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分别以原子簇Cu5、Al4、Al10模拟Cu(100)和Al(111)表面,在不同基组水平上,计算了水在两种金属表面上倾斜吸附的热能面,结果表明:当计算基组中不含氧原子的d轨道时,得到水分子在金属垂直吸附的构型,这与实验结果不符;当水中氧原子加极化函数时,水分子倾斜吸附时能量较低,得到与实验相符的吸附构型。这说明水中氧原子d轨道在计算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成键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Si{111}的吸附表面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低能电子衍射研究了金属和非金属吸附在Si{111}表面的表面结构。结果显示出:对Al、Ga、Bi和Au原子,形成α-Si{111}3×3R30°-M或β-Si{111}3×3R30°-M结构的共价吸附。对Li、Na和Ag原子,形成正离子吸附,全部经高温解吸后,便诱导出Si{111}1×3重构。对Te原子,形成负离子吸附,经高温解吸后,便诱导出Si{111}类(1×1)结构。  相似文献   

3.
氮氧化合物在铜,银,镍,钯,铂面的吸附,脱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ASED-MO量子化学方法对氮(N2)和氮氧化合物(NOx)在Cu,Ag,Ni,Pd,Pt5种金属(111)面上的吸附态进行了系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汽车尾气净化的催化处理过程中,当用铜,银,镍,钯,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将NOx转化为N2时,以金属Pt为最好。用铂作催化剂将NO还原成N2时,可得如下反应机理:NO分子首先吸附在Pt表面,然后吸附分子NO的N-O键中O原子。  相似文献   

4.
张海峰  李永平  方容川  班大雁 《物理学报》1996,45(12):2047-2053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CdTe(111)表面碱金属吸附的电子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碱金属K在CdTe(111)表面吸附是Cd替位吸附,它影响了CdTe(111)表面的表面态分布,产生了费密钉扎现象.在理论方面,首先采用线性糕模轨函数(LMTO)方法对CdTe(111)表面的K吸附电子结构特性作了研究,得出了与实验符合的结果.对碱金属在CdTe(111)表面的吸附电子结构特性系统对比研究表明CdTe(111)表面的碱金属吸附特性不仅受碱金属原子序数的影响,而且与碱金属原子的内层电子组态有关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四苯基卟啉金属配合物(MTPP,M=Ag,Mg,Cu,Pd)在Agl胶体上的表面增强拉我谱(SERS)。结果显示MgTPP与基底发生金属交换生成AgTPP,而在PdTPP和CuTPP上则未发现金属交换,除卟啉环的振动外,一些苯环振动带也被显著增强,在1400~1600cm^-1范围,PdTPP和CuTPP的SERS与AgTPP有很大差别,可能反映了吸附分子在次甲基桥碳原子Cm附近立体构型的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钆在MgO薄膜表面吸附的特性,首先在经硫代乙酰胺(CH3CSNH2)处理的GaAs(100)表面外延生长P型半导体MgO(110)薄膜,然后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研究钆在此表面的吸附,结果发现由于Gd/MgO界面的能够弯曲使Mg2p向高结合能端位移0.4eV,而且从实验结果推断,钆与衬底反应很弱,并且主要以团簇的形式吸附。  相似文献   

7.
H2O在Al(111)表面吸附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以原子族Al10模拟表面,研究了水在Al(111)表面上不同吸附拉的吸附情况,计算得到了稳定的吸附构型和结合能,结果表明:顶位是其最佳吸附位,而且水在表面能以两种取向被吸附,距表面较远时,H端靠近表面,然后跨过一能垒到达最佳吸附位,此时氧端靠近表面。在吸附过程中,水向表面转移电荷,导致表面功函降低,在氧原子不加极化函数进,水分子的二次轴垂直于表面时能量最低;当考虑中氧的d轨道  相似文献   

8.
我们制作了一种可在6—11V偏压范围内均匀发射可见光的新型金属—绝缘体—金属结型发光器件,其内层结构是Al-Al2O3-MgF2-An(Cu),其承受偏压、单位面积发光功率及相应的外量子效应高过迄今已知的M-O-M遂道结型发光器件.本文首次报导并论证了这一由Schottky热电子所激发的光发射及其物理图象:Schottky热电子在AO(Cu)-真空界面激发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PP);Au(Cu)-真空界面的SPP通过表面粗糙度与外光子耦合.这一图象与该器件的电流—电压(I—V)、电流—温度(I-T)关系及其发射光谱的主要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Ce-C(60)多层膜电阻的原位观测,我们发现在Ce层上沉积C(60)时,样品电阻有明显上升.这与以往研究过的其它金属(如Sn,Ag,Cu等)-C(60)体系的结果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稀土元素Ce与C(60)间可能有某种新类型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光电子能谱(XPS和UPS)技术研究了室温下O2和Rb在InSb(111)表面上共吸附,分析了碱金属Rb在InSb(111)表面上吸附的键合状态以及对衬底的催化氧化作用。结果表明,Rb与InSb表面上的Sb发生化学反应,Rb在InSb表面上吸附提高了衬底表面的氧化速率,衬底表面上的In和Sb被氧化,分别生成锑和铟的氧化物。在O2吸附的过程中,还观察到两种Rb的氧化物,即过氧化铷(Rb2O2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学测量方法结合二次离子质谱(SIMS)技术对金属Ag与Al与YBa2Cu3O7-x(YBCO)超导薄膜接触界面电学性质和扩散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由于Ag和Al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二与YBCO界面的互扩散特性有明显不同,这些不同影响到接触界面的电学性质和接触窗口下YBCO超导性能,在Ag/YBCO样品中,在高于350℃以上的温度下氧气氛中退火将引起Ag和O的界面互扩散,但对YBC  相似文献   

12.
激光光解和脱附法产生超热氯原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355nm脉冲激光脱附和光解一些金属氯化物(CuCl2,AgCl和CsCl)薄膜产生高动能的超热氯原子,用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得知成的Cl原子的动能分布很宽,最大动能可达6eV左右,氯化物薄膜厚度对Cl原子的最大支能有明显的影响,增加激光能量密度将使Cl原子最动能迅速增高。此外,还讨论了上述产生超热Cl原子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Ce-C60多层膜电阻的原位观测,我们发现在Ce层上沉积C60时,样品电阻有明显上升。这与以往研究过的其它多金属(如Sn,Ag,Cu等)-C60体系的结果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稀土元素Ce与C60间可能有某种新类型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Ag(111)与Ag(001)表面电子结构与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海峰  李永平  潘必才 《物理学报》1996,45(11):1884-1889
采用LMTO-ASA方法,对几种不同方法获得的不尽相同的Ag(111)“稳定表面”的表面电子结构进行了系列对比研究,给出了这些不同表面弛豫结构的电子结构特性.根据表面能的大小,指出了最稳定表面结构应为单层向内弛豫表面,并对该类表面结构的电子结构特性作了分析和讨论.作为对比,还分析讨论了清洁理想Ag(001)表面的电子结构特性.根据Ag(111)和Ag(001)表面能的区别,指出Ag(001)表面较Ag(111)表面稳定  相似文献   

15.
刘森英  罗平 《光谱实验室》1995,12(3):61-65,34
本文应用Recursion方法,计算了CO在Cu(001)表面不同位置(顶位、桥位和空位)吸附的电子结构,分析了CO与Cu表面原子之间的键作用。分析表明CO在顶位吸附时,Cpx(py)-Cuds(1号)和Cpx(py)-Cud2(ds)(2号)之间存在较强的键作用,这有利于CO在顶位吸附。桥位和空位吸附时,CO与表面原子形成的键较弱,是不稳定的。计算结果得到了实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用Raman和IR光谱研究乙酰胺和Ag(Ⅰ)-C(Ⅱ)离子的作用。结果发现,Ag(Ⅰ)和Cu(Ⅱ)离子可增强对乙酰胺光谱频带的识别能力,原在AA中被掩盖的某些谱带,由于Ag-Cu离子的进入而得到了辨认。  相似文献   

17.
用漫反射红外光谱和光声红外光谱研究了金属羰基化合物(CpFe(CO)2)2Cp=η^5-C5H5与酸性,中性和碱性Al2O3及TiO2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Al2O3表面生成的洗生物种类及浓度与Al2O3的酸碱度明显相关,在酸性Al2O3表面,主要存在衍生物(CpFe(CO)2Fe-H-Fe(CO2Cp)^+及少量的CpFe(CO)2(-O-);在中性Al2O3表面存在的CpFe(CO)2(-O  相似文献   

18.
利用脉冲激光法研究了在(100)SrTiO3(STO)、(100)LaAlO3(LAO)和(100)Y-ZrO2(YSZ)衬底上外延生长LaCuO4(LCO),La1.85Sr0.15CuO4(LSCO),Nd1.85Ce0.15CuO4(NCCO)和Pr2CuO4(PCO)薄膜的工艺技术。利用X光衍射仪检测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薄膜样品结构和取向。X射线衍结果表明,在事适的制膜条件下可以在这三种衬底  相似文献   

19.
非晶态半导体/金属薄膜的分形晶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非晶态半导体/金属薄膜退火过程中金属诱导非晶态半导体晶化的研究,综述对若干非晶态半导体与金属组成的薄膜(Ge-Au、Ge-Ag、Ge-Al、Ge-Se、Ge-pd、Si-Ag、Si-Al、Si-pd、Si-Cu、sic-Al、Si_3N_4-A1)晶化后形成的图形进行的分形研究,内容包括分形形成的实验规律、根据微结构电镜观测结果提出的随机逐次成核模型、以及对分形晶化进行的计算机模拟。  相似文献   

20.
范朝阳  鲍世宁 《物理学报》1995,44(3):492-497
通过高分辨率电子能量损失谱和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等表面分析手段研究了CO在1ML/Fe/Cu(110)表面的吸附性质,在该双金属表面存在两种吸附态-明显倾斜的低频吸附态和其C-O伸缩频率明显高于CO在Fe甚至略高于在Cu单晶面的顶位吸附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