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5 3突变体的显性负抑制效应(dominant negative effect)是指突变型p5 3蛋白抑制细胞内野生型p5 3蛋白发挥正常功能的一种特性,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酵母中分离的等位基因功能分析技术(functional analysis of separated alleles in yeast,FASAY)建立了一种简便稳定的p5 3突变体显性负抑制效应检测和筛选方法,并应用于检测2 8例原发性肝癌组织(HCC)样本的p5 3单点突变体,发现了1 2例为显性负抑制效应突变体,其中突变位点Met2 4 6Val为首次报道具有显性负抑制效应.进一步分析这些突变p5 3蛋白的结构,发现这些具有显性负抑制效应的突变位点大多位于p5 3蛋白表面与DNA特异性序列相互作用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p53基因是人类肿瘤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抑癌基因,几乎发生于所有的恶性肿瘤.突变基因编码的p53蛋白释放入血,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应答,产生p53自身抗体.在肿瘤病人和高危人群中检测血清p53抗体可以反映早期p53基因突变,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生物学指标,p53抗体有望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监测、复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P53阳性的8例肝细胞性肝癌(HCC)广西科学,1995,2(1):55~57)中的7例的P53基因进行DNA单键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和PCR扩增物直接测序。结果,7例均在P53第7外显子第249编码区的3号位发现异常。1例在249编码区的第3碱基微小丧失引起乱码突变;另6例在此位点同时出现突变的T和C带,成为的多态性突变形式。外显子5、6、8和9没有异常。估计除黄曲霉毒素B1外可能有别的致癌因素协同作用造成此种多态性。认为南宁地区是继中国江苏启东和莫桑比克后的第3个HCCP53基因249编码区有集中突变热点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通过克隆p53基因对其表达调控进行研究。利用 分子生物学软件GCK2.0对整个克隆过程进行分析,制定克隆策略,通过测序鉴定结果,得到了含目的基因 p53cDNA全序列的pTRE-p53重组质粒,通过GCK2.0分析,减少了基因克隆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押癌基因,通过克隆p53基因对其表达调控进行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GCK2.0对整个克隆过程进行分析,制定克隆策略,通过测序鉴定结果,得到了舍目的基因p53cDNA全序列的pTRE—p53重组质粒。通过GCK2.0分析,减少了基因克隆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p53基因调控网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抑制基因p53表达的p53蛋白是一个通用转录因子,与其上、下游功能相关基因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在这个基因网络中p53基因起着关键作用;DNA损伤、缺氧、原癌基因的激活等均能刺激p53基因表达;p53表达升高后,可通过p53-MDM2反馈环路与泛素系统等对p53表达水平进行精确调节;p53通过调控多种下游/靶基因表达完成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等;认识p53基因调控网络的功能有助于理解p53及其下游/靶基因间的具体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应用PCRSSCP技术及DNA 测序技术对37 例原发性脑肿瘤及相应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53 基因5 ~8 外显子的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53 基因在原发性脑肿瘤中的突变频率为19 % (7/37) .并且突变频率在不同病理类别脑肿瘤中的分布是非随机的,其中星形细胞肿瘤中的突变频率最高,为36 % (5/14) .所有突变均为错义点突变,57 % (4/7) 的突变位于CpG位点.突变仅发现于脑组织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未检出突变,这些结果提示,p53 基因突变在脑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p53 基因在散发性脑肿瘤中的突变为体细胞型的突变  相似文献   

8.
肿瘤抑制因子p53调控着大量的基因,在肿瘤抑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DNA受损后,p53的表达呈现周期性振荡.已有的一些p53振子的理论模型,其振子产生机制通常依赖于p53和Mdm2之间相互作用的时滞因素.考虑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运用动力学方程建模的方法,给出一种新模型,并利用Hopf分叉理论,给出p53振子产生的条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已有的时滞模型相比,该模型对参数具有更好的鲁棒性,较好地解释了p53振子的产生机制.最近的许多实验表明,p53调控着miR-34家族中大量microRNA的表达,这些microRNA又在后转录水平上对p53的下游目标基因起着调控作用.在这一模型基础上,研究microRNA加入p53调控网络后所起的调控作用,数值模拟结果初步表明,microRNA对p53下游目标基因表达起到了精细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头颈部鳞癌患者p53基因突变、mdm2基因扩增的状况,了解其与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性别、鳞癌分级、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及两异常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行手术切除的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提取标本DNA;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状况;用dPCR法检测mdm2基因扩增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行2检验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在50例头颈部鳞癌患者标本中,检测出17例存在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4%,所有的癌旁正常组织未发现p53基因突变;在50例鳞癌标本中检测出6例标本存在mdm2基因扩增,扩增率为12%,其中有一例同时存在p53基因突变;p53基因突变、mdm2基因扩增与患者的鳞癌分级、淋巴结转移、性别等相关性分析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与mdm2基因扩增在头颈部鳞癌中较常见,可能是头颈部鳞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构建携带p53和p2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以研究p53和p21联合基因治疗效果.将p53cDNA克隆到转移载体pCMV5GFP替代gfp,得到pCMVp53,使其受到CMV启动子的调控;同时将p21基因克隆到pCMVp53,得到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pCMVp53/p21.得到携带p53和p2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肿瘤组织中 p5 3基因的突变率 ,探索其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建立PCR SSCP检测 p5 3突变的常规方法 .方法 检测 32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 .用盐沉淀制备样品DNA ,以p5 3基因exon7设计引物 ,用PCR SSCP结合银染色显示结果 .结果  32例肿瘤标本检出阳性 9例 ,阳性率 2 8.1% .4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为阳性 .其中 2 2例胃癌 ,检出 4例阳性 (占 18.2 % ) ,双阳性者 2例 .结论 p5 3基因突变在肿瘤中具有普遍性 ,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双阳性者 ,与肿瘤的扩散有关 .该检测方法简便易行 ,有助于对 p5 3基因突变的扫描检测 .  相似文献   

12.
p16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MTS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在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现对p16基因的结构、p16蛋白的作用途径以及该基因突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53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术后综合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比较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和术后累积复发率、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p53蛋白表达阳性组1、2、3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0%、54.4%、24.2%,阴性组相应的分别为84.3%、77.8%、56.1%。与阴性组相比,p53蛋白阳性组有较高的术前AFP浓度(P=0.005)、有较大的肿瘤最大直径(P=0.042)、肿瘤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者多见(P=0.023)。结论 p53蛋白是评价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用酵母two-hybrid系统在人胚胎脑组织cDNA表达文库中寻找编码产物与p53相互作用的基因。在1.5×106个转化子中筛选到68个初级阳性克隆。通过测定转化子第二轮β-半乳糖苷酶活力发现,人胚胎脑组织cDNA表达文库中有一个阳性克隆中的cDNA编码产物与p53反应结果为明显阳性,说明两个蛋白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用热测序法测得这段cDNA的序列通过查询基因数据库发现,这段cDNA编码人的泛肽交联酶,可认为是泛肽交联酶参与p53在细胞内浓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 p5 3蛋白在胃癌和结肠癌中的表达 ,分析其与临床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 2 0例、结肠癌 39例的癌体标本组织中 p5 3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p5 3蛋白在胃癌和结肠癌标本组中阳性的表达在细胞核 ,其阳性表达率在胃癌和结肠癌标本中分别为 80 %和 4 8.7% .结论 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 (P >0 .0 5 ) ,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相关关系 (P <0 .0 5 ) .  相似文献   

16.
Intronic point mutations are rare and totally unknown for human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SCC).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p53 gene intronic mut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LSC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both tumor tissues and matched normal tissues of 55 patients with LSCC in northeast of Chin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PCR-SSCP) combined with silver staining and DNA direct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detect mutations in exons 7~8 (p53E7 and p53E8) and introns 7~8 (p53I7 and p53I8) of p53 gene. The p53E7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17 out of 55 patients, and the p53I7 mutation in 21 patients. No mutation was found at p53E8 or p53I8 si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umor group and paired normal group on the rates of both p53E7 and p53I7 mutation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rate of p53I7 mutations in tumor tissu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tissue, and so was that of p53E7. Sequenc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ost p53I7 mutations were at the nucleotides in the branch point sequence or the polypyrimidine tract in the 3′-splice acceptor site of the intron 7. The high incidence of p53 gene intronic mutation in LSCC indicates that genetic changes within the noncoding region of the p53 gene may serve as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of activating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utations in the noncoding region of this gene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相似文献   

17.
肿瘤抑制基因P53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P53研究的历史,P53的基本分子生物学,P53与细胞周期调控,P53与肿瘤发生以臁P53参与转泉调控来实现其生物学功能等诸方面概述P53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