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核磁共振(NMR)方法研究了稀土离子及其配合物与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和鞘磷脂(SPM)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磷脂极性头平行于膜平面.稀土离子与磷脂极性头P—O键键合,与经典模型不同,键合后极性基团仍平行于膜平面,而不是垂直于膜平面.稳定的稀土配合物对磷脂脂双层结构影响很小.将稀土离子引入磷脂脂质体和小分子配体的混合物中,稀土首先与小分子配体配位.  相似文献   

2.
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双层LB膜的分子排列结构,发现DPPA双层膜的分子排列具有长程的位置和取向有序,为有序六方结构;同时,在DPPA双层膜的极性区磷酸基团间存在局域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二棕榈酰磷脂酸(DPPA)的单层,双层和三层Langmuir-Blodgett膜的分子排列结构,发现相邻的(2~6个)DPPA分子的极性头磷酸基团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局域超分子结构.分子分辨的AFM图象表明,DP-PA LB膜中分子排列具有长程的取向和位置有序.DPPA分子的晶格排列随着LB膜层数的增加由单层和双层的六方晶格转变成三层的正交(四方)晶格.探讨了不同的pH下的DPPA极性头磷酸基团的分子间氢键作用及其对膜分子有序排列以及云母基片对DPPALB膜中分子排列的晶格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种以荧光标记脂质体为探针检测磷脂酶 C (PLC) 活性的新方法.此荧光探针是由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和丽丝胺罗丹明B标记的荧光磷脂(Liss Rhod PE)通过自组装形成有序的荧光标记脂质体,探针脂质体中Liss Rhod PE由于相互之间距离靠近产生自猝灭效应,因而作为探针的脂质体并不表现出荧光性质.当在此探针溶液中加入目标物PLC,PLC可以水解切割标记在磷脂酰基二位上的荧光团罗丹明,使其从脂质体释放到溶液中,导致自猝灭效应的减弱,溶液荧光信号增强,以此实现对PLC活性的检测.使用此探针检测PLC活性,荧光强度的增加值与PLC浓度在5~300 U/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 U/L(S/N=3).此外,此探针还可用于PLC抑制剂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阳离子脂质小分子化合物1.化合物1含有双cyclen亲水端和甾体疏水基团.凝胶电泳实验显示,含胆固醇和皂素的双大环多胺阳离子脂质化合物1与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 DOPE)形成的阳离子脂质体能够与DNA有效作用,在氮磷比为6时即可完全包裹DNA,具有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潜在应用价值,为设计新型阳离子脂...  相似文献   

6.
膜材性质及制备方法调控下的脂质体负载干扰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干扰素(IFN)分子、磷脂分子本身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点, 分别用三种制备方法, 以四种脂质体为膜材, 制备IFN脂质体, 考察了不同膜材、不同制备方法对脂质体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以二肉豆蔻酰胆碱和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复合材料为主要膜材, 采用薄膜蒸发法制备的IFN脂质体有良好的稳定性, 60 d内其粒径可以保持在200~350 nm, 包封率可保持30%~40%.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一个衍生于咔唑的双氰基二苯代乙烯型双光子荧光脂筏探针——(E)-2-甲基-5-{2-[9-正辛基(3-咔唑基)]乙烯基}对苯二甲腈(DLR),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DLR属于推-拉电子结构(供体-桥-受体, D-π-A), 其最大发射波长随介质极性递增, 而其荧光强度却随极性递减. DLR在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 (DPPC)中的发射强度是在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中的20倍, 其对DPPC, 模拟脂筏[n(DOPC)∶n(鞘磷脂)∶n(胆固醇)=1∶1∶1]和DOPC的荧光强度比为20∶12.8∶1, 在DPPC中的荧光寿命是在DOPC中的2.2倍以上, 表明DLR能很好地区分DPPC与DOPC. DLR在DPPC和DOPC中的双光子发射截面(Φδ)分别为1350和67 GM, 表明DLR能够很好地识别脂筏, 成像脂筏在细胞与组织中的分布动态.  相似文献   

8.
铕对磷脂酰胆碱LB单分子膜结构影响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亚相中Eu^3^+诱导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Langmuir-Blodgett(LB)单分子膜出现有规则周期性条纹结构。  相似文献   

9.
聂扬扬  杨观涛  王海燕  乔晓强 《色谱》2023,(10):921-928
磷脂是重要的信号分子,磷脂的代谢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开展磷脂的分离分析研究至关重要。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一种新型两亲性交替共聚物可以插入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形成以膜蛋白质为中心的脂质纳米盘,对膜蛋白质和磷脂具有良好的增溶作用。本文基于“点击”反应和自由基聚合反应,将对磷脂具有良好增溶性能的SMA接枝到硅胶表面,然后以蛋氨酸甲酯盐酸盐(MME·HCl)为开环试剂,通过亲核开环反应对SMA进行修饰,制备了新型的改性SMA修饰色谱固定相(Sil-SMA-MME)。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利用酰胺类和核苷/核酸碱基类以及苯酚类3类小分子物质对填充Sil-SMA-MME色谱柱的保留机制和分离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Sil-SMA-MME色谱柱具有典型的亲水作用保留机制,其柱效最高可达90900 N/m,并显示了良好的分离选择性。进一步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考察了Sil-SMA-MME色谱柱对磷脂样品的分离性能。二棕榈酰磷脂酰丝氨酸钠(DPPS)、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PPE)和4种磷脂酰胆碱(PC)类标准品溶血卵磷脂(LysoPC)、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均可实现基线分离,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南极磷虾油和人血清磷脂提取物的分离分析。以上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l-SMA-MME色谱柱在磷脂类物质分离分析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杨波  于广利  王玉峰  赵峡  王皓  胡艳南  嵇国利 《化学学报》2009,67(11):1217-1222
以κ-卡拉胶为原料, 通过稀酸降解并结合柱层析分离得到5个寡糖单体, 经还原胺化法将其与二棕榈酸酯磷脂酰乙醇胺(DPPE)偶联首次获得了5个拟糖脂. 应用高灵敏电喷雾离子化碰撞诱导解离串联质谱(ESI-CID-MS/MS)技术确定了其序列, 证明其分别为κ-卡拉胶三糖脂、五糖脂、七糖脂、九糖脂和十一糖脂. 该研究结果为硫酸寡糖脂的合成提供了参考方法, 尤其为寡糖生物芯片的制备以及深入开展寡糖与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动态光散射、荧光光谱、zeta电位测定和等温滴定量热技术分析了分子量分别为25000,10000和1800的聚乙烯亚胺(PEI)与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脂质体膜内环境极性和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EI通过氨基与DOPC的磷脂基团和胆碱基团产生氢键或范德华作用,从而与脂质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低浓度PEI(0.075 mg/mL)导致DOPC脂质体的聚集和表面电位的增加,但未引起脂质体膜融合和表面电位反转;进一步增加PEI的浓度对脂质体表面电位的影响很小,而结合在表面的PEI分子链之间的排斥作用阻碍了脂质体聚集.PEI分子与DOPC脂质体的结合降低了脂质分子碳氢链的堆积密度和脂质体膜内环境的疏水性,从而增强了钙黄绿素和槲皮素在脂质体膜中的通透性.PEI与DO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子尺寸效应,增大PEI的分子量可以增强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及对脂质体膜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用L-精氨酸盐酸盐和磷脂酰胆碱制备了L-广精氨酸盐酸盐/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受体,研究了受体与腺苷三磷酸(ATP)在脂质体亲脂区通过分子间氢键进行的分子识别。透射电镜表征发现脂质体呈明显的双层膜圆球形,粒径100-200mm;并对氢键识别作用进行了UV-Vis光谱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猪心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经去脂活力丧失,待分别加入各种磷脂形成“界面脂”后,活力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比较了7种具有不同极性“头部”的磷脂和5种具有不同脂肪酸侧链的磷脂酰胆碱(PC)的作用。结果表明,磷脂的极性“头部”和疏水脂肪酸侧链对恢复去脂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力都有影响。从极性头部来看,不同纯磷脂恢复去脂酶活力的顺序为PS>DPG>PI>PA>PG>PC,PE。而从含有不同疏水侧链的PC来比较,DOPC>LPC>PC>DPPC,DSPC。 当磷脂/酶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围有“界面脂”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可嵌入脂质体而呈现呼吸控制率。嵌入的效果与“界面脂”的组份有关,它们的顺序为PI>PS>DPG>PA,PG。 二价金属离子对细胞色素氧化酶重组于脂质体过程的促进作用,与“界面脂”的组份和重组方法都有关。当用保温法嵌入时,Ca~(2 ),Mg~(2 )对以PI为“界面脂”的酶的重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以PS和DPG为“界面脂”的酶的重组都无明显的作用。在透析法重组的过程中,Mg~(2 ),Ca~(2 )能显著提高以PS为“界面脂”的酶的重组效果,对以中性磷脂DOPC为“界面脂”的酶的重组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当以PI为“界面脂”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用保温法嵌入脂质体时,不同金属离子促进作用的大小顺序为Ca~(2 )>Mg~(2 )>Mn~(2 ),Sr~(2 )>La~(  相似文献   

14.
皮下注射胰岛素(INS)作为治疗糖尿病主要的治疗方式,存在使用抵触和低血糖等副作用,而开发口服给药途径更具有应用前景。脂质体作为最成熟的药物递送体系,在蛋白或多肽口服给药方面存在着稳定性差、载药率低和粘液渗透有限等问题。基于细胞膜骨架成分磷酸酰胆碱(PC)设计合成了三氟乙基修饰两性离子头部的二棕榈酰胆碱磷酸脂质分子(DPFCP),并构建了负载胰岛素口服给药的脂质体递送体系(INS@DPFCP)。对比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INS@DPPC)和未功能化二棕榈酰胆碱磷酸(INS@DPCP)脂质体,系统地研究了INS@DPFCP理化性质、释放药物稳定性、粘液渗透性、生物相容性和细胞内吞效率及转运能力等。结果表明,INS@DPFCP的粒径为185 nm,包封率为(47.1±3.9)%。相比于INS@DPPC(27.2%)和INS@DPCP(24.5%),INS@DPFCP粘液聚集量仅有17.15%。溶血和细胞毒性实验证明,INS@DPFC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质量浓度高达1.2 mg/mL时,溶血率为6.88%,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此外,细胞摄取及转运测试表明,Caco-2细胞对INS@DP...  相似文献   

15.
β-芳氨基酮肟的Beckmann重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丹青  王丽  徐秀娟 《有机化学》1991,11(3):276-283
β-氯代丙酰芳胺与仲胺,或β-二脂氨基丙酰氯与芳胺作用,得到的β-脂氨基丙酰芳胺具有高效麻醉作用。Scott 等人曾在五氯化磷-乙醚存在下,用β-二甲氨基苯丙酮肟进行Beckmann 重排,并在重排产物中,直接加入碘代甲烷,将它转换为碘代三甲铵基丙酰芳胺。二个芳基相同的β-芳氨基丙酰芳胺(3)可用丙烯酸与苯胺加热,芳胺与 H_2NCOCH_2-CH_2OSO_3H 的加合物在封闭管中加热,或用Pd(PPh_3)_4为催化剂,使氯乙烯、一氧化碳和  相似文献   

16.
三种非甾体类抗炎药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卵磷脂脂质体为生物膜模型, 分别采用二阶导数吸收光谱法和以1-苯胺基-8-萘磺酸铵(ANS)为探针的荧光光谱法, 研究了三种丙二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舒林酸和托美丁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二阶导数吸收谱成沟槽型,在脂质体中沟槽变浅, 但波长基本上不移动, 表明药物结合在磷脂双层的表面而没有进入到脂双层内部. 在荧光光谱中, 抗炎药可以结合到脂质体上, 游离出ANS, 猝灭ANS 在脂质体中的强烈荧光, 表观猝灭常数KSVapp>10^12 L·mol^(-1); 药物先行结合到脂质体上后, 会降低ANS结合到脂质体上的机率. 同样表明药物可以结合到脂质体表面磷脂分子的头部, 结合能力的强弱与吸收谱得到的结果一致, 舒林酸最强, 吲哚美辛其次, 托美丁的结合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7.
采用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研究了小硅藻中4类光合膜脂(二酰甘油单半乳糖脂(MGDG)、二酰甘油双半乳糖脂(DGDG)、二酰甘油硫代糖脂(SQDG)和磷脂酰甘油(PG))的合成途径。与通过物质含量的变化进行合成与代谢途径研究的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更直观、准确地阐明了小硅藻光合膜脂中碳原子的去向。研究结果表明,小硅藻中4类光合膜脂均被标记,且标记含量在小硅藻生长周期的整个平台期逐渐增加。对二级质谱碎裂片段分析结果表明,光合膜脂的空间结构在13C标记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即4类光合膜脂的极性头部被优先标记,其次是甘油骨架,最后是两条脂肪酸酰基链,且两条脂酰链的位置差别影响不大,几乎是同步合成。本方法可以直观准确地阐明小硅藻中光合膜脂对碳原子的利用途径,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Langmuir单层膜的表面压力-平均分子面积(π-A)曲线的测定与分析,分别对髓鞘碱性蛋白(MBP)与细胞膜中不同头部基团脂质分子二棕榈酰基磷脂胆碱(DPPC)和二棕榈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PPE)在空气/液体界面上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当界面上脂质含量一定时,亚相中随着MBP浓度的增大,DPPC、DPPE单层膜的等温线向平均分子面积较大的方向移动;(2)在单层膜表面压力为10 mN/m时,一个MBP分子分别结合140±3个DPPC分子和100±3个DPPE分子,随着表面压力增大,当MBP分子分别与两种磷脂分子相互作用时,MBP插入到磷脂单层界面的个数逐渐减少;(3)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增加,脂分子形成的单层膜变得较为疏松,且MBP分子易于插入到分子头部较小的DPPE单层膜中;(4)蛋白质的存在使DPPC单层膜的表面压力逐渐减小,且蛋白质浓度越大表面压力降低越多,DPPC被MBP带入到亚相中越多;(5)对于DPPE单层膜,蛋白质通过与DPPE相互作用插入到界面膜中,引起表面压力增大,且蛋白质浓度越高,压力变化量越大.  相似文献   

19.
用同步辐射小角和宽角X光衍射实验技术研究了由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和豆固醇所形成的脂质体的液态有序相的结构性质. 结果表明液态有序相的小角X光衍射d值(d-spacing)随着固醇温度和浓度的变化仅有微小的改变. 与凝胶相及液晶相的宽角X光衍射d值相比, 液态有序相的宽角X光衍射d值有更宽的变化范围, 在30到52 °C的温度范围内, 液态有序相的宽角X光衍射d值从0.422 nm变化到0.460 nm. 电子云密度计算表明液态有序相的脂双层厚度和水层厚度都要大于与之平衡共存的液晶相的脂双层厚度和水层厚度. 电子云密度计算结果还表明液态有序相的脂双层厚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本研究结果对于从定量的角度认识 生物膜的相态及深入认识生物膜中的有序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电解质溶液对脂质体Zeta电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华  姚松年 《物理化学学报》1998,14(11):1043-1047
卵磷脂(PC)在水溶液中形成类似细胞的脂双层闭合体——脂质体.以它为模型研究水溶液中无机离子与磷脂分子极性端基的作用,对解释生理环境中脂质体的物理化学行为有重要的意义.Tatulian[1]用电泳法给出了一系列一价阴离子与PC膜表面亲合强弱的排序,Eisenberg等[2]测定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