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杨酸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水杨酸与牛血清蛋白 (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 :水杨酸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 ,猝灭常数Ksv 为 1 0 97× 10 4 (mol·L- 1 ) - 1 ;水杨酸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为 7 377× 10 4 ,结合位点数为 1,当水杨酸浓度较低 (摩尔比小于 1∶1)时 ,它与Trp残基或其附近基团结合但并不引起Trp残基微环境的改变 ;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 ,计算了授体 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2.
光谱法研究3H-吲哚季铵盐探针分子与牛血清底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分子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 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甲基-二-十六烷基碘化铵, 并运用荧光光谱探讨它与牛血清蛋白的作用. 结果表明, 探针分子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结合作用可使3H-吲哚的荧光强度增强, 而对蛋白质却具有猝灭性质, 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a=1.995×105 dm3*mol-1和n=1.12.  相似文献   

3.
用光谱法研究头孢噻肟钠(CS)和牛血清蛋白(BSA)在模拟生命体生理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特征.结果表明CS主要以静态猝灭方式使BSA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利用同步荧光法研究了CS和BSA作用后牛血清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求得不同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探讨了微量金属离子对实验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CS和BSA之间主要依靠静电力结合.根据Froe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测定了CS与BSA相互结合时的作用距离2.56nm,表明BSA与CS之间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4.
新型含芘荧光探针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荧光发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新型含芘荧光探针分子芘丁酰谷氨酸(PLE)和芘甲酰谷氨酸(PYE)与溶菌酶(Lyso)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分析了结合过程和机理。结果显示:不同间隔链长度的探针分子在与Lyso作用时,表现的光谱性质差别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探针分子结合到了Lyso的表面;而不同间隔链长度的探针分子在与BSA作用过程中,却表现不同的光物理性质,这可能是探针分子作用于BSA空腔时其结合位点或者结合方式的不同引起的。目前的研究对揭示蛋白质分子的识别位点和定位切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荧光光谱法研究乙酰水杨酸和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乙酰水杨酸和牛血清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乙酰水杨酸可猝灭BSA的荧光,同时自身的荧光增强并存在一个等发射点,表明两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并发生能量转移。乙酰水杨酸和BSA分子间的结合常数为1.35×103,结合数0.87,静电引力是结合反应的主要的作用力。同时观察了乙酰水杨酸的加入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TNS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慧卿  赵亚琴  杨斌盛 《光谱实验室》2007,24(1):I0003-I0007
在pH 7.0、20m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PB)及室温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药物模拟物TNS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结果表明TNS与牛血清白蛋白有一个强结合位点,其条件结合常数为 (4.86±0.14)×105L·mol-1;结合主要以疏水作用为主,静电结合也起一定作用;依据Forster能量转移机制得到授体-受体间距离r=2.10nm;该条件下被环糊精包结的TNS也可以转化为TNS-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  相似文献   

7.
在pH=7.0及不同温度下,利用荧光法、同步荧光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吖啶橙和明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可分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两种方式。通过实验可知吖啶橙与明胶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得不同温度下的反应猝灭常数KSV(288 K:7.831×103L/mol;303 K:6.908×103L/mol;318 K:5.777×103L/mol),且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吖啶橙对明胶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牛血清蛋白(BSA)和人血清蛋白(HSA)的室温磷光法,蛋白质的磷光主要来自于包埋于其中的色氨酸残基,并对影响其室温磷光强度的的各种因素:如重原子浓度,酸度,除氧剂浓度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测定痕量HSA和BSA的室温磷光法.该法是以KI为重原子微扰剂,在水溶液中用Na2SO3化学除氧后,以287nm为激发波长,BSA和HSA在443nm左右的磷光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在此条件下它们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10-6-8.6×10-5mol/L和3×10-6-13×10-5mol/L,检出限分别为:2.20×10-7mol/L和4.10×10-7mol/L.同时,还对它们的光谱性质如荧光、磷光寿命,偏振等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BSA中色氨酸残基有两种荧光衰减形式,HSA则只有一种衰减形式,它们的磷光属于长寿命磷光,都能引起光的偏振.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荧光探针分子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表面活性荧光探针分子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甲基-二-十六烷基碘化铵(1)和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二甲基-十八烷基碘化铵(2)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结合反应的温度效应求得热力学函数并推断探针分子与B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分子1和2与牛血清蛋白之间存在能量转移现象,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给体-受体之间的距离分别为2.90和4.02 nm。  相似文献   

10.
对甲酸甲酯正离子自由基单分子分解的三个反应通道:用ab initio SCF MO方法,在STO-3G基组上进行了量子化学的计算研究。给出了反应(1)和反应(2)在Cs对称性下反应途径的态相关图。并在相关基础上探讨了基态和低激发态的反庆过程。对反应(3)的研究是在C1对称性下进行的。分别优化得到了反应(1)和反应(3)的一个过滤态和一个中间体。分析了每个分解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对  相似文献   

11.
染料木素酯化修饰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7.4),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染料木素7-乙酰阿魏酸酯(1)和染料木素7,4’-二-乙酰阿魏酸酯(2)两种新型染料木素酯化修饰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两种染料木素阿魏酸酯均能有效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低浓度时为静态猝灭过程。考察了不同温度下化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反应热力学参数确定了BSA与1之间主要为静电力作用,与2之间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根据Frster 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BSA(给体)与化合物(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分别为2.63和2.92 nm。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表明,染料木素乙酰阿魏酸酯与BSA的结合不影响蛋白质的构象,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12.
荧光光谱法研究亚甲基蓝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亚甲基蓝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反应 ,讨论了亚甲基蓝对蛋白质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 ,测定了结合常数 (KA=3 44× 10 5L·mol-1)和结合位点数 (n =1 0 3)。依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 ,理论确定了授体 受体间的结合距离 (r=1 6 7nm)和能量转移效率 ,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亚甲基蓝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L-半胱氨酸修饰的金纳米粒子(Cys-GNP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根据荧光猝灭相关方程计算了Cys-GNPs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探讨了其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并且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二者间的作用力类型,推断出Cys-GNPs和BSA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同步荧光光谱表明,二者的相互作用没有导致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及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马钱子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马钱子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求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KA=6.3×103,n=0.94(27 ℃);KA=7.7×103,n=0.97(37 ℃)。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马钱子碱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3.99 nm(27 ℃)和4.21 nm(37 ℃)。探讨了马钱子碱的荧光猝灭机理,结果表明马钱子碱能够插入BSA内部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是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马钱子碱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minoazobenzene (PAAB) and BSA was investigated mainly by fluorescence quenching spectra, circular dichroism (CD) an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 under simulative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BSA by PAAB was mainly a result of the formation of a PAAB-BSA complex. The modified Stern-Volmer quenching constant K a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ΔH, ΔG and Δ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s and hydrogen bonds were the predominant intermolecular forces in stabilizing the complex. The distance r?=?4.33 nm between the donor (BSA) and acceptor (PAAB)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Förster’s non-radioactive energy transfer theory. The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CD an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phobicity of amino acid residues increased and the losing of α-helix content (from 63.57 to 51.83%) in the presence of PAAB. These revealed that the microenvironment and conformation of BSA were changed in the binding reaction.  相似文献   

16.
聚酰胺-胺型(PAMAM)树状大分子是一类新型的纳米级、球型、高度分支、单分散性的聚合物,并具有安全、低毒、无免疫原性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性质。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材料,用于作为寡核苷酸的转运因子和药物转运载体。因此,深入了解树状大分子的生物学性质对进一步研究其在治疗方面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应用荧光光谱法在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具有表面氨基的3.0代聚酰胺-胺型(G3.0 PAMAM)树状大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加入G3.0 PAMAM树状大分子后,BSA内源性荧光发生猝灭,其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符合Stern-Volmer方程。通过计算得到该树状大分子与BSA间的结合常数为(1.067±0.025)L·mmol-1。通过同步荧光、红边激发荧光位移(REES)等方法的研究发现,树状大分子的存在会改变BSA的构象。此外还考查了体系的pH值和离子强度对该树状大分子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推断静电作用是二者结合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生理条件下,二茂铁-碳硼烷衍生物(FcSB1,FcSB2和FcSBCO)、芳烃钌(Ⅱ)-碳硼烷衍生物(RuBFc和RuBCOO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五种碳硼烷衍生物与BSA形成非荧光性复合物而猝灭了BSA的荧光。二茂铁-碳硼烷衍生物FcSB1,FcSB2和FcSBCO显著地影响BSA的构象,使BSA的三级结构变得更紧凑,并显著使酪氨酸残基附近微环境的极性(位于ⅠA,ⅠB和ⅡA结构域)降低,疏水性增强。而芳烃钌(Ⅱ)-碳硼烷衍生物RuBFc和RuBCOOH对BSA构象的影响小于二茂铁-碳硼烷衍生物。揭示了新型金属碳硼烷衍生物对蛋白结构和构象的影响,为含碳硼烷、二茂铁等多功能基团的新型药物的设计与筛选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杀鼠剂溴鼠灵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和杀鼠剂溴鼠灵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溴鼠灵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并且伴随着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通过双倒数及双对数曲线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速率常数Ksv,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A,并根据相对应的热力学参数判断二者之间主要为疏水作用力.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溴鼠灵和蛋白质问的结合距离r,确定了溴鼠灵在蛋白质上的结合位置.在20和30℃时r分别为2.84和2.87 nm.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与溴鼠灵作用后BSA分子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初步探讨了二者的结合模式与作用机制:溴鼠灵分子通过静电引力靠近蛋白质的疏水腔,并以疏水作用力与疏水腔中的氨基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色氨酸残基微环境极性变化.其结果不但阻止了酪氨酸残基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能量转移,而且使色氨酸残基与溴鼠灵分子间产生非辐射能最转移,从而猝灭BSA的内源荧光.  相似文献   

19.
邻羟基苯基荧光酮荧光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邻羟基苯基荧光酮(o-HPF)荧光光度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反应条件,在pH 7.90的BR缓冲溶液中,o-HPF与BSA作用形成稳定的结合物,导致体系荧光猝灭,依据其荧光猝灭程度与外加BSA量的关系建立了定量测定BSA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实验操作简单,干扰少,灵敏度较高,测定BSA线性范围为1.32~18.54μg·mL-1,回归方程为△F=431.51c(10-7 mol·L-1) 457.78,相关系数,r=0.997.测定方法中重金属离子如Pb(Ⅱ)等对BSA测定允许量较低,其他物质的存在对BSA的测定干扰较小.通过对o-HPF与BSA作用荧光猝灭常数的测定及热力学常数计算,讨论了o-HPF与BSA的作用机理,表明o-HPF与BSA作用方式主要为静电引力的非共价作用,BSA对o-HPF荧光猝灭为分子间形成了结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