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南通市李庾南实验总校举行首届赛课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初中数学赛课活动,执教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得到评委老师的好评,本文呈现该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并给出教后反思,与同行交流.一、"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并熟悉一般形式ax2+bx+c=0(a≠0).(2)结合开平方运算,引导学生发现特殊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方法",并进一步探索出"配方 相似文献
2.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本质是指:1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2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3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4数学人文精神的体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核心.2014年9月某市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A、B两位学员对同一课题:“指数函数(第1课时)”进行了同课异构,展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处理教材的教学智慧,让数学教学更贴近数学本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员A教学片断1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 相似文献
3.
4.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对“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单调性”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编码,比较分析两种不同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回答问题、讲述板演、小组合作、课堂练习等学生主体性行为的特点.研究发现:T1教师的M1课堂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高,更契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T2教师的M2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并未充分体现,反映出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被动思考现状. 相似文献
5.
为了不负九载寒窗苦读,三年砥砺前行,进入中考备考阶段之初,九年级的师生同甘苦、共奋进.为此,学校开展了以学科组为核心的集体研讨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同进度、同学案、同演练、同课异构.笔者作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学案的编写人,首要任务是对课堂教学计划安排做详细说明.于是,就以解读试题、拓展思维、内化素养为话题对主题内容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6.
应用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之一“.课标”指出“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蔡上鹤先生认为“这里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加进第三方面:领会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三者的辩证关系”.为了探索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 相似文献
7.
初中阶段变量与函数起始课的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但是既往课例总是在大量实际案例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和归纳出函数概念,再安排一些例习题进行巩固训练,这样的教学程序对学生理解变量函数当然是有利的,突出体现了函数来源于、抽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然而,如果从数学史上考察函数的演变,数学内部生长应该也是函数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重新构思了八年级函数(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先记 相似文献
8.
<正>1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倡导"过程教育",但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符合"过程教育"的要求."认识三角形"是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的内容,它是在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角形是基本图形,三角形的"角角关系"和"边边关系"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理论基础,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采用三角形的结构.研究三角形的基本"套路"(用适当的方法产生具体三角形→观察并归纳的基础上定义与表示三角形→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判定三角形的方法→用获得的数学结果解决有代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常感动于名师课堂上师生的深度对话,学生的精彩生成.殊不知,这些对话或学生的生成,常常都是执教老师课前预设过的,只不过没有体现在执教老师下发的那张"教学简案"上,所谓"教学预设"常常要大于"教学生成"也是这个道理.笔者最近有机会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执教勾股定理(第1课时),有同行课后评课时对笔者课堂上的追问颇为赞赏,其实,笔者在课堂上看似"即兴追问"却都是课前精心预设的结果.本文重点呈现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更强调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2014年10月31日,在广州市玉岩中学,笔者为全区七年级数学教师上了一节"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的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本文在听课、评课、课例研讨的基础上反思而形成,期待探寻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导学型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期,观摩了多节教学内容为"合并同类项"的公开课,既有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展示课,又有校级教学组活动的研讨课.课上,老师们归纳得出同类项的概念,呈现规范解题过程(下称"范例"),学生模仿范例合并同类项,这种参照"范例"进行"摹写",让"范例"求解中用到的知识、方法和解题的流程得以"重现",学生在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转译"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规范的合并同类项的流程,学习成效显著.现呈现其中的一则教学片断,并谈谈个人的感悟,希望给您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基于参与过程设计的教学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1)是苏科版(2014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3节平行四边形(2)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内容将3个判定一起出现修改为分两次出现,并增加了完整的证明过程,但是对3个判定的呈现方式没有改变.本课内容是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第一课时,主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