中BY表现解离常数与胶束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水溶液和各种盐浓度条件下CTAB胶束溶液中酸碱解离常数的测量,分析了BY在CTAB胶束扩散层中的增溶位置,讨论了CTAB胶束对BY选择性吸附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CTAB水溶液表面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研究了CTAB水溶液表面吸附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由初始的扩散控制经混合控制过渡到势垒控制。扩散控制吸附速率快,时间短;势垒控制速率慢,时间长,吸附势垒一般为4~10kJ.mol^-^1。温度升高,动态表面张力减小,但吸附机理不变;无机盐或醇类的加入对势垒值影响不大,但对扩散控制步骤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碳氟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氟辛酸钠(O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丙醇-油-盐水体系能形成多相微乳液, 本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寻找了最佳中相微乳液体系组成, 然后系统地研究了含盐量、表面活性剂总浓度, 醇总浓度, 油的种类对该体系中相微乳液的形成, 相态和其特性参数的影响。并且应用红外光谱对微乳液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测定。最后还对碳氢表面活性剂和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进行了比较。本文结果对三次采油和日用化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对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小芸  吕建德  竺安 《化学学报》1997,55(5):503-507
本文研究了两组混合样的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MEEKC)分离, 较系统地研究了微乳液的内相, 助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对电动分离的迁移时间、柱效及时间窗的影响, 并与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MEKC)分离进行了比较, 选用由80mmol/L正辛烷-120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900mmol/L正丁醇-10mmol/L硼砂组成的微乳液, 样品组分电动色谱迁移时间的RSD<0.8%, 峰面积RSD<3.0%.  相似文献   

9.
隋华  李干佐  杨博 《化学学报》2000,58(1):50-55
应用UV-vis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水杨酸酯(丁酯、苯酯)在CTAB溶液中的水解反应进行跟踪,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得出CTAB对其反应是禁阻作用。通过温度对其反应速率影响,计算它们的反应活化能。并用^1HNMR方法,确定了反应物在CTAB胶束中的增溶位置,对禁阻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O/W微乳中的2,4-二硝基氯苯水解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乳状液,简称微乳,通常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油形成的澄清、透明、稳定的分散体系.分散相直径一般在20-100nm之间[1].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通常占微乳的15-25%(质量分数)[2]、典型的助表面活性剂是中等碳键长度的醇.显然,微乳是一种高度分散的间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定了278.2~318.2K间的五个温度下七种浓度的NaOAc分别在10, 20,30, 40, 50, 60, 70, 80, 90及100%MeOH-H~2O体系中的摩尔电导Λ, 并应用FOS,Pitts, L-W, F-78等四个电导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处理, 得到了三个拟合参数Λ~O, K~Λ及R(或α)。最后, 对四个方程与实验的吻合程度, 温度、溶剂组成等对Λ~O、K~Λ的影响规律及溶质-溶剂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张锁江  张海朗  陈庚华  韩世钧 《化学学报》1995,53(12):1157-1162
本文设计并制作一套可搅拌U型电导池, 并用其测定了LiCl, NaCl在PrOH-H2O二元混合溶剂中的摩尔电导。应用Fuoss-Onsager电导方程关联得到Λ。, a°及Ka, 并据此探讨了LiCl, NaCl-PrOH-H2O的微观结构及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的W/O型微乳液的渗滤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电导现象研究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9、正己醇、煤油和水所组成的W/O型微乳液的微观结构。从渗滤作用来比较EMT、EMTDD和BW三种理论, 发现在水油比较低的情况下, 本体系符合EMT理论。这表明微乳液在电场下是独立球体, 不随电解质浓度和性质而变。还从研究不同温度下的电导而求得活化能, 发现为负值, 从中讨论了离子跃迁规律。  相似文献   

14.
TBP-CCl4-H2O体系中水和磷酸三丁酯作用的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斌  陈智  滕藤  沈其丰 《化学学报》1984,42(9):893-898
用NMR法研究了TBP-CCl_4-H_2O体系中水与磷酸三丁酯(TBP)之间的氢键作用.在Li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整个浓度范围的新模型和一个经验关系式,并用非线性最优化方法求出了水和TBP之间氢键作用的参数.新模型和经验关系式能对TBP-CCl_4-H20体系中水的δ_H变化作出较好的解释.当水浓度很低时,水主要以H_2O·TBP和H_2O·2TBP形式存在,当水浓度很高以至达到饱和时,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缔合水,但此时仍有20%左右的水和TBP形成H_2O·TBP和H_2O·2TBP.  相似文献   

15.
薛毅  杜有如 《化学学报》1988,46(1):78-81
本工作用配位平衡和快交换方法定量描述了二氧六环水体系中^1H和^1^7O化学位移随浓度的变化. 讨论了未配位水的结构破坏程度及其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6.
含有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10)醚的溶致液晶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10)醚(TX-10)/苯乙烯/水组成的三元体系为研究对象, 绘制了三元相图, 选取液晶区域作为研究对象, 配制系列样品, 摄制了纹理照片, 用小角X光衍射法测定了液晶中各种组分变化时间的层间距, 并结合^2H NMR谱图和纹理照片的对照以及互为补充的分析, 为精确区分液晶结构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不仅对于基础理论研究, 同时对于日用化工和帮次采油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Two series of poly(acrylamide-co-acrylates) with compositions rangingfrom 10 to 55 mol % acrylate units were prepared by radical polymerization in inverse microemulsions. The compositional analyses of the samples were performed using elemental analysis, potentiometry and13C NM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ree methods indicates that13C NMR is the most reliable one, avoiding errors which often arise from associated water in hydrophilic polymers. The copolymer viscosity exhibits a maximum behavior around 40 mol % acrylate content, a lower value than that already observed for co-polymers prepared in homogeneous solution. The production of copolymers presenting high intrinsic viscosities ( 3700 cm3g) is achieved using an inverse microemulsion as the polymerization medium operating at lower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