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混合遗传算法在CDMA移动通信多用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将混合遗传算法应用于直接序列码分多址扩频通信的多用户检测,先给出了在异步高斯信道下解调扩频信号的结构框图,然后分析了用混合遗传算法进行多用户检测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无论是多址干扰还是抑制远近效应,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检测器都明显优于传统检测器,且其性能非常接近最佳检测器。  相似文献   

2.
基于基因算法的盲多用户检测器通过新构造的代价函数,结合遗传学中生物进化机制 和盲多用户检测理论,提供了一种对下行链路 CDMA 系统中特定用户信号进行盲检测的新思路。经过 基因构造且迭代进行父母选择、交叉、变异以及族群的重组等运算,这种检测器能收敛到代价函数意义 上的全局最优检测器,且具有所需信息少、计算简单、数值稳定性高等优点。仿真证明,这种检测器具有 近似于盲 MMSE 检测器的误码性能以及良好的抗远近能力。  相似文献   

3.
CDMA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DMA由于其用户容量大,抗多径衰落能力强以及便于实现软切换等特点而优于其他多址方式,近年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CDMA通信系统由于存在着严重的多址干扰而限制了其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多用户检测利用每个用户的信息对接收信号进行相关处理作统计判决或是进行干扰对消从而恢复出各个用户的发送序列,多用户检测方法可以使用最优多用户检测器、线性多用户检测器及非纡性多用户检测器等几类。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的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址干扰引发严重的远 /近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代价函数 :差分平均输出能量(DMOE) ,并设计了适用于DS/CDMA系统的盲多用户检测算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该算法的收敛性能及误码性能均优于MOE检测器  相似文献   

5.
王磊  赵君喜  丁正 《信息技术》2006,30(11):30-34
多用户检测算法是码分多址系统中解决多址干扰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人们对此做了许多研究。现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的特性,给出了它们的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6.
多址干扰对消及多用户检测技术在CDMA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MA系统具有一系列的优点,这些优点使得CDMA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在CDMA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主流技术的时候,还有许多关键技术要解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克服CDMA系统中多址干扰(MAI)的技术.本文介绍了多址干扰在CDMA系统中的成因,由此重点阐述了多址干扰对消及多用户检测技术在CDMA系统中的应用,并对他们的性能、局限性和应用环境做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将混合遗传法应用于码分多址扩频通信的多用户检测中,从而消除多址接入干扰的方法。本文先给出了在异步瑞利衰落信道下解调扩频信号的分集接收混合遗传算法多用户检测器的原理框图,然后分析了用混合遗传算法进行多用户检测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无论是抗多址干扰还是抑制远近效应,分集接收混合遗传算法多用户检测器都明显优于传统接收机,其性能接近分集接收最佳多用户检测器。  相似文献   

8.
码分多址技术(CDMA)是扩频通信技术一种,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主流技术,但仍有许多关键技术要解决,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就是要克服CDMA系统中多址干扰(MAI)的问题。多用户检测技术可抑制MAI,从而提高CDMA系统的容量和性能。为了克服现有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算法复杂、无法克服小区间干扰问题,提出一种适合于动态环境的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9.
恒模算法(CM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阵列处理、均衡和多用户检测中的盲算法。现对恒模算法及其在盲多用户检测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吴晓葵 《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2):124-126
为了抑制MAI和远近效应以提高系统的性能,采用多级型多用户检测技术,充分利用各个用户的扩频序列时延幅度和相位信息对各用户进行联合检测,利用前级判决的信息构造所有用户的干扰信号,然后从接收信号抵消掉干扰信号,从总体上提高各用户的性能。仿真验证表明,PIC的处理延迟小,且在用户增多的情况下误码率大为降低,但随着级数的增加,计算复杂度增大,故实际应用中一般选三级为宜。  相似文献   

11.
张颖  刘宏立  陈佳 《电声技术》2005,(11):46-48
提出的基于免疫算法的Hopfield神经网络多用户检测器,将扰乱的Hopfield神经网络多用户检测器的输出作为免疫算法的初始种群,利用了免疫算法的全局收敛的特点,从而克服了Hopfield易收敛到局部能量最小点的缺点。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检测器具有良好的抗多址干扰和抗远近效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无线电工程》2019,(6):458-462
由于用户的扩频序列不能时刻保持完全正交,DS-CDMA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址干扰。为了有效抑制多址干扰,通过映射函数将入侵杂草优化算法中父代杂草的扩散距离转换成二进制杂草的变异概率,提出基于入侵杂草优化算法的多用户检测器。针对算法的收敛速度慢和寻优精度低的问题,提出基于正切函数的正态分布标准差变化曲线。通过仿真验证了利用所提算法解决多用户检测问题的有效性,并与传统检测器、解相关检测器以及基于基本遗传算法和基本粒子群算法的多用户检测器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性能接近最优解,且收敛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适应匹配滤波技术的多用户检测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解扩的机理出发,将自适应算法应用于匹配滤波器之中,从而实现多用户检测的功能.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类自适应多用户检测器具有较好的抗“远近效应”能力和较为简单的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龙银芳 《电子器件》2009,32(5):985-988
MC-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存在多址干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和粒子群算法的MC-CDMA多用户检测方法。在粒子位置更新中,随机选择部分粒子作为Hopfield神经网络的神经元组成的个体,进行神经网络的更新;其他粒子仍采用原粒子群算法的位置更新策略,从而能加快粒子群算法的收敛速度以及降低计算复杂度。仿真表明在算法参数相同时,该多用户检测方法在误码率、收敛速度、系统容量、抗远近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用户检测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多用户检测,更加逼近于最佳多用户检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CDMA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靳孝峰  梁超 《通信技术》2009,42(5):262-264
多用户检测(MuIti-User Detection,MUD)就是利用各用户之间特征码的非正交性来消除多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多用户检测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信号的信息对单个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既可以降低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的影响,也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有效地利用了链路频谱资源,从而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容量。  相似文献   

16.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检测信息可靠度的部分软干扰消除迭代多用户检测算法。如果由从信道译码器所获得的发送字符的先验信息大于某一预定阈值,则认为对其检测具有较高的可靠度,因而可以考虑将其对应的多址干扰成分从匹配滤波器输出向量中直接消除,相当于减小了干扰用户的数目,从而可以减小迭代多用户检测算法的复杂度。该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能够随着多址干扰的减小和信道信噪比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林敏 《电子测试》2007,(5):54-58
本文在分析传统 CDMA接收机缺陷的基础上,介绍了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概念和各种检测方案的特点、性能及不足.同时,本文还对各种多用户检测方案的性能做出比较,指出现有多用户检测技求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分折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误码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宝富  万谦 《通信学报》2003,24(5):79-84
对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对OCDMA采用的光接收机及噪声讨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用户间的多址干扰和光接收机噪声,首次推导了计算系统误码率上限的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曲线,得出了对实际系统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结果。分析表明:多用户光纤CDMA系统是一个具有弹性容量的系统;当用户较少时系统误码性能主要受其接收机噪声的影响,用户较多时则主要由用户间的多址干扰决定。  相似文献   

19.
两类多用户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艺  吴伟陵 《数字通信》1999,26(4):24-26,49
从技术角度比较了以美国和日本为研究重点的两类多用户检测技术,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和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并给出了工程实现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多用户检测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具备良好的抗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的性能。从移动通信系统抗干扰的角度出发,本文分析了CDMA系统中多址干扰(MAI)产生的原因,对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概念系统模型及几种基本的多用户检测算法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它们的原理,并比较了各种多用户检测的优缺点,最后指出了其局限性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