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8
萨哈因1920年导出热电离平衡方程而闻名。该电离方程经英国天体物理学家来尔恩改进后在恒星大气的所有研究中一直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一方程已被广泛用于解释恒星的光谱。恒星光谱能反映光源的化学组成。萨哈公式把光源的化学组成和光谱的形式同光源的温度联系起来,因此可用它来确定恒星的温度或所要研究的元素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25-25
布拉德雷就读于牛津大学,他的叔父庞德是一位天文学家,使他对天文学发生了兴趣。这位年轻人的数学才能使他赢得了牛顿”和哈雷的友谊,并使他于1718年被选入皇家学会。正是天文学维持了他的后半生。在天文学上,他的主要志向是测量恒星光行差。当哥白尼首先提出地球绕着太阳运行时,下述情况看来乃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地球的这种运动,与遥远恒星相比,较近的恒星将会发生位移;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76-76
赫威什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1967年,赫威什把2048个无线电接收设备布置在18000平方米的一块地上,搜捕恒星射电发射强度的快速变化。7月,研究生贝尔就注意到来自织女星和河鼓二这两颗恒星中间某处的无线电波辐射爆发——这些爆发的时间间隔远比预期的短得多、也远比预期的规则得多。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50
艾丁顿儿时是一神童,在剑桥大学以数学好而出名,1904年是全班第一名。从1913年起,是剑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1914年为剑桥天文台台长。他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对恒星内部的理论研究。太阳的密度比地球的低很多,人们有理由认为太阳里里外外都是气体。于是就产生问题:在恒星的巨大引力作用下,什么东西使这气体不收缩成坚实的一小团。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1
塞奇1833年进入耶稣会,继而当了一名天文学家。他很早就掌握了一些新技术。他与哈金斯同时首先系统地将分光技术运用到天文学上来,并首先作了光谱巡天工作,从1864年到1868年研究了4000颗恒星的光谱。这就很清楚地看出了恒星光谱彼此之间是各有不同的,于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不同恒星之间除了在位置、亮度和颜色这几个方面以外,还有着化学组成的不同。塞奇首先将照相的新技术用于天文事业。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6
汤博年青时家里很穷,不能送他上大学。但是年轻的汤博被天文学强烈地吸引住了,1929年他在洛厄尔天文台作助手。在那里,寻找海王星之外的外星的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汤博以全副精力着于着手进行这项工作。1930年2月18日,汤博辛勤地比较了差不多一年以后,发现双子座有一颗“恒星”忽隐忽现。从它运动缓慢的样子,确信它在海王星外边。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2
一行,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21岁出家为僧,先后在嵩山、天台山研究佛经和天文历算。曾翻译《大日经》等典籍,一度为密宗大师。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应召到长安,后受命主持编修新历法,开元十五年编成《大衍历》。修历伊始便着手新天文仪器的制造和天文观测。与梁令瓒一起制成黄道游仪、水运浑象仪。重测150多颗恒星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0-140
史瓦西是犹太富商的儿子。他在童年就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他的家庭对他很是鼓励。他16岁那年就写出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天文学论文。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学习,189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01年,在格廷根接受教授职位。史瓦西发展了照相技术在测量恒星亮度方面的应用,特别是测量变星亮度。使用这一技术的结果使他提出:周期性变星的行为之所以如此,乃是由于周期性的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34-34
钱德拉塞卡在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受教育,1930年毕业。1933年他在剑桥大学狄拉克的指导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在耶基斯天文台工作。钱德拉塞卡主要对白矮星的结构感兴趣,白矮星的异常性质是亚当斯首先发现的。在这些恒星中,组成星体的大多数原子已经碎成一团团亚原子粒子——等离子体,而整个星体已经压缩到这种程度,使它的总密度有普通物质的千万倍(退体物质)。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70-70
哈雷1673年进入牛津大学。1676年去南大西洋的圣赫勒岛,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天文台,并测编了南天星表,包含341颗南天恒星的黄道坐标。星表发表后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哈雷编撰了大量彗星的观测记录,是第一个从事彗星轨道计算的人。1705年发表《彗星天文学论说》一书,阐述了从1337年-1698年观测到的24颗彗星的轨道。他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三颗大彗星,具有十分相似的轨道,由此推断这是同一彗星,每隔75-76年回归一次,并且预言这颗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回归。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8
贝特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受教育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慕尼黑大学。1928年在索末菲的指导下于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剑桥的卢瑟福和罗马的费米的指导下工作,1933年,贝特离开德国。1935年前,他在英国任教,然后受聘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贝特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他于1938年提出了恒星上提供能量的核反应详情:当氢核生成氦时,大约有百分之一的氢转化成为能量。很少一点物质,就可以转化成大量的能量。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37-37
哥白尼1491年进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对天文学开始发生兴趣。1497年,他作了第一次天文观测——月掩恒星毕宿五。1500-1503年去意大利学习,主要在帕多瓦大学学习法律和医学。1503年回波兰后开始系统研究天文学。他发现,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托勒密体系理论不能与观测相合。因此,产生怀疑。在古希腊人地动思想的启迪下,他提出了他的日心学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绕自转轴自转,并同五大行星一起绕太阳公转;只有月球绕地球运转。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58
福勒提出了宇宙间化学元素起源的核反应理论和实验,因而获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论证了简并电子气压是白矮星形成的原因:核能耗尽后,没有辐射压力与引力抗衡,星体坍缩,引力能转化为热能,温度升高,使原子中的电子全部电离为自由电子,物质处于等离子态,恒星尺寸减小到行星大小,密度增至(10^5-10^9)g/cm^3。在如此高的密度下,电子气表现出显著的量子特征,称为简并电子气。此时,相当一部分电子占据较高的能态,具有较大的能量,从而产生很大的压力(简并压),抗拒了星体的引力收缩,形成了白矮星。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6
尼古拉斯先在海德堡学习法律,后来到帕多瓦大学学习。然而他放弃法律进入教会。他认为地球在地轴上旋转,并环绕太阳运行;宇宙间既没有“上”也没有“下”,宇宙是无限的,恒星是其他的太阳,在它们的范围内提供可居住的世界。然而这些看法没有以详细的观察、计算或理论作基础。他为近视眼者用凹透镜制造了眼镜,而更早期的眼镜只用较容易磨制的凸透镜制成,只能为远视眼者使用:他认为植物从空气中吸取部分营养,他还主张在医学上用数脉膊作为诊断的辅助。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69
郭守敬字若思。邢台(今属河北)人。曾任都水监,修治过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至元十三年(1276)与王恂等修新历法,经4年测算编成中国古代最精良历法《授时历》,通行360余年。设计创制多种观测天象仪器,以简仪和高表最知名。主持大量测量工作,包括晷影、恒星位置、冬至点、近地点和黄白交点位置的测量。编制月亮运动表,测定全国27个测点的纬度、晷影、二分和二至昼夜时刻,取得精确度较高的数据。在计算日、月、五旱位置时。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7
阿姆斯特朗(N)1955年毕业于珀杜大学航空技术专业。1962年9月被选为航天员。1966年3月16日与斯科特合乘“双子星座”8号飞船进入太空,在绕地球飞行第四圈时与“阿金纳”目标飞行器会合,完成飞船太空对接任务。1969年7月16-24日,他作为“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与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和指挥舱驾驶员柯林斯完成人类首次登月飞行。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1-171
杨利伟,辽宁省绥中县人,1983年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8飞行学院,安全飞行1350小时,任一级飞行员,1996年任航天员。2004年成功执行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9
威尔逊(R)于1957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赖斯大学,进而于1962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生涯是在贝尔实验室度过的。他因与彭齐亚斯合作探测无线电波背景而声名卓著,这种无线电波背景乃是很久以前那次大爆炸的遥远回声。此后,他又探测到星际尘埃云中的一氧化碳和其他分子,从而对了解星际尘埃云的化学组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56
费曼1939年毕业于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942年在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同代的物理学家一样,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在阿拉莫戈多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也在场。1945年,他去康奈尔大学任教,1950年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曼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在量子电动力学中,对电子行为的数学计算结果远比以前采用的方法精确得多。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59-59
富兰克林(B)出生于北美波士顿。1731年在费城建立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协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兰克林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学(包括热传导测量、蒸发过程中液体冷却现象、声音在水和空气中的传播)和电学。1747-1753年间对电学进行研究,并解释了莱顿瓶的原理,首次用+(正)、-(负)符号表示充电状态。1752年6月进行著名的风筝试验,证明闪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他发明了避雷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