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九龙棘蛙和棘胸蛙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福建蛙类新纪录——九龙棘蛙相似文献   

2.
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分布很广,我国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均有报导。它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蛙,尤适于小孩和老人的滋补,宜提倡人工养殖,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棘胸蛙的寄生虫,早年徐锡藩等(1933)在厦门,就发现有尼氏小皕尾线虫(Cosmocercella noveri Hsu et Hoeppli,1933)。近年汪溥钦等(1979—1981)在福建,潘炯华等(1986)在广东韶关报导了一些种类。我们最近检查一批棘胸蛙,检得寄生蠕虫9种。其中1种是新种,1种为我国新记录,有5种新宿主,兹记述如后。  相似文献   

3.
棘胸蛙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在皖南又叫石鸡,是我国南部山汐附近习见的大形经济蛙类。它肢体粗壮,肌肉富营养,为当地人民爱食的佳肴。坡卜(1931)、丁汉波(1956)、刘承剑(1960)等曾著文报导过有关棘胸蛙的形态、分类及某些生活习性。皖南的棘胸蛙未见专题报导。我们从78年6月至83年6月以歙县黄山公社浮汐生产队为主要观察点开展野外生态调查,并结合室内解剖及试养,进行观察和测定,目的是为发展山汐这一动物资源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17β-雌二醇(E2)对大黄鱼性别决定与性腺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鱼苗培育到41 dph(days post-hatch)时分别投喂添加了0、80、120 mg/kg 17β-雌二醇的配合饲料,并在开始饲喂前(41 dph)和开始饲喂后第30天(70 dph)、第50天(90 dph)、第80天(120 dph)取样,用大黄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进行遗传性别鉴定后,挑选出遗传雄性(XY)个体,采用qRT-PCR技术检测性腺中amh、gsdf、cyp19a和foxl2四个性别发育与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E2能下调amh、gsdf、foxl2的表达,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大黄鱼体内的性激素转化通路(cyp19a)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棘胸蛙卵的人工孵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年8月,首次尝试采取人工方法孵化蛙卵的研究,初期孵化率只有30%左右,低于野生条件下的自然孵化率(约为50%)。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孵化环境条件和人工管理方法,使孵化率提高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棘胸蛙集约化养殖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水温、水质、食物和管理等方面得到一此结果,为棘胸蛙集约化养殖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饲料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田螺、鱼粉与麸粉(2∶3混合)效果最好。间接测定蝌蚪的生长率,得出结论是在流水条件下,体长3~9cm的蝌蚪生长率为0.071~0.083cm/d,每增长1cm需时12~14d,蝌蚪在铝盆内静水条件下饲养生长缓慢,身体瘦细,生长率为0.035cm/d,每增长1cm需时20d。此项研究中,我们尝试用不同的“分数”来代表蝌蚪不同的体长,以“分数”的增加来表示体长的增加,这样可以使测量精度从0. 1cm提高到1cm,减少偶然误差,获得的数据也便于处理。从得到的结果来看,较为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为两栖类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应用Wright染色法对双团棘胸蛙的血细胞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双团棘胸蛙成熟的红细胞呈长椭圆形,表面光滑,具核,长轴30.33μm,短轴17.43μm;白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嗜中性粒细胞长轴27.08μm,短轴19.74μm,嗜酸性粒细胞长轴28.25μm,短轴25.24μm,嗜碱性粒细胞长轴19.55μm,短轴16.97μm,单核细胞长轴24.36μm,短轴23.04μm,小淋巴细胞长轴17.03μm,短轴14.33μm,大淋巴细胞长轴18.41μm,短轴17.00μm,淋巴细胞表面有绒毛状突起;血栓细胞呈长梭形,长轴31.12μm,短轴13.80μm;红细胞最多,血栓细胞最少.  相似文献   

9.
之前的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群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的身体大小随着环境生产力以及年最低温的降低而增大,因为更大的身体利于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环境中耐受饥饿并利于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保存热量.然而在种间水平上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由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体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水栖性无尾类的身体大小并不受宏观水热波动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以棘胸蛙为研究对象,在之前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研究地点及更多的环境因子,研究其身体大小的地理分化格局并探究潜在机制.与之前的发现不同,作为一种水栖性无尾类,棘胸蛙的身体大小并不受环境水热梯度以及净初级生产力梯度的影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水栖性的生境偏好缓和了棘胸蛙受到的来自宏观环境水热波动的影响,所以它们并不通过改变身体大小来适应宏观环境梯度.此外由于棘胸蛙的肉食性,环境初级生产力并不能有效地衡量其食物供给,其身体大小是否受到食物供给量的影响仍有待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
1. 试验用的鸡胚和雏鸡都是"芦花鸡♀×浦东鸡♂"的第一代杂种,遗传型雄性都是芦花斑纹,遗传型雌性都不是芦花斑纹.试验分二组,第一组是把雌性激素已雌酚、雌二醇、催情素、卵巢组织液及雄性激素丙酮睾丸素在入孵前或入孵后3~4天注入鸡蛋内,第二组是把鸡蛋在入孵前浸泡在己雌酚油剂、乳剂或其它溶液中.2. 蛋内注入或浸泡雌激素后,遗传型雄性鸡胚的性腺趋向扁平、皮质部增厚,形成卵睾.把丙酮睾丸素注入蛋内,少数遗传型雌性鸡胚的卵巢成长圆形、有形成精索的迹象.但都不能引起完全的性别转化.3. 用性激素处理鸡胚,不论是遗传型雌性的还是遗传型雄性的,都可诱导双输卵管的存留,不过在外观上左侧输卵管比较正常些,右侧多成盲囊等不规则形态,管内充满液体或淡黄色物质.4. 性腺有二个部分,外侧是胚质上皮,内层是雄性髓部.鸡胚性腺的分化最初是由雌性基因与雄性基因的量的平衡决定的,当性腺分化到一定程度后,性腺本身所分泌的性激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注射或浸泡后进入鸡胚的相反性激素只可使性腺分化发生局部改变,因为(1)进入的性激素是单一种类的,而鸡胚或雏鸡所分泌的性激素是有一定比例而且相互制约的,(2)性分化的方向最终还是受雌雄性基因的量的平衡决定的.所以性分化方向的改变是不完全的,而且随着时日的增进,逐渐回复到原来的性别.5. 性激素处理可以使鸡胚的的两个Müller氏管存留,不论是遗传型雌性的还是雄性的.这可能由于输入的性激素直接导致生理上的不正常,也可能由于性激素促进性腺的分化不正常,转而引起Müller氏管的不正常存留.6. 用性激素处理鸡胚,研究性别分化的机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因处理后出雏率降低,性腺转化不完全,所以在处理技术进一步改进前,在生产实践上尚无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体长(1.932±0.204) cm、体质量(1.386±0.055) g的1月龄棘胸蛙蝌蚪为研究对象,以尾部皮肤ATP酶、SOD酶、CAT酶和肝脏SOD酶、CAT酶、GSH酶活力为测定指标,依次设置5.5、6.5、7.0、7.5、8.5和9.5等6个pH实验梯度,在水源水温(24±0.2)℃、DO(7.30±0.01) mg·L~(-1)、pH (7.30±0.01)条件下,开展了棘胸蛙蝌蚪对pH急性胁迫阶段(实验时长96 h,测定时点依次为24、48、72、96 h)及恢复阶段(恢复至pH 7.0,实验时长12 d,测定时点分别为6 d和12 d)的抗氧化应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pH急性胁迫阶段,各测定时点尾部皮肤ATP酶和肝脏GSH酶活力均随pH的升高呈先降后升趋势,皮肤和肝脏表露SOD和CAT酶活力均随pH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pH 7.5为上述酶活力值发生转折的分水岭;(2) pH恢复阶段,各实验组的恢复6 d和12 d的酶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各实验组pH急性胁迫96 h时点的酶活力为参照,除pH7.0和7.5两实验组的尾部皮肤ATP、SOD、CAT酶活力和肝脏SOD、CAT、GSH-Px酶活力均与其相对应的参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实验组均显著大于与其相对应的参照组(P0.05),但尾部皮肤ATP酶和肝脏GSH-Px酶活力均仍持续显著大于pH 7.5实验组(P0.05),尾部皮肤和肝脏的SOD、CAT酶活力均仍持续显著小于pH 7.5实验组(P0.05)。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养殖下棘胸蛙的LDH同工酶冬眠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法,研究了平原地区人工养殖的棘胸蛙在冬眠前、中、后三个期间中,肝、肾、心、肌四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酶谱,发现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酶谱在不同组织中有差异,且在冬眠前后有一定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季节对LDH同工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实验用泽陆蛙蝌蚪为模型动物检验食物水平充足的环境中密度对其生长、变态和存活率的影响.密度水平设置为30只/L、60只/L和120只/L.研究发现,蝌蚪的体长、尾长和体重的增长速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高密度显著降低早期的存活率,但随后的存活率不受影响;高密度显著降低蝌蚪的变态率,表明高密度抑制了蝌蚪的发育从而延长变态时间;变态体重不受密度影响.该研究推测高密度环境降低蝌蚪生长速率是导致其变态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变态体重不受密度影响可能是实验动物在水体稳定且食物充足的生境中对高密度导致的变态延迟代价的一种补偿;泽陆蛙蝌蚪生长发育的适宜密度环境可能需低于30只/L.  相似文献   

14.
以泥鳅为材料,首先确定了阿特拉津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组织学切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长期处理对泥鳅性腺形态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以期准确评估阿特拉津的环境毒性和对水生生物生殖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泥鳅的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60mg/L、26.82mg/L、18.98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5.8mg/L.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的死亡率明显的升高.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高浓度的阿特拉津(2.68 mg/L)处理泥鳅21d能够抑制泥鳅精巢精子的发生,促进卵巢细胞的发育.同时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阿特拉津(2.68mg/L,0.268mg/L,0.0268mg/L)能够显著的诱导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基因(cyp19a),类固醇生成因子(sf1)的表达,对抗缪勒氏管激素(amh)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因此,阿特拉津对泥鳅有明显的外源雌激素效应;通过干扰类固醇激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影响生殖细胞的生成;也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干扰性别分化上游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性腺分化.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了Pb~(2+)质量浓度在10,20,30,40和50mg/L时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胚胎期及Pb~(2+)质量浓度在0.07,0.30,1.00mg/L时对黑斑蛙蝌蚪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Pb~(2+)对胚胎期的毒性于孵化期和开口期表现显著,其余各期毒性不如这两期明显.Pb~(2+)能影响黑斑蛙胚胎期和蝌蚪期的生存率,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时质量浓度为30,40,50mg/L时会导致孵化期胚胎畸形,致畸率50mg/L质量浓度水平最高(4.41%),40mg/L水平次之(3.33%),30mg/L水平最低(2.39%).各质量浓度水平均导致蝌蚪头部泡状膨大、S型尾和形体较小(为正常体长的0.50-0.67)等,致畸率1.00mg/L质量浓度水平最高(2.25%),0.30mg/L水平次之(2.00%),0.07mg/L水平最低(0.50%).并对致毒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棘胸蛙冬眠期及冬眠后血液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冬眠期棘胸蛙血清中钙、钾、钠、氯和磷的含量明显低于冬眠期后的含量,但血液中二氧化碳结合力在这两期无显著变化.这与棘胸蛙冬眠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棘腹蛙的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特征,测定了采自广西龙胜和贵州凯里棘腹蛙成体的体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足长5项形态学指标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测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成年雄性棘腹蛙体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足长均值都较雌性棘腹蛙大,棘腹蛙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雌雄两性前肢长、后肢长、足长与体长呈正相关,它们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雄性体长对雌性体长的比值为1.08,棘腹蛙的两性异形程度为0.075,棘腹蛙怀卵数量与体长呈正相关.表明成年雄性棘腹蛙体长、头宽、前肢长、后肢长、足长均值都较雌性棘腹蛙大,且通过增加个体大小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19.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2.5,12.5,62.5μmol.L-1)对黑斑蛙(Rara nigromaculata)外周血细胞DNA的链断裂损伤效应,并观察了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胚胎和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5和62.5μmol.L-1的重铬酸钾具有明显的DNA链断裂损伤诱导效应,染毒15 d的DNA损伤率分别为85%和98%.在测试浓度范围内,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明显;低浓度<(12.5μmol.L-1)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明显,高浓度(62.5μmol.L-1)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于水温(24±0.2)℃、DO(7.30±0.01) mg·L~(-1)条件下,以体长(1.932±0.204) cm、体质量(1.386±0.055) g的棘胸蛙蝌蚪为实验对象,设置pH 5.5、6.5、7.0、7.5、8.5和9.5等6个梯度组,研究了pH急性胁迫对棘胸蛙蝌蚪行为、尾部皮肤色差及耗氧率、排氨率和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分布格局、集群行为、需氧压力和移动频率观,棘胸蛙蝌蚪偏好弱碱性环境,适宜范围为7.5~8.5;(2)尾部皮肤L值呈酸性环境中性环境碱性环境(P0.05),对环境pH具指示作用,以pH 8.5时最低(P0.05);(3)所设pH范围内的OR和NR均呈夜均昼均(P0.05),与pH 5.5~7.0范围内实验组时段OR和NR间相似性最低的分别为pH 7.5和8.5实验组,时段及夜均、昼均和日均OR均会因pH偏离7.5~8.5而出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夜均、昼均和日均NR也均会因pH由碱性转为酸性而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4)诸实验组中,昼均、夜均和日均O∶N值均以pH 5.5实验组最小(P0.05),仅pH 7.5实验组的昼均、夜均和日均O∶N值均不低于其它实验组,唯pH 7.5~8.5范围内的O∶N值具昼夜差异(P0.05)。(5)窒息点水中含氧量随pH上升呈先降后升走势,于pH 7.5达到谷底(P0.05),其中pH 8.5实验组仅与pH 7.0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